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林 何錫彬 楊國進 王國喜 張志信
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蘇泰州225599
微創(chuàng)PFNA內固定與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老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適應癥回顧分析
劉玉林 何錫彬 楊國進 王國喜 張志信
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蘇泰州225599
目的對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與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老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總結其適應癥,為選擇治療方法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隨機抽取該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采用PFNA內固定與髖關節(jié)置換的老齡股骨粗隆間骨折,分為兩組:A組(47例)采用PFNA內固定術;B組(33例)采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結果80例獲隨訪10~38個月,平均26.5個月。A組手術時間(41±12)min,B組(65±23)min、術中顯性出血量A組為(65±35)mL,B組(410±100)mL,A組明顯少于B組,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扶拐下地活動時間A組平均(16±2)d,B組平均(3.5± 1.0)d,A組明顯長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術后6個月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A組(92.6±2.1)分;B組(93.3±2.7)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內固定失敗病例5例,B組未有手術失敗病例發(fā)生,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組內固定失敗的發(fā)生,與骨折的類型與老年骨質疏松有明顯的相關性。兩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內科合并癥有明顯的相關性。結論對大多數(shù)老齡股骨粗隆間骨折而言,PFNA具有創(chuàng)傷小,效果良好的特點;而粗隆間骨折線波及股骨頸囊內,粗隆間骨折伴內科合并癥,以及高齡重度骨質疏松不穩(wěn)定粗隆間骨折,人工關節(jié)置換在治療效果上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股骨粗隆間骨折;微創(chuàng);PFNA;髖關節(jié)置換;老齡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群最常見的骨折之一,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其發(fā)生、發(fā)展與預后及轉歸,已不僅僅是醫(yī)學領域的課題,而是一個事關家庭幸福與社會發(fā)展的大課題。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該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微創(chuàng)PFNA內固定與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的65歲以上的80例老齡股骨粗隆間骨折,對兩組的適應癥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組共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齡65~97歲,平均年齡79.2歲。A組47例,男17例,女30例,年齡65~93歲,平均年齡78.3歲。致傷原因:跌傷29例;交通事故傷11例;扭傷5例,墜落傷2例。按改良Evans分型IB型3例,IIA型7例,IIB型28例,III型9例,受傷至手術的時間2~17 d,平均4.5 d。合并高血壓23例,冠心病27例,腎功能不全9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17例,腦血管意外后遺癥9例,帕金森氏病3例,糖尿病24例,腫瘤3例,同時并發(fā)兩種或兩種以上內科合并癥27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傷前可行走或扶拐行走,意識均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術前3例經(jīng)血管造影/CTA證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血管外科放置濾器后手術治療。行微創(chuàng)PFNA內固定術;B組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齡65~97歲,平均79.8歲。致傷原因:跌傷20例;交通事故傷8例;扭傷3例,墜落傷2例。按改良Evans分型,IB型2例,IIA型5例,IIB型15例,III型11例,行人工全髖及半髖置換術。受傷至手術的時間2~15 d,平均4.2 d。合并高血壓16例,冠心病19例,腎功能不全6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11例,腦血管意外后遺癥6例,帕金森氏病2例,糖尿病17例,腫瘤2例,同時并發(fā)兩種或兩種以上內科合并癥19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傷前可行走或扶拐行走,意識均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術前2例經(jīng)血管造影/CTA證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血管外科放置濾器后手術治療。兩組性別、年齡、骨折分型及內科合并癥、受傷至手術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患者硬/全麻,A組采用骨科牽引床牽引復位,C臂X線機(南京卡姆集團卡普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112,規(guī)格:KP5000)正側位透視骨折位置及復位情況,于股骨大粗隆頂點上方約1.5~2cm向近側作3~5cm皮膚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臀肌筋膜,鈍性分離臀中肌,空心開口器(上海醫(yī)療器械(團體)有限公司手術器械廠生產,滬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05第1060327號)在大粗隆頂點開口,置入圓頭導針,手感或C臂X光機證實導針位置,移除開口器,近端擴大,根據(jù)患者X線片情況選擇是否擴髓,選用長度、直徑匹配的PFNA髓內釘,順導針置入,取出導針,C臂X光機引導下依次置入股骨頸導針與螺旋刀片防旋釘,加壓鎖定,遠端置入鎖釘,置入主釘鎖定尾帽。B組取健側臥位,改良Hardinge入路顯露,仔細辨別、部分切開臀中肌,顯露股骨粗隆部,了解大、小粗隆骨折分離、移位情況,注意不要過度分離,以利于大粗隆的重建。T形切開并切除部分關節(jié)囊,暴露股骨頭頸及髖臼緣,在股骨頸預定平面截骨取出股骨頭,全髖關節(jié)置換切除臼唇,髖臼銼磨髖,試磨后,置入壓配式生物臼杯假體,前傾10~15度,外展40~45度。在股骨頸截骨面下方,將骨折后移位的股骨矩及大粗隆下移復位,點狀復位鉗協(xié)助股骨粗隆間骨折復位、臨時固定。股骨頸與粗隆交界處截骨面前傾15度開髓,髓腔銼依次擴髓,選擇適當型號試模,將股骨矩壓迫至原位,安裝Aikang生物型Wagner柄/骨水泥柄假體,利用假體的下壓,將股骨粗隆間骨折及股骨矩復位、固定。大粗隆部骨折,根據(jù)骨折塊大小及移位情況,選用鈦纜、克氏針張力帶、螺紋克氏針等行較大塊分離骨折的固定,對游離小粗隆的處理,可用螺釘、螺紋克氏針固定。安裝股骨頭假體,復位髖關節(jié),牽引、屈膝屈髖、過伸、外展、內、外旋患髖了解人工關節(jié)松緊度及穩(wěn)定性,充分止血,沖洗,逐層關閉切口。該組行雙動人工股骨頭置換9例,全髖關節(jié)置換24例。
1.3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應用SAS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用n(%),表示,以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80例獲門診/家庭隨訪10~38個月,平均26.5個月。手術時間A組(41±12)min;B組(65±23)min、術中顯性出血量A組(65± 35)mL,B組(410±100)mLA組明顯少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術中均未發(fā)生血管及神經(jīng)損傷。扶拐下地活動時間A組平均(16±2)d,B組平均(3.5±1.0)dA組明顯長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術后6個月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A組(92.6± 2.1);B組(93.3±2.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A組術后內固定失敗5例:2例改良Evans分型III型的病例,術后出現(xiàn)了螺釘切割股骨頭頸,導致股骨頸頭下骨折,其術前X線片顯示有骨折線波及股骨頸囊內,行取釘、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3例改良Evans分型III型的病例,術后出現(xiàn)了骨折移位,其中1例進行了人工關節(jié)置換獲得痊愈,2例行皮膚牽引,其中1例畸形愈合,1例因內科合并癥轉內科治療。其發(fā)生與骨折的類型、老年骨質疏松相關;B組未有手術失敗病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術后并發(fā)癥4例(8.5%),其中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1例,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B組術后并發(fā)癥3例(9.0%)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肺部感染2例,兩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s)
組別手術時間( m i n )術中出血量( m L )下地活動時間( d ) H a r r i s評分A組( n = 4 7 ) B組( n = 3 3 ) t P 4 1 ± 1 2 6 5 ± 2 3 5 . 4 9 2 0 . 0 0 6 5 ± 3 5 4 1 0 ± 1 0 0 1 5 . 7 3 7 0 . 0 0 1 6 ± 2 3 . 5 ± 1 . 0 3 6 . 7 9 5 0 . 0 0 9 2 . 6 ± 2 . 1 9 3 . 3 ± 2 . 7 1 . 2 4 8 0 . 2 1 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失敗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群最常見的骨折之一,這類老年病人往往因長期臥床引發(fā)致命并發(fā)癥,包括褥瘡,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形成,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非手術治療死亡率比手術治療高4.5倍[1],因此,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提倡盡早手術[2]。目前骨折內固定仍是手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首選方法[3-5]。
PFNA是一種新型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固定材料和手術方法,它是在PFN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髓內固定系統(tǒng),螺旋刀片在置入過程中可同時完成抗旋轉及穩(wěn)定支撐,具有加壓和抗旋轉的雙重作用,具備了抗內翻和防止股骨頭旋轉的功能。該組病例統(tǒng)計結果表明,手術時間A組(41±12)min;B組(65±23)min、術中顯性出血量A組(65±35)mL,B組(410±100)mLA組明顯少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術中均未發(fā)生血管及神經(jīng)損傷。說明,PFNA手術方式可實現(xiàn)微創(chuàng)操作,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小,病人術后早期即可無痛活動,機體機能恢復快,已逐漸成為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的首選[6]。然而股骨頸抗旋刀片切出股骨頸部,髓內釘外移同時抗旋刀片內移導致Z字效應等情況時有發(fā)生,該組發(fā)生術后內固定失敗5例,有學者總結此類現(xiàn)象,認為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由于患者負重時交替的分離和壓縮應力造成的[7]。
該院在粗隆間骨折的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方面,也開展了積極的臨床工作與研究。該組病例研究的結果顯示,扶拐下地活動時間A組平均(16±2)d,B組平均(3.5±1.0)dA組明顯長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術后6個月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A組(92.6± 2.1);B組(93.3±2.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關節(jié)置換組患者術后早期下床負重活動,離床早,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快而確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結果支持前述人工關節(jié)的優(yōu)勢。不過,相比較PFNA,其手術時間更長,出血更多,顯示其手術創(chuàng)傷更大,且其治療費用相對較高,并且學界在是否涉及過度醫(yī)療的爭議一直在持續(xù)[9]。因此,如何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摒棄不足,手術適應癥的選擇顯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與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探討兩類方法的適應癥選擇,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探討該組PFNA失敗的病例,2例改良Evans分型的病例,術后出現(xiàn)了螺釘切割股骨頭頸,導致股骨頸頭下骨折,其術前X線片顯示有骨折線波及股骨頸囊內,行取釘、進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3例改良Evans分型的病例,術后出現(xiàn)了骨折移位,其中一例進行了人工關節(jié)置換獲得痊愈,2例行皮膚牽引,其中1例畸形愈合,1例因內科合并癥轉內科治療。分析其原因,粗隆周圍粉碎性骨折,骨折線波及到囊內,股骨頸防旋主釘不能達到有效的固定和斷端加壓,老年患者骨質疏松、骨皮質變薄、骨折不穩(wěn)定,固定難以有效維持,表明骨折的類型與骨質疏松對PFNA的療效有很大的影響。兩組術后肺部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則無顯著的差異,這些并發(fā)癥與患者高齡,合并內科合并癥等因素有關。馬健[10]等學者通過對9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采用PFLCP內固定治療,PFNA內固定治療以及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后得出,臨床對于EvansⅠ~Ⅲ型股骨粗隆間骨折可以使用PFLCP或PFNA內固定治療,而對于EvansⅣ、Ⅴ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應采用PFNA內固定治療。但是對于受傷前體質較差、年齡在80歲以上患者以及伴有較重的重要臟器、系統(tǒng)內科疾病、預期生存不超過10年的患者可以采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
綜上所述,在微創(chuàng)PFNA內固定與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老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適應癥選擇方面,對大多數(shù)老齡股骨粗隆間骨折而言,PFNA具有創(chuàng)傷小,效果良好的特點,應作為常規(guī)選擇的方案;而股骨粗隆間骨折線波及股骨頸囊內,粗隆間骨折伴內科合并癥,以及高齡重度骨質疏松不穩(wěn)定粗隆間骨折,人工關節(jié)置換在治療效果上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1]蔡劍.微創(chuàng)DHS內固定與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5):1-2.
[2]Hsuek KK,Fang CK,Chen CM,et al.factors in cutout of sliding hip screw i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an evaluation of 937 patients[J].Int Orthop, 2010,34(8):1273-1276.
[3]Chen KC,Gill GS,Cemented hemiarthroplasties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0(371):206-215.
[4]王海軍.微創(chuàng)DHS內固定與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對比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375-378.
[5]周濤.微創(chuàng)DHS內固定與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對比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3(5):102-103.
[6]黃俊文,王水斌,王裕輝.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27(6):533-534.
[7]Sommers MB,Roth C,Hall H,et al.A laboratory model to evaluate cutout resistance of implants for pertrochanteric fracture fixation[J].Orthop Trauma,2004,18(6):361.
[8]張新海.老年人粗隆間骨折應用半髖關節(jié)置換與髖動力鋼板內固定術的效果對照[J].醫(yī)藥與保健,2014(3):54-55.
[9]甄平,李旭升,田琦,等.生物型假體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wěn)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股骨矩重建[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3,28(2):104-106.
[10]馬健,楊明貴,段政,等.股骨近端鎖定鋼板、PFNA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3,28(8):762-763.
R687
A
1672-5654(2014)12(c)-00191-03
2014-09-28)
劉玉林(1967-),男,江蘇泰州人,本科,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骨科關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