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語文閱讀教學中,整體感知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關(guān)于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指出:語文的閱讀教學應注重考查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然而,在當前初中閱讀教學中,整體感知被有意或無意地“自然內(nèi)退”,有著“被下崗”的趨勢。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整體感知本身獨特的價值,落實整體感知目標,提升整體感知技巧,以提高整體感知的有效性,真正使整體感知也出彩。
一、重新審視,感受整體感知價值
所謂整體感知,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后產(chǎn)生的心理感觸,是對課文的整體領(lǐng)悟,是閱讀者通過直覺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對課文要點進行大體上的領(lǐng)會和把握。它是著眼于全局,感知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中心和主旨,從而把握作者的意圖和思路。
首先,整體感知文本是品味詞句、把握文本的切入口。不同文體的文章,其把握文本的方法亦不同。魯迅先生曾說過:“分類有益于揣摩文章?!比缬洈⑽目蓮牧胤矫娓兄?,同時要把握關(guān)鍵處,突出重點;議論文可從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及論證語言特點上感知;說明文可從內(nèi)容、方法和語言特點上感知;散文可抓住其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點進行感知。我們教師如果能夠要求學生從辨別文體入手整體感知文本,就可以迅速而準確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內(nèi)容要點,強化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從而大大提高閱讀效率。
其次,整體感知是學生和文本對話,走進作者心靈的突破口。新課標強調(diào)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教師要明確整體感知是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前提,要每一個學生走進文本,充分地與文本進行交流,融入文本的情感之中,進行充分自主的、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在整體感知后,能揣摩出作者在文中的觀點、立場和情感傾向,體味文章的語言特色,內(nèi)化課文的語言材料及其豐富的內(nèi)涵等,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此外,整體感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F(xiàn)代閱讀教學論研究專家劉守立先生指出:閱讀心理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發(fā)展過程,即瀏覽語言文字,形成整體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體上去,獲得發(fā)展的整體印象。學生拿到一篇文章,總有想先一睹為快的心理,在閱讀教學的開始階段,就要順應學生的這種心理,讓學生先整體感知全文,融入文本,有一個對文本最初的直覺感受和把握。
二、落實目標,明確整體感知任務(wù)
在整體感知中,學生往往會無目的地去初讀課文,導致不知道該去哪些地方去提取信息,抓住要點。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時,應該給學生布置一些明確的任務(wù),如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來學習字詞,理解層次和粗知大意,達到整體感知課文的要求,為精讀課文提供必要的條件。
記得在教學《女媧造人》時,要求學生整體感知后復述課文,讓學生假想自己是一名解說員,要求他們以解說員的口吻向游客們講解女媧造人的來歷。這個感知目標讓學生覺得新鮮有趣,躍躍欲試,同時學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對文章的行文脈絡(luò)和結(jié)構(gòu)的把握中去。在口頭情節(jié)復述中,既鍛煉了的口語,又訓練了他們的思維。在口頭情節(jié)復述后,再讓學生劃分課文結(jié)構(gòu)層次,大局在握的他們就能將課文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理得一清二楚了。這種一石三鳥的做法,提升了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
三、豐富形式,提升整體感知技巧
現(xiàn)代閱讀的觀念著眼于信息的獲取與整理,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于全文的目光,沒有立足于整體的思路,其結(jié)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所以閱讀課文首先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即使是理解詞(句),也要不離篇(段),爭取牽一詞而動全文。
(一)分層推進式朗讀
一般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會采取齊聲朗讀、個別朗讀、角色朗讀等朗讀方法來整體感知課文,教師指導的層面主要是讓學生“出聲”,很少關(guān)注對文本的反復體味。而下面《春》的朗讀設(shè)計就不一樣:
一讀:全文朗讀
二讀:學生分段自由朗讀,要求每讀一段后用“這一段寫的是……”句式來說話。
三讀:由教師當“主持人”,用臺詞串聯(lián)的方式引導學生讀好《春》的五幅圖。臺詞如:積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F(xiàn)在讓我們帶著迎春的快樂,走向那茸茸的綠草地。請大家?guī)е未旱南矏偫首x課文的第三段。
……
四讀:讀好課文的最后三段。
用贊美、驚喜的語氣讀第八段,用贊美、欣賞的語氣讀第九段,用贊美、歡快的語氣讀第十段。
這是一個很細節(jié)化的立意很高的閱讀教學的整體感知設(shè)計,它不僅僅是有序推進,也不僅僅是欣賞角度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從它的第一步起就表現(xiàn)出文章格調(diào)的清新和情緒的歡快,每一段文字都值得欣賞品味。再加上教師引導學生循著文章的思路閱讀,就能準確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構(gòu)思文章的匠心和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功力。顯然,教師如能在整體感知課文時組織學生進行分層推進式朗讀,就可探尋思路,穿成網(wǎng)絡(luò),連成提綱,進而更有效地把握全文內(nèi)容。
(二)微型話題式品讀
微型話題,是教師研讀課文之后提煉出來的引領(lǐng)學生自主進行課文整體感知的小話題。每個話題都是一個“抓手”,都能讓學生通過對話題的研討、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總體上的把握,為下一步精讀課文作充分的準備,這樣我們在對課文進行局部分析時,就不會脫離全文。
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館》一文時,教師出示話題,學生自由選做,每人完成一個話題的學習任務(wù)。
話題一:請從“內(nèi)容要點”的角度概說課文內(nèi)容。
話題二:請從“說明對象”的角度概說課文內(nèi)容。
話題三:請從“內(nèi)容安排”的角度概說課文內(nèi)容。
話題四:請從“作者行蹤”的角度概說課文內(nèi)容。
這四個話題能夠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導學生在整體上比較透徹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對課文內(nèi)容有一個大致地了解??墒怯捎趯W生在初讀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和理解是零散的,缺乏條理的,所以,學生閱讀后必須要歸納、整理、概括、提煉。如從“內(nèi)容安排”的角度概說課文內(nèi)容:文章內(nèi)容先總說后分說;從南說起說到北;重點景點太和殿由外而內(nèi)地說;全文內(nèi)容有詳有略地說。從而優(yōu)化對課文的整體感知。endprint
(三)妙點說讀式欣賞
妙點說讀式就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美點欣賞,進行“妙要”列舉,讓學生從自己喜歡的角度表述,如余映潮教師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文時,他是這樣設(shè)計的:
師: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是“這就是冬天的濟南”?,F(xiàn)在,請大家選擇課文內(nèi)容和組合課文問句,用“___________,是冬天的濟南”的段落形式來說話。
教師示例:古老濟南的城內(nèi)那樣狹窄,城外又那樣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就像一張小小的水墨畫,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學生自讀課文,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自由表述。
這個教學設(shè)計,既把學生深深引入課文,引導學生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領(lǐng)會全文的基本內(nèi)容,又訓練了學生整合課文信息,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綜合表達課文信息的能力。
應該明確的是,除了以上所述的三種整體感知方法外,還應該有其他豐富多彩的方法。教師無論采用哪一種整體感知的方法,都要充分關(guān)注學生閱讀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鼓勵學生批評質(zhì)疑,發(fā)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四、用足時間,提高整體感知效率
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總喜歡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分析講讀課文的“精讀”環(huán)節(jié)上,有的教師在第一課時整體感知階段時總會覺得密度不夠,非講讀上一二個小節(jié),才覺得充實,而不肯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課文整體感知上,這就造成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情況:“關(guān)于課文的談話很多,而課文卻讀的很少?!薄罢w感知”是“深入局部”的基礎(chǔ),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進而提高整個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師要在“教”的過程中,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指導他們以正確的方法,對課文進行充分的“整體感知”,使學生的參與不流于形式,然后以感知的收獲指導進一步的閱讀,從而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
“繁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真”。整體感知與教學過程同等重要,教師在設(shè)計整體感知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要追求真實,追求有效。它可以沒有閃亮的環(huán)節(jié),沒有感人的畫面,沒有動情的話語,但一定得有效,只有這樣的課堂,精彩才會綻放!
參考文獻:
[1]馬笑霞.語文教學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2]余映潮.這樣教語文——余映潮創(chuàng)新教學設(shè)計40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江再明 浙江省溫嶺市素質(zhì)教育實踐學校 317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