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明
腎病綜合征是兒科常見腎臟疾病,是腎小球疾病中的一組臨床癥候群,主要特點是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癥,嚴重水腫和高膽固醇血癥,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多數(shù)患兒可以治愈,但部分患兒因激素耐藥和免疫力低下等原因頻繁反復發(fā)作,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關注問題。我院自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應用中藥保留灌腸配合西醫(yī)治療小兒難治性腎病綜合征32例,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兒科住院部和門診患兒64例,腎功能均正常。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中,男23例,女9例,年齡1.5~12.0歲,平均(7.6±4.8)歲;病程4個月~4.5年;平均16.2個月。對照組中,男25例,女7例,年齡1~12歲,平均(7.4±4.9)歲;病程3個月~4.8年,平均16.7個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患兒均按照2000年全國小兒腎臟病專題座談會紀要關于腎小球疾病分型與診斷標準[1]確診。
1.3 方法 對照組按照《臨床小兒腎病學》給予標準劑量沷尼松口服[2]+環(huán)磷酰胺大劑量靜脈滴注沖擊治療[3],治療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灌腸液備制:黃芪30 g、黨參20 g、茯苓15 g、鎖陽15 g、澤蘭15 g、益母草20 g、川芎15 g、山藥15 g、白茅根30 g、芡實15 g、黃柏15 g、防風10 g。加600 ml水大火煎開后改小火煎至藥液約200~300 ml時關火濾出備用。灌腸量:3歲以下的患兒50~80 ml/次,3歲以上的患兒80~120 ml/次。操作方法:根據(jù)患兒年齡和體質取39~41 ℃的適量灌腸液注入空鹽水瓶中,插入一次性輸液器,排掉輸液器管內空氣,囑患兒排凈大小便放松側臥,去除針頭,接10號一次性導尿管,用消毒紗布或棉簽在導尿管入口端15~20 cm處涂上液體石蠟,以減輕插管時因摩擦力造成患兒不適[4],插管時將導尿管輕輕送入肛門約3 cm時有松落感證明已至肛腸環(huán)處,此時將導尿管向前偏移68度,保持與肛直腸偏角相同的角度再繼續(xù)插入直腸。插管時順著人體所固有解剖角度,可減少導尿管對腸管的刺激[5]。并緩緩插入肛門10~15 cm,松開開關,調至60~80滴/min,藥液滴完,用衛(wèi)生紙抵住肛門,輕輕拔出導尿管,協(xié)助患兒保持無便感的舒適體位保留藥液0.5~1.0 h。2次/d。觀察治療前后及治療8周后測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總膽固醇、腎功能等指標,并回訪隨診觀察2年內的復發(fā)率。
1.4 療效標準 療效分為完全緩解、明顯緩解、部分緩解、無效。總緩解率=(完全緩解例數(shù)+明顯緩解例數(shù)+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總緩解率為90.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2.2 檢測指標變化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總膽固醇治療前后變化比較(±s)
3.1 一般護理 注意保暖,隨著氣候的變化給患兒增減衣物,避免感冒; 對病重和臥床時間較長的患兒加強皮膚護理,保持床鋪要干凈整潔,勤護理皮膚、指甲、陰部等部位,避免擦傷或受壓,被褥應松軟,必 要時使用氣墊床,水腫的陰囊用棉墊或吊帶托起,皮膚破裂處蓋上消毒敷料,防止感染;重度水腫腎病綜合癥患兒需臥床休息,盡量避免肌內注射,水腫嚴重注射后針孔藥液外滲會導致局部潮濕、糜爛或感染?;純翰∏榫徑?~6個月(包括服用激素者)可逐漸恢復活動,但不宜勞累。治療過程中需嚴格觀察病情變化、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
3.2 飲食護理 患兒應遵循腎病飲食,以高熱量、高維生素、優(yōu)質低蛋白、低鹽低脂飲食為原則。對發(fā)生大量蛋白尿、嚴重水腫、激素使用期間等不同腎病綜合癥患兒,對其相應的飲食應各有側重的限制,保證熱量,蛋白攝入每日控制在2 g/kg為宜。明顯水腫短期禁鹽。避免暴飲暴食,讓患兒食水果,以補充維生素。
3.3 心理護理素 患兒灌腸前會緊張、疑惑、恐懼,常以哭鬧方式表示反抗和拒絕,護士應用親切、和藹的語言和玩具逗哄患兒,盡量使用兒童語言,耐心說服,鼓勵、贊美使患兒能精神愉快地主動配合治療。
3.4 灌腸護理 灌腸過程中要注意保暖,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注意觀察患兒有無惡心、面色蒼白、出冷汗等不適反應,對可語言交流的患兒,要不斷詢問,一旦發(fā)現(xiàn)不適反應立即停止操作,待查明原因后再繼續(xù)操作。藥液的溫度39~41 ℃為宜,防止藥溫過高引起腸道內損傷和燙傷。藥量適中,過多不利體內保留、過少藥力不足均影響療效。灌腸完后30 min內需轉移患兒注意力,盡量保持灌腸液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
腎病綜合征屬祖國醫(yī)學“水腫”“陰水”“虛勞”范疇,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現(xiàn)認為與遺傳因素、過敏因素、體質與免疫機制有關。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尤其是單純型腎病,目前臨床首選藥物是腎上腺皮質激素,但部分患兒存在對激素不敏感或遲效應及長期足量激素帶來的不良反應而成為難治。臨床認為,此病血液成高凝狀態(tài)是其難治的主要原因之一[7],祖國醫(yī)學認為小兒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發(fā)生之根本是脾虛腎虧、水濕困留、濕郁成瘀。治療中以健脾補腎、溫陽利水、清熱活血為原則。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益母草、澤蘭、川芎、白茅根有活血化淤,清熱排毒,能有效改善高凝狀態(tài);白術、黨參、山藥、茯苓能益氣健脾、滋陰利濕;芡實益腎固精、補脾祛濕;黃芪補氣固表、利水消腫。陽鎖補腎、益精、興陽;諸藥合用共奏健脾補腎、滋陰降水、清熱活血之功。我院中藥灌腸治療小兒難治性腎病綜合征,全方相得益彰、切中病機,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降低了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中藥保留灌腸是利用直腸黏膜強大的吸收功能而進行的直腸給藥,使藥液通過黏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并保持較強的活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直腸給藥避免了口服給藥對胃黏膜產生的刺激,也避免藥物受到胃內消化液及肝臟的破壞。同時有效地控制藥物對肝臟的不良反應,給藥過程簡便、安全、易行。
[1] 楊霽云,姚勇,姚勇.小兒腎小球疾病的臨床分類、診斷及治療[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12):746-747.
[2] 劉光陵,夏正坤,高遠賦.臨床小兒腎病學[M].1版.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4:250-252.
[3] 劉光陵,夏正坤,高遠賦.臨床小兒腎病學[M].1版.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4:258-259.
[4] 許曉敏,謝愛鳳等.巧用石蠟油減輕灌腸所致疼痛[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8(增刊):155-156.
[5] 鄭彬彬,林海珍.老年患者清潔灌腸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與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11):92-93.
[6] 葉任高,陳裕盛,方敬愛.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及療效標準專題討論紀要[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3,4(6):355-357.
[7] 鐘隆欣,陳培智.活血化淤方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2,3(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