張賢超
一次公開課,聽同事教授《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對于這樣一篇介紹建筑的科普小論文,一般難以上得生動出彩。但這節(jié)課無疑是成功的,能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中國建筑的構造及特征。不求面面俱到,但對教學的詳略裁剪恰到好處。能于學生迷惑處,作鋪張式教學,而一些建筑術語,又輔以點染式探討。其中,提到了“女兒墻”這一建筑術語,以前聽過幾次關于此課的教學,教師都一帶而過,有的根本沒有提及。但這節(jié)課上,這個富有詩意和韻味的建筑名詞被重點提出來了。有沒有這個必要?我認為是有必要的。很多同學對“女兒墻”這一概念并沒有清晰而準確的理解,或者只粗淺地認識到這是一堵墻而已,緣何而稱女兒墻,卻不甚明了。如果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了解“女兒墻”的相關知識,可能沒有幾個學生能做到吧。作教學細節(jié)處理,不失為教學中的一處亮點。一來為課堂增色,豐富教學內容,為這樣一篇相對枯燥沉悶的文章增加文學內涵和浪漫氣息;二來可以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將學生帶入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新的知識世界。但美中不足,令人遺憾的是,教師引用古詩時卻出現(xiàn)了誤用的現(xiàn)象。
教師援引詩句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其中“墻”即指“女兒墻”。這句詩出自葉紹翁的《游園不值》,這里的墻到底是不是“女兒墻”呢?要弄清答案,就必須對何為“女兒墻”作深層次探討。
關于“女兒墻”,《辭源》解釋是: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墻,即城墻頂部筑于外側的連續(xù)凹凸的齒形矮墻,以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也就是用來抵御外敵入侵所修建的“烽火墻”。女兒墻在古代又叫“女墻”,包含著窺視之義,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態(tài),在城墻上筑起的墻垛。宋代《營造法式》上記載:“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币驗楣糯颖拔?,沒有地位,所以就用來形容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墻,“女兒墻”的叫法由此而來。
詩詞中有不少關于女兒墻的富有詩意的描述,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痹娭小芭畨Α奔粗浮芭畠簤Α薄?/p>
女兒墻作為一種建筑專用術語,特指房屋外墻高出屋面的矮墻,即便是現(xiàn)代建造的普通民宅,依然能看到四角挑起的女兒墻,當然那是建筑用以裝飾點綴的。女兒墻的主要作用是維護安全,以防止有人不慎墜落,亦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即課文中所述:“一般坡頂都是草草處理,生硬無趣,甚至用女兒墻把它隱藏起來?!蔽覀兛梢钥吹匠霈F(xiàn)在影視劇中的喬家大院,房屋四周是十幾米高的青磚院墻,墻上有女兒墻式垛口。因此,只有名門望族才能修建高墻,并在上面建造女兒墻,既是防護,也是裝飾。
顯然“一枝紅杏出墻來”中的墻并非指“女兒墻”。詩人去拜訪好友,恰逢好友不在家,詩人“小扣柴扉”,想必朋友并不是富貴人家,住宅會是庭院高筑,上砌女兒墻,只不過是柴門緊鎖的一個普通院子罷了,甚至四周還是籬笆做成的院墻呢。
我想教師課前對教材的研讀是充分的,但對這一應該成為亮點的細節(jié)處理稍顯草率,研究教材時如何拓展、激趣、深挖掘、細推敲,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盡可能地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需要諸同仁下足氣力,做足工夫。聽課之余我對教學備課中如何細究文本有以下心得:
一、深度研究細挖掘
對學生可能存在的知識盲點,需要認真查閱資料作深度研究,否則只能抓住皮毛,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甚至以訛傳訛,貽誤學生。教師不能怕麻煩,要充分查閱手頭資料,運用網絡尋找相關知識,作深層次的學習和研究,從中提煉可資教學的關鍵知識,以便高屋建瓴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要對眾多信息作質疑和思考,甚至作必要的交流探討,要精準地掌握知識點,因為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一股腦兒地將所有相關知識原原本本地傳遞給學生,那樣只會讓學生茫然,反而越說越糊涂。只有深度研究細挖掘,才能點到之處,花開一片,達到撥云見月的效果。這樣就會讓教學中的亮點,真正亮起來。
二、授之以漁學方法
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為終身學習奠基。教師在深究文本的同時,學生自然能從中明白學習需細細研究,而不是走馬觀花,糊里糊涂,像讀一首詩,只覺其美,而不覺其美的真正緣由。讀課文中“女兒墻”一詞,聽來就覺得有一種含蓄的詩意之美,但連什么是“女兒墻”都不甚了了,又何談真正的美感呢?教師備課時淺嘗輒止,導致教學時誤談,也間接地影響學生,對待學習沒有深究細致的態(tài)度,而不作細究,會讓很多可貴的知識信息白白流失。教學中的敗筆只是一時,但對學生的影響卻關乎今后的學習。因此,細究文本不能只抓一鱗半爪,作無味的添加,而是要深度開發(fā),這是嚴謹治學的良好體現(xiàn)。
三、立足文本找亮點
作為教師每次教學同一篇課文,都能有新方式、新方法、新亮點,是難能可貴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創(chuàng)新教學。每次都穿舊鞋,走老路,教者生厭,學生也不能嘗鮮,將現(xiàn)有教案翻版,更是教者思想懶惰的表現(xiàn)。而覓亮點,力創(chuàng)新,最根本的是立足文本,作永不厭倦的思考與發(fā)現(xiàn),這體現(xiàn)出教者的勤奮,以及對課堂的負責精神,亮點不在多,力求每課一亮點,為教學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