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剩勇 譚興春
ICH導致20%~30%的腦卒中,病死率超過50%[1]。腦出血可引起嚴重且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及多種嚴重的并發(fā)癥。ICH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壓、顱內動靜脈畸形、煙霧病、腦血管瘤、血管炎和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和血友病等。據統(tǒng)計,ICH每年約影響100萬的世界人口,且大多數(shù)患者死亡或出現(xiàn)嚴重殘疾[2]。ICH后早期血壓升高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研究表明,血壓水平的升高與患者血腫擴大以及較高病死率具有緊密的相關性,盡管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尚不清楚。研究發(fā)現(xiàn),SBP的升高與血腫擴大的發(fā)生呈正相關,且SBP降低能減少病死率。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對于60~79歲老年患者,SBP每降低10mmHg,腦卒中的發(fā)生風險便減少1/3。本次研究旨在對ICH急性期血壓水平與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預后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為ICH的預后提供參考,現(xiàn)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07-2013-06我院接診的急性ICH患者84例,經頭顱MRI檢查確診,且符合中華神經學會制定的ICH診斷標準。男71例,女47例,年齡53~79歲,平均(61.2±8.4)歲?;颊咦园l(fā)病至入院時間<24h,既往無腦出血史,住院時間>2周。排除標準:非高血壓性腦出血、腦葉、小腦和腦干出血;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發(fā)病后又經過微創(chuàng)或其他手術治療的患者;合并腦腫瘤、腦外傷、冠心病、糖尿病、腎臟、肝臟、神經系統(tǒng)等疾?。换颊呋蚣覍俨缓献麟S訪活動者。本次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在所有參與患者知情同意情況下進行。
1.2 方法 患者血壓測定用標準水銀柱臺式血壓計,入院后每天10:00、15:00和20:00 3個時間段測量患者的動脈血壓,連續(xù)測量2周,并據此計算患者住院時間內的平均血壓水平(平均SBP和DBP)。ΔSBP:發(fā)病后SBP與基礎SBP的差值。MAP=DBP+1/3(SBP—DBP),PP=SBP—DBP。出血量測定采用多田公式:長×寬×高×π/6。
血腫擴大的判斷:發(fā)病后24h后病情有顯著變化的患者復查CT與診斷時CT顯示的出血體積比,初始體積<30 mL的血腫,血腫量>33%為血腫擴大;初始體積>30mL的血腫,血腫量>10%為血腫擴大。患者出院后進行隨訪,隨訪6個月。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壓水平與出血量的關系 按照出血量將患者分為3組,<10mL為小量出血,10~30mL為中等量出血,>30 mL為大量出血[3-4]。小量出血組中SBP≥180mmHg患者5例(11.9%),中等量出血組中SBP≥180mmHg患者2例(7.1%),大量出血組中SBP≥180mmHg患者5例(27.8%)。提示血壓水平與患者的出血量呈正相關。如表1所示。
表1 血壓水平與出血量的關系 [n(%)]
2.2 血腫擴大與發(fā)病24h血壓水平的關系 本組患者入院24h內,鑒定為血腫擴大12例,非血腫擴大72例。比較2組患者的SBP、ΔSBP、MAP和DBP值發(fā)現(xiàn),患者血腫擴大與SBP≥220mmHg、ΔSBP≥50mmHg以及MAP>150 mmHg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急性ICH患者血腫擴大與血壓水平聯(lián)系緊密。如表2所示。
表2 血腫擴大與發(fā)病24h血壓水平的關系 (±s,mmHg)
表2 血腫擴大與發(fā)病24h血壓水平的關系 (±s,mmHg)
血腫情況n SBP ΔSBP MAP DBP血腫擴大12221.7±10.8 56.8±17.7 155.9±23.8 133.4±7.6非血腫擴大72 178.2±21.3 26.4±16.9 127.5±15.4 114.4±10.3 P 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入院時各血壓參數(shù)與預后的關系 84例患者,按照預后分為死亡組16例,存活組68例。比較2組患者的血壓水平發(fā)現(xiàn),死亡組患者入院時PP明顯高于存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的SBP、DBP和MA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PP與患者的預后相關。如表3所示。
表3 入院時各血壓參數(shù)與預后的關系 (±s,mmHg)
表3 入院時各血壓參數(shù)與預后的關系 (±s,mmHg)
組別 n SBP PP MAP DBP死亡組16 192.5±9.6 96.9±7.3 129.3±5.8 96.2±4.6存活組68 178.4±2.4 76.3±2.2 127.6±3.4102.4±1.8 P 值 >0.05 <0.05 >0.05 >0.05
2.4 MAP與病死率的關系 以MAP≥130mmHg和MAP<130mmHg將患者分為2組,MAP≥130mmHg患者病死率29.6%,顯著高于MAP<130mmHg組的1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MAP≥130mmHg是ICH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如表4所示。
表4 MAP與病死率的關系 [n(%)]
ICH是世界范圍內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疾病,30d內致死率35%~52%。由于其致死率高和有效治療方式的缺乏,ICH的預防顯得尤其重要。鑒定ICH的危險因素,是預防ICH的發(fā)生的初步工作。絕大多數(shù)的ICH都是由腦小動脈的變性和壞死引起的微血管瘤的形成所致,兩者都伴隨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目前為止,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和過度酒精攝入與ICH發(fā)病率的升高直接關聯(lián)。但并不是所有的ICH患者都具有這些可辨別的危險因素。除高血壓與酒精攝入外,ICH的主要病因還包括抗凝劑的使用、出血性腦疾病、腦淀粉樣血管病、動脈瘤破裂、動靜脈畸形和其他血管異常疾?。?]。關于急性ICH血壓水平的變化與患者臨床癥狀以及預后的關系是臨床研究的熱點[6-8]。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SBP>180mmHg時,出血量>30mL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160<SBP≤180mmHg以及SBP<160 mmHg的患者;患者血腫擴大與SBP≥220mmHg、ΔSBP≥50mmHg以及MAP>150mmHg相關。說明急性ICH患者血壓水平與臨床表現(xiàn),包括出血量多少以及是否進一步出現(xiàn)血腫擴大緊密相關。
PP水平是SBP和DBP綜合信息的反映,研究顯示,PP對于腦血管事件有一定預測價值。MAP能同時反映SBP和DBP的水平,因而是衡量患者血壓平均水平的重要指標,前人的研究中多以MAP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死亡組患者入院時PP明顯高于存活組;且MAP≥130mmHg患者病死率43.8%明顯高于MAP<130mmHg患者的16.2%。說明入院時PP高和MAP≥130mmHg是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PP的增大,增加了動脈的牽拉,血管壁所受壓力增大,管壁彈性成分容易疲勞和斷裂,以及內皮細胞受損,易促進或加速動脈瘤以及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易導致血管破裂[9-10]。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證實了急性ICH患者的血壓水平與出血量和血腫擴大的關系密切,且與患者的存活率直接關聯(lián),因此ICH急性期血壓的控制尤為重要。對于急性ICH患者入院時應該采取降壓、脫水措施,可減少進一步出血,同時在發(fā)病后24h內使MAP平穩(wěn)下降20%。
[1] Delcourt C,Huang Y,Wang J,et al.The second(main)phase of an open,randomised,multicentr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aemorrhage trial(INTERACT2)[J].Inter J Stroke,2010,5(2):110-116.
[2] Qureshi AI,Tariq N,Divani AA,et al.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J].Crit Care Med,2010,38(2):637-648.
[3] Tsivgoulis G,F(xiàn)rey JL,F(xiàn)laster M,et al.Pre-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blood pressure levels and risk of 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09,40(11):3 631-3 634.
[4] 韓菲,吳昊,崔麗英,等.卒中急性期血壓管理的研究現(xiàn)狀[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44(4):265-268.
[5] Ko Y,Park JH,Yang MH,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0,41(11):2 512-2 518.
[6] 袁勇,朱本亮,王虎,等.腦岀血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及其與血壓、預后的相關性[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2,7(5):343-345.
[7] Aiyagari V,Gorelick PB.Management of blood pressure for acute and recurrent stroke[J].Stroke,2009,40(6):2 251-2 256.
[8] Elliott J,Smith M.The acute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clinical review[J].Anesthesia &Analgesia,2010,110(5):1 419-1 427.
[9] 陳勝海 .腦出血急性期血壓水平與繼續(xù)出血及預后的關系[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1,19(5):529-531.
[10] 陳金梅,田發(fā)發(fā),周維智,等 .老年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壓變化及其與短期預后的關系[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0,7(11):579-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