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范中華(1988.9-),男,漢,山東省沂南縣,碩士,西安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西北美術與文化資源研究。
摘要:蘇軾作為宋代杰出的書家領袖,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風影響深遠,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貼》,便是蘇軾書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代表作品。他主張書法藝術不需要像唐人那樣嚴守法度、缺少情感的表現(xiàn),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此帖可以說是蘇詩和蘇書的完美結合,詩將他的所思所想所遇自然的抒發(fā)出來,而抒情的筆意伴隨著作者的情緒變化,與詩的內容渾然天成,已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關鍵詞:蘇軾;寒食帖;尚意
蘇軾(1037—1101)是宋代重要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文學方面造詣極高,書畫藝術領域也多有創(chuàng)見,尤其是書法,自創(chuàng)“蘇體”,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風影響深遠,當時已被推舉為“蘇、黃、米、蔡”“宋代四家”之首,最能夠代表宋代書法的獨特面貌和高度成就。他的《黃州寒食詩貼》,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便是蘇軾書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代表作品,歷來備受文人騷客所喜愛。本文將以此帖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他的書論主張展開分析。“烏臺詩案”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此帖創(chuàng)作的背景還要從蘇軾被貶黃州開始說起。元豐三年(1080),時任湖州知府的蘇軾給宋神宗呈上一份對新政略有微詞的《湖州謝上表》,被政治對手抓住把柄進行聯(lián)名誣告引發(fā)了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雖幸免于死,但多數(shù)好友連坐受罰,自己也被貶往黃州任團練副使(是北宋的一個閑差,實際上被轄控起來)。在黃州的幾年里,是他仕途二十幾年最為落寞的時期,精神上受到此案的打擊時常郁郁寡歡,生活上窮愁潦倒。仕途的受挫也使得他將精力投放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由此精神寄托的對象,逐漸從名利事業(yè)轉移到了大自然,成為一個重要轉折時期。《黃州寒食詩貼》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中偶然誕生的。
《寒食貼》作于被貶往黃州第三年(元豐五年,1082年)的寒食節(jié),為墨跡素箋本,橫118厘米,縱33.5厘米,共17行,129字,因是作者隨手寫來,遂無落款及年月,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詩帖內容為蘇軾即興而作抒發(fā)感情的兩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这抑蠛?,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街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第一首詩描述了作者在黃州生活雖然落寞卻轉瞬已過三年,回憶年少輕狂、意氣風發(fā)的過去,聯(lián)想到現(xiàn)狀看看頭上的白發(fā),不由得惆悵感傷起來。第二首詩開始,作者將視角轉向了自己的身邊,看到小屋、空庖、寒菜,破灶、濕葦,自己生活的窘迫實已至極,似有窮途末路之感,哪知無奈之余又逢寒食,想到自己被貶到黃州三年都沒有機會給千里之外的父母祖先上過墳,不由感到悲涼凄楚,萬念俱灰。
《寒食帖》自成之后便流轉于外,飽經磨難,元符三年(1100年),黃庭堅受收藏者張氏之邀觀賞此帖并在原稿后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寫之,未必及此。他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鳖}跋與原詩稿相得益彰,集當時兩位名家書法于一帖,甚為難得,亦成為后世奇譚。
二、書法特色
正所謂“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梁巘《評書貼》),“‘宋人尚意是一次偉大的覺醒和成功的自救,也是一面革新的大旗,對當時書壇具有挽狂瀾于既倒、摧朽廓清之功。”[1]“這‘意用現(xiàn)代的詞匯說即是‘抒情,…指一種恬靜、愉悅的創(chuàng)作?!盵2]宋人的尚意之風追求自由表現(xiàn),對唐人的規(guī)律法度采取的是批判態(tài)度,蘇軾正是這種思想的推崇者和踐行者。從他的諸多詩詞題跋可以體現(xiàn)他的尚意主張,在《石蒼舒醉墨堂》中云:“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胡為議論獨見假,只字片紙皆藏收。不減鐘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優(yōu)。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綢?!庇终f“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蘇軾《評草書》)。“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在這種書論思想的指導下,書法藝術不再像唐人那樣嚴守法度、缺少情感的表現(xiàn),開始融入自己的情感,有意識的夸張變形,結體追求疏密欹側的變化。正如蘇軾自己所說:“我書造意本無法,天真爛漫是吾師”?!逗程氛撬耙庠臁彼枷氲拇碜?。
縱觀全帖,無論是點畫線條還是字體的結構大小,都隨著蘇軾的情緒起伏而急速變化。從第一首詩的用筆和字形看,蘇軾的心情比較低沉平和,起筆書寫時平緩凝重,字體規(guī)整較小,似乎又在沉穩(wěn)中又暗涌波濤之勢;前七行字形沒有明顯的大小變化,行與行之間留白均勻,筆勢采用蘇書中常用的橫勢,偶爾使用縱勢,如“年”、“中”等字,可以看出情緒起伏并不大,最后一句“病起頭已白”時,以類似蠅頭小字的已白來收尾,似乎是深深的一聲嘆息。從第二首詩“春江欲入戶”開始,作者的情緒由開始的平和轉向激越,充滿了不可遏制的激情,可以明顯觀察到用筆增加力度,筆勢越來越急促,字形也愈來愈大,變得跌宕起伏錯落,不再受其用筆務求慢的影響,表現(xiàn)出一種率意的自然奔放,到了“破灶燒濕葦”一句,情感如同火山爆發(fā)一樣,難以抑制,直至詩末“死灰吹不起”,蘇軾的情感才漸趨平靜下來。其中“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一句,“烏銜紙”似乎是對一紙引發(fā)“烏臺詩案”的隱喻,特別是用筆暢快,無拘無束的“紙”字,收筆如同利劍一樣直指“君”字,像是對“君門深九重”的控訴,又似是深深的無奈嘆息。
蘇軾曾自述學書歷程稱“幼而好學,老而不倦”,他的學生與摯友黃庭堅則記述的更為詳細:“(蘇軾)少時規(guī)摹徐會稽,筆圓而姿媚有余;中年喜臨寫顏尚書,真行造次為之,便欲窮本;晚乃喜學李北海,其豪勁多似之”(黃庭堅《山谷集》)??梢娝菚鴮W多家、融合為我。他在書寫行書時善用左伸右縮式取勢,這也是書寫行書時比較常用的取勢方法,比如《寒食帖》中的“春江欲入戶”幾個字。左伸右縮式取勢的特點是橫勢都斜向右上方,縱勢都向左側欹斜,左側往下伸,右側向上縮,進而形成一個左伸右縮的體勢。左側下伸、右側上縮就容易使人產生一種向下的重力勢能,如果運用得好,能給人以一種氣勢淋漓的藝術感受。清代姚孟起先生在《字學憶參》中說:“蘇書左伸右縮,米書左縮右伸,皆自出新意,不落唐人窠臼?!?/p>
“《黃州寒食詩帖》的杰出就在于它既包容了蘇軾書法的穩(wěn)定風格與技巧,又超出了這個范圍?!盵3]從全帖來看,是一個帶著強烈情感起伏變化的過程,總趨勢是由平和向奔放發(fā)展。此帖可以說是蘇詩和蘇書的完美結合,詩將他的所思所想所遇自然的抒發(fā)出來,而抒情的筆意伴隨著作者的情緒變化,與詩的內容渾然天成,已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湯大民著,《中國書法簡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頁。
[2]熊秉明著,《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四川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頁。
[3]陳宇著,《蘇黃精神》,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