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佛典漢譯與藏譯之比較

        2014-03-10 03:38:25旺多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4期
        關鍵詞:漢傳佛經(jīng)藏傳佛教

        旺多

        (西藏大學文學院 西藏拉薩 850000)

        佛典漢譯與藏譯之比較

        旺多

        (西藏大學文學院 西藏拉薩 850000)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是我國境內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兩種佛教文化,而佛經(jīng)翻譯乃是貫穿于我國佛教發(fā)展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的佛教文化傳播途徑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現(xiàn)和標志。通過漢藏佛教傳入的源頭、傳入方式、佛經(jīng)翻譯年代、翻譯理論的探討和比較,即顯示了漢藏佛經(jīng)翻譯的異同,又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漢藏;佛經(jīng)翻譯;比較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境內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兩種佛教文化。從佛教傳承和發(fā)展軌跡來看,佛經(jīng)翻譯顯得極為重要,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佛經(jīng)翻譯既有共同之處,又各具特色。

        一、佛教傳入源頭和方式比較

        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到了公元前3世紀,由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大力弘揚,開始傳入世界各地,佛教遂成為世界性宗教。佛教于公元1世紀傳入中國后形成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三大派系或漢語系、藏語系、巴利文三大語系。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佛教則屬于小乘佛教。同時,佛教對中印文化交流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漢傳佛教的源頭及初期傳播

        佛教首先是從天竺傳到了中亞地區(qū),然后從中亞傳到了西域?!拔饔颉钡赜蜻|闊,基本包括我國新疆、中亞其他地區(qū)以及印巴次大陸,甚至包括歐洲東部的一些地區(qū)。從狹義上講,是兩漢以后對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qū)的總稱。佛教傳入我國中原漢地的時間是公元1世紀兩漢之際,最初佛教并不是直接來自印度,其流傳是通過西域,有的甚至是西域佛教。大約在公元1世紀,西域的于闐(藏文史料中的“黎域”)、龜茲地區(qū)盛行佛教,這些地區(qū)一度成為西域佛教的中心。這種情景在今天新疆地區(qū)的幾大石窟遺址,包括米蘭古遺址、千佛洞以及佛塔遺址中可以得到證實。藏文史料中也有關于西域地區(qū)盛行佛教方面的記載。

        歷史上西域小國有于闐、龜茲、大夏、大月氏、罽賓(克什米爾)、焉耆、回紇、烏孫等等,這些小國曾經(jīng)都是盛行佛教的地方。當時“西域古文字有四種:窣利、于闐和兩種吐火羅(焉耆、龜茲)?!盵1]所以西域的佛經(jīng)大多與這些古代文字有密切的關系,是研究西域佛教與佛經(jīng)的重要依據(jù)。大部分文字現(xiàn)已銷聲匿跡,研究者更是寥寥無幾。但是較多的西域佛教藝術遺址,包括造像、壁畫、雕刻則表現(xiàn)了西域佛教曾經(jīng)的輝煌。

        歷史上,佛教傳入中原漢地最早的傳聞或記載有《魏略·西戎傳》(《三國志》)中的“昔漢哀帝元壽元年(B.C.2),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jīng)》。”[2]后來又有“漢明帝‘夜夢金人’的傳說”(A.D.1)等等,這些都是關于“佛”[3](浮屠)和佛經(jīng)傳入我國中原的重要線索。而“‘明帝求法’說就被公認是佛教傳入的開始”[4]。關于漢傳佛教最早的經(jīng)典《四十二章經(jīng)》的真?zhèn)?,是否著述、摘抄與譯文都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但相當?shù)娜藙t認為《四十二章經(jīng)》是佛教初傳時期的佛經(jīng)和早期翻譯的佛經(jīng)(文字翻譯)之一。中原漢地最早的佛教寺院為河南洛陽“白馬寺”這一點上也沒有太大的爭論。藏文史料中也有佛教傳入中原的記載。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記載:“其后達摩旃陀羅去世,他的侄子雖然在位,但成為突厥的臣仆,沒有權勢。達摩旃陀羅舅父的兒子婆羅奈斯王覺方,他曾派遣幾位講經(jīng)阿阇梨到支那,支那國王還報覺方王包括百人負荷的黃金等萬人負荷的良好資具?!盵5]貢布嘉著《漢區(qū)佛教源流》載;“此后一千零一十三年,即大漢明帝永平八年佛教開始傳入(漢區(qū))……阿羅漢攝摩騰,其人是迦葉種姓,班智達竺法蘭二人和白馬一匹馱世尊像卷軸畫一幅及佛教經(jīng)典數(shù)本,踏著往赴漢區(qū)的征途時,從漢區(qū)派來的使者逢于路途,一行人等便返回(漢區(qū))。”[6]

        根據(jù)史書記載,“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jīng)》”,他應該是從西域到內地傳法的第一西域人。后來,公元67年,在西域傳教的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同西域求法的東漢使者一起來到洛陽,開始了佛經(jīng)翻譯。由此認為此二人是經(jīng)西域來到漢地最早的印度僧人。“于是,佛、法、僧完備,標志著佛教在漢地真正的開端”[7]。

        總之,佛教在漢地的早期傳入和佛經(jīng)翻譯與印度沒有直接的關系,而是與西域有相當密切的關系。所以早期翻譯的佛經(jīng)文本與西域古代文字密切相關,或者說西域佛教是漢譯佛經(jīng)文本的重要來源之一。

        佛教傳入中原漢地時期的社會文化大背景是:讖緯學說、黃老學說、玄學盛行之時。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教是以“格義”[8]的方式進入漢地。起初佛教的流行是微弱的、緩慢的,只是在宮廷中流行,到東晉時才逐漸推及到民間。此時佛教的主要活動是譯經(jīng),著重翻譯了禪經(jīng)和般若經(jīng)。從佛教本身的教義輸入和發(fā)展來看,最初傳到我國的是小乘教說一切有部和禪定。

        (二)藏傳佛教的源頭及初期傳播

        藏傳佛教的形成、發(fā)展經(jīng)歷了與漢傳佛教不同的特點和軌跡。佛教正式傳入吐蕃是公元7世紀。佛教是從兩個方向傳入吐蕃的,一路是印、尼方向,一路是中原內地。在印度,到公元7世紀的時候佛教得到相當?shù)陌l(fā)展,并且已經(jīng)形成了佛教“密宗”,佛教進入它的第三個發(fā)展階段。這時,在中原內地,佛教已經(jīng)過了7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已經(jīng)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漢傳佛教(禪宗為主要標志),特別是經(jīng)過李唐王朝的極力扶持,已經(jīng)到了鼎盛發(fā)展階段,并且形成了“禪宗”等各種宗派。

        藏傳佛教的佛經(jīng)翻譯也始于公元7世紀,二百年的吐蕃前弘期佛經(jīng)翻譯實踐,其佛經(jīng)翻譯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和水平,翻譯的佛經(jīng)達到700多部(種)[9]。翻譯的佛經(jīng)文本主要以梵文為主,約占90%以上,同時兼翻漢文[10]、于闐文等佛經(jīng)。初期的翻譯實踐直接進入了文字翻譯,因此吞彌·桑布扎剛剛創(chuàng)制的藏文以及有限的佛學詞匯不可能準確而輕易地表達深奧、宏廣的佛學教理,其翻譯質量也是顯而易見。但是吐蕃時期經(jīng)過贊普兩次詔命厘定,翻譯理論和水平逐漸成熟和完善。

        在佛教傳播和佛經(jīng)翻譯過程中,印度流行的中觀自續(xù)派和大圓滿法隨之進入西藏高原。同時隨著唐蕃關系的不斷深化和漢藏佛教界交流的日益頻繁,吐蕃也接納了漢地禪宗思想。這種影響和規(guī)模從公元8世紀發(fā)生的“頓漸之爭”中可見一斑。

        佛教進入西藏高原時期是在苯教文化盛行的大背景下實現(xiàn)的,因此佛苯之間的明爭暗斗貫穿于整個吐蕃時期。從初傳開始約有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佛教的傳播是微弱的,緩慢的、有限的。吐蕃民眾仍然沒有消除對佛教的懷疑乃至恐懼,苯教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苯教的“靈魂不滅論”、“輪回論”、“梵人合一論”、“空觀”、“九乘判教”等等與佛教關于這一方面的理論非常相似,有些地方甚至如出一轍。佛教正是借助這些理論打入西藏高原。佛教初傳時期吐蕃也非常重視倫理說教,松贊干布制定的法規(guī)體系的很多內容刻有佛教的烙印。所以佛教初傳吐蕃,不是以具有博大精深的佛學體系出現(xiàn),而是以順應本土文化的姿態(tài)傳播。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佛教正式傳入吐蕃,佛苯雙方都面臨著一種巨大的挑戰(zhàn)和危機,佛教應該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或一種新的發(fā)展方式適應吐蕃社會和民眾的意愿,而作為具有本土文化底蘊的苯教更應該充實和豐富自己。但是苯教要真正面對具有豐富理論基礎和受到吐蕃統(tǒng)治階級扶持而且具有廣泛影響的佛教決非易事,在這種情況下苯教迎來了它的第三個發(fā)展階段“覺苯”。總之佛苯如何發(fā)展,都沒有能力消滅或吃掉另一方,唯一選擇的道路就是佛苯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其實佛苯在吐蕃時期20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也是相互斗爭、相互磨合、相互兼容、相互吸收的過程。它們的共同目的是在吐蕃找到自己的發(fā)展空間或適應吐蕃社會,因為如果不主動適應當時的社會發(fā)展,任何宗教都會面臨邊緣化甚至被淘汰的危險。所以,佛苯雙方都在尋求某種生存和發(fā)展的道路,甚至對自身作一些重大的改變。宗教學界和史學界一般認為,形成于分裂割據(jù)時期的藏傳佛教是佛教與苯教相結合的產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它最大的特點是佛教本土化。

        二、佛經(jīng)翻譯的年代比較

        佛教對于漢藏兩個民族而言,是一種外來文化。那么,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吸收消化,首先必須經(jīng)過翻譯途徑才能得以實現(xiàn)。

        (一)漢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年代及歷史

        漢傳佛教的佛經(jīng)翻譯早于吐蕃幾百年,到7世紀時翻譯水平和能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中原,公元前后已經(jīng)開始了佛經(jīng)翻譯實踐?!白阅媳背詠恚罅康姆鸾?jīng)翻譯過來,印度佛教主要的經(jīng)典幾乎都有了漢譯本,有的經(jīng)典漢譯本不止有一個,而是許多個?!盵11]

        漢傳佛教的佛經(jīng)翻譯史一般分為三個重要階段: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開辟階段;隋唐時期的全盛階段;宋元明清時期的衰落階段。

        第一個階段的特點:外來僧人或翻譯大師的翻譯活動占據(jù)主導地位,而本地翻譯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翻譯方法主要以直譯為主,同時開始了“文”與“質”的爭論;翻譯文本主要以西域佛經(jīng)為主,對梵文佛經(jīng)缺乏必要的了解;設立譯場,翻譯活動逐漸由私人活動轉變?yōu)橛薪M織的官譯;翻譯質量日臻成熟,制定了翻譯理論。

        第二個階段的特點:這個時期是漢地佛教佛經(jīng)翻譯的鼎盛發(fā)展階段;玄奘開創(chuàng)了新的譯風;翻譯隊伍、翻譯質量、翻譯卷數(shù)是空前的;翻譯理論基本確定。

        第三個階段的特點:宋代以后,佛教大勢已去,高潮已過,佛教及佛經(jīng)翻譯開始衰落;梵漢佛經(jīng)翻譯基本結束;中國佛教的融通趨勢越來越明顯。

        (二)藏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年代及歷史

        藏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也經(jīng)過了開辟、全盛、衰落三個階段。

        吐蕃時期是藏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的開辟階段,其主要特點是: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吐蕃后立即展開了佛經(jīng)翻譯;外來僧人與本地譯師通力合作,但本地譯師是中堅力量(9世紀更明顯);短短兩百年的時間內翻譯隊伍、翻譯質量、翻譯成果令世人矚目;早期以梵文文本為主,后期翻譯的文本有大部分來自漢文;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翻譯理論。

        全盛發(fā)展階段是后弘期初期(公元9-14世紀),其主要特點是:佛教再度從下路安多和上路阿里興起,形成藏傳佛教諸多教派;佛經(jīng)翻譯主要以密宗典籍和因明邏輯為主,同時涉獵天文歷算、醫(yī)學、文學等領域;佛學大師和翻譯大師已本地化;因政治上處于割據(jù)狀態(tài),佛經(jīng)翻譯成為各路譯師的自覺行為;譯經(jīng)數(shù)量和質量空前絕后,促成藏文《大藏經(jīng)》集結。

        衰落階段是15-17世紀,其主要特點是:佛經(jīng)直接從梵文翻譯的歷史宣告基本結束;各教派把主要精力放到佛教教義的研究上;深化了國內漢藏及其他各民族的宗教交流。20世紀中期迎來了漢藏佛教交流的又一次高峰,其重要標志依然是漢藏佛經(jīng)翻譯,代表人物是法尊法師。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都有一千多年的佛經(jīng)翻譯歷史[12],漢藏佛經(jīng)翻譯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也基本相同,但漢傳佛教的佛經(jīng)翻譯歷史早于藏傳佛教700多年,因此,漢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經(jīng)驗對藏傳佛教的佛經(jīng)翻譯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佛經(jīng)翻譯理論比較

        漢藏佛教佛經(jīng)翻譯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都形成了切實可行的佛經(jīng)翻譯理論,這些理論既代表了佛經(jīng)翻譯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又展現(xiàn)了佛經(jīng)翻譯水平和成果以及佛經(jīng)的理論詮釋原則,同時,翻譯理論的出臺保障了佛經(jīng)翻譯實踐的順利進行,促使翻譯質量大幅提高。

        (一)漢傳佛教的翻譯理論

        歷史上漢傳佛教的佛經(jīng)翻譯理論有東晉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有隋朝彥琮的“十條,八備”、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的“五不翻”等。

        道安在《出三藏記集》第八《摩訶缽羅若波羅蜜多經(jīng)抄序》中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學說。他在總結前人翻譯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學說,他主張直譯,而且這種直譯風氣一直到鳩摩羅什[13]才有了根本的改變?!暗腊搽m然是一位很有學問而又非常虔誠的和尚,但由于自己不通梵文,也只好提倡直譯?!盵14]但后世對他的評價是相當高的,他的理論對漢傳佛教的佛經(jīng)翻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實際上道安在那種條件下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學說,實屬難能可貴?!拔迨П?,三不易”內容包括:翻譯佛經(jīng)有五種情況容易造成譯文失去原始文本面目,有三種情況不容易處理。

        五失本的具體內容是:

        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經(jīng)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三者,梵語委悉,至于嘆詠,叮嚀反復,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說,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譯,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將更旁及,反騰前辭,已乃后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三不易的內容是:

        然般若經(jīng),三達之心,復面所演,圣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古雅,以適今時,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階,仍欲以千歲之上微言,使合百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難出經(jīng),去佛未久,尊者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羅漢乃競競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豈將不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15]

        彥琮的“十條,八備”說。十條原則是:

        安之所述,大啟玄門。其間曲細,猶或未盡。更憑正文,助光遺跡。粗開要例,則有十條:字聲一,句韻二,問答三,名義四,經(jīng)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業(yè)九,異本十。各疏其間,廣大如論。[16]

        這十條看起來不好理解本意,但似是務實而非務虛,也是對我國翻譯理論的一大貢獻。

        八備的原文是:

        誠心愛法,志愿益人,不憚久時,其備一也;

        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其備二也;

        荃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暗滯,其備三也;

        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其備四也;

        襟抱平怒,器重虛融,不好專執(zhí),其備五也;

        耽于道術,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備六也;

        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其備七也;

        薄閱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其備八也。[17]

        此“八備”可視為譯經(jīng)人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此說并未具體述及翻譯技巧與筆法,強調譯人首先須具備道德修養(yǎng)與文化素養(yǎng),其次就是對待翻譯的正確態(tài)度。佛經(jīng)翻譯像佛教一樣六根清凈,濟世益人,不追逐世俗名利。就從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而言仍然是虛多實少。

        玄奘的“五不翻”原則:一、秘密故,若“陀羅尼”;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三、無此故,如“閻浮”樹,中夏實無此木;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能”輕淺。[18]

        “五不翻”指出,在五種情況下梵語詞匯惟作音譯處理為妥,即密語、咒語、多義詞、本地沒有的物種,由來已久且已見慣不怪之音譯詞,此五類梵文詞音譯為宜,故“不翻”。玄奘是漢傳佛教偉大的翻譯家,玄奘的出現(xiàn)使我國的佛經(jīng)翻譯達到新的高峰,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其翻譯質量和數(shù)量是公認的,他的翻譯理論及翻譯風格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是我國佛經(jīng)翻譯史乃至佛教史上的泰斗。

        宋代贊寧是中國千年佛經(jīng)翻譯的總結者。

        (二)藏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理論

        吐蕃時期的翻譯工作經(jīng)過近兩百年的實踐,到9世紀初藏王赤德松贊時期翻譯界大師及有關人士聚集到溫江多宮殿[19],對吐蕃前期的佛經(jīng)翻譯經(jīng)驗和遇到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性的匯總,對一些重要的問題作出了原則性的規(guī)定,出臺了藏傳佛教翻譯史上的重要理論——《語合二章》(或譯《聲明二卷》)?!墩Z合二章》的完成不僅體現(xiàn)了西藏的佛經(jīng)翻譯達到新的高度,而且為后世佛經(jīng)翻譯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jù)。雖然后期出現(xiàn)了一些佛經(jīng)翻譯方面的理論,但仍然沒有超過《語合二章》,所以《語合二章》是翻譯史上唯一的權威性的理論。

        藏族翻譯史上的重要文獻——《語合二章》藏文原文:

        《語合二章》是關于翻譯原則與規(guī)范化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另編纂有《翻譯名義大集》,共收佛學詞語9565條,已收入到《丹珠爾》雜部中,是藏族歷史上第一部雙語分類大辭典,在佛經(jīng)翻譯過程中統(tǒng)一術語起到了重要作用。

        頒布此詔命,對后世佛經(jīng)翻譯的影響主要有:第一,提出了翻譯的三大原則,即:(1)要符合聲明學規(guī)則;(2)要符合佛典之經(jīng)義;(3)要使藏人容易理解。第二,提出了翻譯的四種方法:(1)意譯;(2)直譯;(3)音譯;(4)改譯。第三,規(guī)定了幾條注意事項,如譯語要符合《寶云經(jīng)》、《楞伽經(jīng)》;嚴格翻譯密宗經(jīng)咒等等。

        漢藏佛教佛經(jīng)翻譯理論出臺的時代背景與空間區(qū)位不同,但翻譯理論的原則和內容基本相同,說明了人類翻譯理論具有的共性??傊?,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翻譯理論基本圍繞“信、達、雅”確定,即:忠實原文、通俗易懂、保持風格。再次證明了“信、達、雅”的科學性、實效性以及權威性。

        結語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傳播路線、傳承方式、發(fā)展過程各具特色,但有一個共同的傳播傳承方式即佛經(jīng)翻譯。佛經(jīng)翻譯也是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現(xiàn)。佛經(jīng)翻譯既傳播了外來佛教文化,又進一步加強了我國佛教流傳地區(qū)各民族之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佛經(jīng)翻譯是貫穿于我國佛教發(fā)展全過程的一個文化傳播途徑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現(xiàn)和標志。

        [1][4][15]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M].北京:中華書局,2006:11,20,61.

        [2][11][14]季羨林.佛教十五題[M].北京:中華書局,2007:105,163,144.

        [3]梵文Buddha,漢文音譯為浮屠、佛陀、浮陀、浮圖、佛圖等,這方面有季羨林先生的專門考證。

        [5]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M].張建木,譯.中國佛教協(xié)會印行,1983:51.

        [6]貢布嘉.漢區(qū)佛教源流[M].羅桑旦增,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44.

        [7]任繼愈,杜繼文.佛教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83.

        [8]“格義”方法是:“已經(jīng)中事數(shù),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即把佛書的名相同中國書籍內的概念進行比較,把相同的固定下來,作為理解佛學名相的規(guī)范。

        [9]參見:丹噶爾目錄[M]、旁塘目錄[M]、布頓佛教史[M]等。[10]根據(jù)《大藏經(jīng)》等收錄,吐蕃時期漢譯藏的佛經(jīng)量大概是24部(種)。

        [12]漢傳佛教的佛經(jīng)時間是公元1世紀-10世紀基本結束,藏傳佛教的佛經(jīng)翻譯是公元7世紀-17世紀基本結束。

        [13]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翻譯大師,為四大翻譯大師之一。[16][17][18]王鐵鈞.中國佛典翻譯史稿[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28,228,242.

        [20]見金寫版(頗羅鼐).甘珠爾·雜部軦?肏?亦見西藏博物館編.旁塘目錄—聲明要領二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漢譯文見丹珠昂奔.藏族文化發(fā)展史[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682-684.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Tibetan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Wang Dor
        (School of Humanities,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Due to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in China Han Buddhism and Tibetan Buddhism have their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respectively.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as an important way to spread Buddhism and a manifestation and sign of the rebirth of Buddhist culture,has been done in the whole development course of Buddhism in China.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compares Han and Tibetan Buddhism 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sources,modes of spreading Buddhism,the time of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theories,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Tibetan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aiming to display the diversity and inclus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and Tibetan culture;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Comparison

        B948

        A

        1005-5738(2014)04-072-07

        [責任編輯:拉巴次仁]

        2014-06-18

        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吐蕃時期漢藏佛典互譯經(jīng)驗與成果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13BMZ034

        旺多,男,藏族,西藏日喀則人,西藏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藏傳佛教史、藏族歷史。

        猜你喜歡
        漢傳佛經(jīng)藏傳佛教
        20世紀80年代以降漢傳佛樂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關系研究述評
        黃河之聲(2022年6期)2022-11-22 11:18:10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1:26
        漢傳佛教寺廟植物探析
        協(xié)通論視佛經(jīng)一例
        明代漢傳佛教史籍研究述評
        我國漢傳佛教音樂的歷史淵源及發(fā)展概述
        黃河之聲(2019年6期)2019-12-17 18:41:47
        佛經(jīng)音義同形字輯釋
        西夏文佛經(jīng)——《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14
        西夏佛經(jīng)所見官職名人名述考
        西夏研究(2016年4期)2016-07-10 12:08:14
        拍摄av现场失控高潮数次|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国产午夜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亚洲欧美国产日产综合不卡| 熟女人妇交换俱乐部| 馬与人黃色毛片一部| 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频| 国产av无毛无遮挡网站| 人妻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毛片内射久久久一区|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成人免费看片一区| 国产精品一级黄色大片| 99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伊人|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在公车被猛烈进入电影| 免费国产黄片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丝袜美腿在线观看| 熟女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gogo无码人体啪啪| 免费中文熟妇在线影片| 亚洲午夜无码AV不卡|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做人爱a全程免费| 日本少妇人妻xxxxx18| 久久午夜伦鲁鲁片免费| 精品三级国产一区二区三| 宅男66lu国产在线观看| 欲妇荡岳丰满少妇岳|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免费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桃色| 漂亮的小少妇诱惑内射系列|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老熟女| 精品高朝久久久久9999| 四虎影视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国产中文字幕乱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