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存希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某”最早的定義出現(xiàn)在《高等國文法》(楊樹達,1920),楊先生將“某”定性為指示代名詞,指稱屬性為虛指①?!冬F(xiàn)代漢語》(邢福義、汪國勝,2011)定義“某”為不定指示代詞②。《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對“某”的疊式“某某”做了解釋:“某”有時可疊用,如:某某人丨某某學校③。《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1996)對“某”解釋最詳細:[指]不單用,主要做修飾語或放在姓氏后,多用于書面④。呂先生還對“某”的句法進行了總結。并對其做修飾語和姓氏時的用法進行了簡單的歸納。
“某”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有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說“某”》(王也,2012)、《“某”與“某某”》(常娜,2008)、《說“某某”》(白雁,2007)。對“某”及其疊式的研究較少,對比研究成果很少。李宇明先生(1996)曾指出“不同詞語的重疊、詞語的不同重疊方式、重疊式出現(xiàn)的不同的句法位置,都會帶來表量的各種差異和由此產生的其他方面的差異”。我們認為對“某”與其疊式的用法進行全面分析有很大的價值。
我們以呂叔湘先生對“某”的定義為研究基點,借鑒了前人的部分研究方法,將北京大學漢語語言研究中心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的語料和較少的內省式語料作為語料來源,對“某”與其疊式進行比較分析。語料庫中關于“某”的詞條有69500余條,“某某”有1500余條,“某某某”有70余條,“某某某某”有4條,“某某某某某”只有1條。因此我們主要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某”與“某某”、“某某某”的稱代與指別、修飾與單用、與姓連用等方面進行對比探究。
《說“某某”》認為“某”通常用來指稱不確定的人或事物,有時用來指稱確定的人[1]?!澳场弊鳛橹甘敬~,既可表指別,也可表稱代;指別和稱代分別有實指、泛指,實代和泛代的意義。我們根據(jù)收集的語料,總結“某”和“某某”、“某某某”在實指、泛指,實代、泛代上的使用情況分布如下:
?
從表中可看出,“某”與“某某”和“某某某”都能表指別和表稱代。“某”主要用于指別中泛指,“某某”和“某某某”主要用于稱代中的實代。如:
(1)他把賀龍移到陜西[某處]。 (《周恩來傳》)
(2)有些人想幫我僅僅因為他們想得到[某種好處]。
(《姚明:我的世界我的夢》)
(3)造成返祖現(xiàn)象的原因,是[某些人]的基因控制出了問題。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4)于是親自偵查,終于查明是[某土豪]為了強搶婦女,謀殺了一個無辜的莊稼漢。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1)中的“某處”是歷史事實,是實指;(2)中的“某種好處”是泛指;(3)中的“某些人”是泛代,不確定是具體的哪些人;(4)中的“某土豪”是特指的一個人,文中并沒有明確說出該土豪的姓名。又如:
(5)據(jù)已查獲的嫌疑人天津市待業(yè)青年[杜某]、戴[某某]和山西省忻州市待業(yè)青年李某某的交代,他們手中并無考題。 (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6)他們在招聘啟事上寫著“[某某劇組]招男女主角各一名、配角若干名”。 (《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7)例如,一向不受歡迎的工作沒有人愿意做,下令說:“[某某]馬上開始做”,要比向他解釋為什么要他做好。
(《哈佛經理管理方法與技巧》)
(8)“你是不是有張支票在[某某人]手中,被黑吃黑吞掉?我們可以替你討回來。盡管放心!”
(《哈佛經理弊病診治》)
(5)中的“李某某”是實代,出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的人物,為了保護當事人,會常用“某某”代替真實姓名?!澳场币灿羞@樣的用法,“杜某”是單字名,“戴某某”是雙字名。(6)中的“某某劇組”是實指;(7)中的“某某”是泛代,舉事例時常用;(8)中的“某某人”是特指有支票的某人,是實代。
(9)“我與某某、[某某某先生]仍常聯(lián)系,他們永遠是我心中的兄長。” (《1994年報刊精選》)
(10)由此想到一些非常著名的古跡上的一些“[某某某]到此一游”、“[某某某敬題]”之類的亂寫亂畫。
(《人民日報》,1996)
(11)好在他們身后的大旗寫著“[某某某]公館”的字樣。
(《1994年報刊精選》)
(12)我猜他現(xiàn)在應該在[某某某飯館]吃飯。
(9)中的“某某某先生”是實代;(10)中的“某某某到此一游”是泛代,用于舉例;(11)中的“某某某公館”是例句所在的文中真實存在的地方,是實指;(12)中的“某某某飯館”是表猜測,不確定,是泛指。
在句法上,“某”和“某某”都可做修飾語,都可后置于姓氏,不過這兩種位置上的“某”和“某某”不相同,且“某某”比“某”的句法要靈活得多,還可以自由地充當其他句法成分[2]。我們認為“某”不能單用,只能做修飾語,與其他成分搭配使用,而“某某”、“某某某”能夠靈活地單用,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同位語、呼應語和部分的謂語。
?
我們發(fā)現(xiàn)“某”只能做修飾語,“某某”、“某某某”可做修飾語,也可單用,且從“某某”到“某某某”單用的比例變大,做修飾語的比例越來越小。
(13)小唐得令,當即買了張飛往上海的機票,說是上海有個[某某某],挺合適,應會演戲,云云。(《話說王姬》)
(14)人們有時候說,經歷某件事情,[某某]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完美大學必修課》)
(15)要是有人向你說[某某人]的短處的時候,你唯一的辦法是聽了就算了,不可做傳聲筒。(《哈佛經理知識修養(yǎng)》)
(13)和(14)是單用,(15)是“某某”做修飾語。(13)“某某某”是做句子的賓語,(14)“某某”是句子的主語。我們根據(jù)收集的語料,分別對“某”與“某某”、“某某某”做修飾語和單用的情況進行了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
“某”只能做修飾語,不能說“我是某”,可以說“我是某某”、“我是某某某”。對于“某”做修飾語時的各類情況,前人已做了全面的研究,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少數(shù)例子的“某+量被遺漏了,前人未關注特殊類“N+某+N”和表示復數(shù)的“某些”的用法。而對于“某某”、“某某”做修飾語時的各類情況還沒有學者進行過統(tǒng)計歸納。
?
我們發(fā)現(xiàn)①“某+數(shù)+名”在“某”的各類句法搭配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其次是“某+量+名”;②“某某”做修飾語時,與姓氏的搭配出現(xiàn)頻率最高;③“某某”和“某某某”能與助詞“的”搭配,而“某”不能;④“某”、“某某”和“某某某”都能夠與名詞搭配使用?!澳场鳖愋洼^多,有8類?!靶帐?某”、“N+某+N”、“某數(shù)+量”和“某+量”4類出現(xiàn)頻率不高。
1.名詞、名詞性短語
“某”、“某某”和“某某某”都能與名詞、名詞短語搭配使用。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邢福義、汪國勝,2011),我們將名詞分為三類:人物名詞、實地名詞和方位詞[3]。我們通過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三者與名詞搭配主要集中在人物名詞和實地名詞兩類:
?
我們發(fā)現(xiàn)①“某”、“某某”、“某某某”與名詞和名詞性短語搭配時,以與名詞搭配為主。其中,人物名詞占多數(shù),除“某+量+名詞”以時地名詞為主;②與名詞性短語搭配時,主要有偏正、并列兩種結構,以偏正結構為主;③“某”與名詞和名詞短語搭配時,“某+量+名”所占比例大。
(16)現(xiàn)實的問題有破壞“文化大革命”,執(zhí)行[某某某錯誤路線],惡毒攻擊某某某,等等。 (《歷史的天空》)
(17)比如,我們要到[某某地方]去,但卻未付諸任何行動。 (《佛法修正心要》)
(18)它是由螞蟻[某一器官或組織]分泌到體外的一類化學物質。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16)中“某某某”是修飾偏正短語,“錯誤路線”是定中結構;(17)中“某某”修飾的是時地名詞“地方”;(18)“器官或組織”是并列的關系,都受“某”的修飾。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認為“某”指人或團體、機構時,可以重疊。其實“某某”、“某某某”可以修飾的名詞不限于這些。只要是那些有名詞可以稱呼的人或事物,一般都可以用“某某”修飾,如“某某文化”、“某某商品”[2]。只要是那些有名詞可以稱呼的事物,一般都可以用“某某某”稱呼,如“某某某車站”、“某某某飯館”等。
在“某”與名詞和名詞短語搭配的數(shù)據(jù)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某+數(shù)+名”是一類特殊現(xiàn)象,有單復數(shù)之分,且復數(shù)遠遠大于單數(shù)。如“某些”的用法,“某一”、“某幾”。
(1)某+數(shù)+名
(19)在感情最脆弱的[某一時刻],我會像當初渴望成功那樣,強烈地渴望著得到一份真情。
(《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20)我們常常看到在寒風凜冽的街頭,[某一個自由的手提琴手或長笛手又或是豎琴手]旁若無人、無憂無慮地沉浸在音樂中。 (《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21)但在[某些特殊天氣]條件下,有時能看到四五條彩虹。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19)是“某+單數(shù)+時地名詞”;(20)是“某+單數(shù)+量詞+并列結構的名詞性短語”;(21)是“某+復數(shù)+偏正結構的名詞性短語”。其中(19)和(21)屬于“某+數(shù)+名”一類,(20)屬于“某+數(shù)+量+名”。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認為“某”后的數(shù)限于“一、幾”,其實“某”后的數(shù)有時可以是“兩”[2]。我們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某些與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搭配占到了“某+數(shù)+名”形式的73.07%??梢姟澳?數(shù)+名”的復數(shù)形式主要是以“某些”為標志。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①“某”還能前置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并列詞語而對它們分別加以修飾[2];②兩個表示一段時間的“某+數(shù)+時間名詞”連用。如:
(22)[某年月日],我們幾個在北邊花園里舉行稚翠的葬儀和祭典。 (《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
(23)這不是[某一時某一地]的問題,而是個全國甚至世界性的問題。 (《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2)N+某+部
“N+某+部”這類較為特殊,將其單獨列為一類是因為“某”必須與前后名詞搭配使用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我們只找到3例:解放軍某部、沈陽部隊工程兵某部、工程兵某部。
(24)他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部隊工程兵某部運輸連連長。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若單是說“某部”是很難理解整句話的意思,因為“部”具有名詞和量詞兩種詞性,所以需要在“某部”前面加上限定名詞,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
2.助詞“的”
語料顯示,“某某”、“某某某”能與助詞“的”連用,“某的”是不成立的。
(25)“之”如果作領格用,當“他的”、“[某某]的”講,則不是雙賓結構。(《語言學論文》)
(26)這不是我的,這是[某某某的]。
(25)、(26)中的“某某的”和“某某某的”是與助詞“的”連用表示完整的意思。這里相當于“某某”和“某某某”做了句子的賓語,只是賓語可以省略。再如:
(27)有的自稱為橫行江淮間的某某某,有的打著殺人如麻的[某某某的]旗號。
(27)中的“某某某”與“的”連用時,是修飾“旗號”,是做句子的賓語。因此,我們認為“某某”與“某某某”與助詞“的”連用,主要是做句子的定語成分?!澳衬场迸c“某某某”的定語我們也將在下文進行討論。
3.某+量
前人并未將“數(shù)+量”單獨作為“某”做修飾語的情況。我們找到的語料只有2例,但我們認為應該另歸為一類。
(28)只要在[某次]取后分別留下8、12、20……根根火柴,就一定能獲勝。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29)你再找找,反正就是那一摞書里的[某本]。
(28)、(29)中的“某次”、“某本”在句中充當獨立成分。
《說“某”》將代詞的重疊看作一個連續(xù)統(tǒng),該連續(xù)統(tǒng)的兩端分別是語用重疊和句法重疊,它認為“某某”是該連續(xù)統(tǒng)中的非典型重疊現(xiàn)象[5]。我們贊同這種觀點,“某”不能在句中單獨做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必須通過重疊,才能獲得此語法功能。根據(jù)語料顯示,重疊式的句法分布如下:
?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得知:①“某某某”單用的比例高達93.1%;②“某某”可做外位語和謂語,“某某某”不能做呼應語和謂語;③“某某”和“某某某”不能做狀語、補語。
1.主語、賓語
“某某”和“某某某”都能做句子的主語和賓語,“某某”和“某某某”做主語時,前面沒有定語修飾。
(30)但可以說:[某某]想出國、[某某]是處長、他偏愛[某某]、做過檢討的是某某。 (《語言學論文》)
(31)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句式,[某某某]多年以后想到了什么。 (《百家講壇: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
(32)喲,先生你好,非常高興地見到你,介紹一下,這個是我太太,她叫[某某某]。
(《百家講壇:金正昆談禮儀之人際交往法則(下)》)
(30)中的“某某”既做主語也做賓語;(31)中的“某某某”在句中充當?shù)氖侵髡Z;(32)中的“某某某”在句中做賓語。
2.謂語
“某某”做謂語的例子很少,我們收集到的語料中有5條關于重疊式“某某”做謂語的句子。
(33)你們這些人,別再[某某]的了,人家如今已有了名分了。
(34)別整天[某某某某]的,難道人家是傻子,聽不出你的意思。
(35)當面叫得真好聽,轉過就某某的,合著我的名字叫出來會爛了你們的嘴?
盡管(33)、(34)、(35)中“某某”是做謂語,但是也是要與助詞“的”連用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即使句子成立。
3.同位語
同位語就是一個名詞(或其他形式)對另一個名詞或代詞進行修飾、限定或說明,同位語與被它限定的詞的格要一致,并常常緊挨在一起?!澳衬场迸c“某某某”都能做同位語,“某某某”常做同位語。
(36)但是克雷文認為,有些人所說的“[某某殘疾人選手]像健全運動員”這句話的表達方式并不準切。
(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37)學生犯了大錯。就在教務處外面的公告欄里貼出一張布告:[學生某某某],犯了什么過錯著即開除學籍。
(《故人往事》)
(36)中的“某某”與“殘疾人選手”是同位的關系;(37)中的“學生”與“某某某”也是同位的關系。
4.定語
相對于“某某”做定語的情況,“某某某”做定語的情況很多。如:
(38)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知道在[某某某]陸軍醫(yī)院里還有這么一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軍的第一副政治委員。
(《歷史的天空》)
(39)在印度報紙上,幾乎每天都有[某某明星]加入兩大黨派之一的消息。 (《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38)中的“某某某”做修飾陸軍醫(yī)院的定語,(39)中“某某”做明星的定語。
5.呼應語
表示稱呼、招呼或應答的呼應語,屬于獨立語。結構上不與別的成分發(fā)生關系,位置上既可以置于句首,也可以置于句末,還可以插在句中[3]。通過語料,我們發(fā)現(xiàn)“某某”能做呼應語和外位語,而沒有檢索到“某某某”做外位語的情況,只有1例“某某某某”做外位語的情況。
(40)古代在喝酒的時候,如果要罰對方飲酒,只能說“飲”[某某]或“浮”[某某]。 (《中國古代文化史》)
(41)某某某,我想對你說。
(40)、(41)都是表示對人的稱呼。
“某”和“某某”能置于姓之后,組成“姓+某”、“姓+某某”的形式,但“某某某”很少出現(xiàn)這種情況,即使一個人的姓名是四字或四字以上,人們也不習慣叫“姓+某某某”。
1.姓+某
“姓+某”可以用來自稱、對稱和他稱,因此能表達不同的內涵[5]。如:
(42)[鄭某]明知道把毒藥放在別人的豬槽里會把豬毒死。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43)你這是什么意思!我[鄭某]一向說話算話。
(44)感謝老板給我機會,[鄭某]一定改過自新。
(45)你[鄭某]不就是一個富二代嘛,有什么好傲嬌的呀!
(42)是他稱,一般用于新聞報道和文學作品中,出于保密或者不便的原因,故意不使用明確指稱,只是其姓,表達婉轉含蓄的含義。(43)和(44)是自稱,但表達的說話人的情緒完全不同。(43)中說話人出于不滿的心理,用“我”和“鄭某來表達強烈的不滿。(44)用“鄭某”和古漢語中的意義相近表達的是說話人的謙虛。(45)中說話人明明知道聽話人的姓名,卻用“鄭某”,以此表達說話人強烈的不屑、厭惡與氣憤的情感。
2.姓+某某
“姓+某某”是在“某某”做修飾語時做主要的用法,它多用于新聞報道,但也不排除說話人知道姓名故意為之,以達到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效果。
(46)我是[李某某],那天我不該打小弟弟。
(《央視新聞:重慶摔童女孩父親公開女兒道歉信》)
(47)[李某某]強奸案事發(fā)酒吧負有首要責任。
(48)這都是我的錯?你[李某某]就沒有責任!
(46)中“李某某”用于自稱,主要是由于新聞媒體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47)中的“李某某”也是如此;(48)中的“李某某”和(44)中“鄭某”表達的意思相近,只是“某某”與“某”一個表示雙字名,一個表示單字名。
“某”與“某某”還能與“人”搭配,如“某人”、“某某人”,而“某某某”不能?!澳场边€可以與姓、人同時搭配使用,即“姓+某+人”,而“某某”不行,或者“姓+某某”或者“某某人”?!靶?某+人”也含自稱、對稱、他稱,可以表達說話人不同的情感。如(48)中的“李某某”可換成“李某人”而(46)中的“李某某”不能換成“李某人”,因為用“李某人”自指時說話人帶有強烈的主觀情緒,使用的時候要分場合。如(51)用“王某人”表達說話者情緒高昂,語氣堅決的態(tài)度。
(49)我是[某某人]?還需要你幫忙?
(50)我們班[某某人]總是上課玩手機,我就不點名了希望他能改過來。
(51)足下冒出生入死的大險來送信,這份云天高義,不獨我[王某人]一個人,杭州全城的文武軍民,無不感激。
(《紅頂商人胡雪巖》)
(49)表達了說話者的高傲和不屑;(50)通過違反語言的準確性原則,保護別人的隱私。“某某某”可以單用代指人名如(41)。
通過大量語料的對比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幾個結論:①“某”與“某某”和“某某某”都既能表指別,又能表稱代。“某主要用于指別中泛指,“某某”和“某某某”主要用于稱代中的實代;②我們發(fā)現(xiàn)“某”只能做修飾語,“某某”、“某某某”可做修飾語,也可單用,且從“某某”到“某某某”單用的比例變大做修飾語的比例越來越?。虎邸澳?數(shù)+名”在“某”的各類句法搭配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某某”做修飾語時,與姓氏的搭配出現(xiàn)頻率最高;“某某”和“某某某”能與助詞“的”搭配,而“某”不能;④“某”、“某某”、“某某某”與名詞和名詞性短語搭配時,以與名詞搭配為主。其中,人物名詞占多數(shù);與名詞性短語搭配時,主要有偏正、并列兩種結構,以偏正結構為主;⑤“某某”和“某某某”不能做狀語、補語;“某某”可做外位語和謂語,“某某某”不能做呼應語和謂語;⑥“某”和“某某”能置于姓之后,組成“姓+某”、“姓+某某”的形式,用于自稱、對稱和他稱,表達不同的內涵。
【
[1]白雁.說“某某”[J].高等函數(shù)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2]常娜.“某”與“某某”[J].現(xiàn)代語文,2008(11).
[3]邢福義,汪國勝.現(xiàn)代漢語(第二版)[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商務印書館,1996.
[5]王也.說“某”[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