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世輝,李德慶,歐春亮,林玲
(廣西賀州市鐘山縣人民醫(yī)院放射科,賀州542699)
雙排螺旋CT成像在進行結腸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莫世輝,李德慶,歐春亮,林玲
(廣西賀州市鐘山縣人民醫(yī)院放射科,賀州542699)
目的:探討分析螺旋CT掃描技術在結腸癌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2010年1月-2013年10月間我院行螺旋CT檢查并經(jīng)手術及病理證實的37例結腸癌患者的臨床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結腸癌的CT表現(xiàn)。結果:37例患者結腸壁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增厚,15例發(fā)病部位為升結腸,9例橫結腸,7例降結腸,6例乙狀結腸,所有病灶均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11例病灶未見周圍組織侵犯,26例病灶漿膜層毛糙,周圍脂肪間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22例淋巴結轉移,8例肝轉移,1例肺轉移。結論:螺旋CT檢查掃描速度快、圖像清晰,對于結腸癌的術前診斷及治療評估具有極大的實際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螺旋CT掃描;結腸癌;臨床診斷
結腸癌是臨床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具有生長慢、轉移晚、早期診斷困難的特點[1]。因此,結腸癌的早期診斷對于臨床救治極為重要。臨床傳統(tǒng)的鋇灌腸及結腸鏡檢查難以探查腔外病變情況,且患者痛苦大、耐受性低。螺旋CT檢查能清晰顯示患者腸腔內(nèi)外癌腫、腸壁厚度及淋巴結、臟器轉移情況,對于治療方案的選擇及術后觀察具有重大的實際應用價值[2]。本文收集近年來我院行螺旋CT檢查并經(jīng)手術及病理證實的37例結腸癌患者的臨床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為結腸癌的術前診斷及治療評估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3年10月間在我院行螺旋CT檢查并經(jīng)手術及病理證實的結腸癌患者37例,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64.6±17.1)歲。21例患者因腹部不適、腹痛就診,其中8例為急腹癥;便秘及腸梗阻就診患者9例,自覺腹部包塊就診者5例,2例頸部出現(xiàn)進行性增大腫物;多數(shù)患者有貧血、消瘦、乏力、低熱癥狀,5例患者合并便血。經(jīng)手術及病理確認:34例為腺癌、3例為乳頭狀腺癌、2例黏液癌。
1.2 螺旋CT掃描
除急腹癥患者外,檢查前24h囑患者服用瀉藥,掃描前灌腸并肌注山莨菪堿20mg以擴張結腸、減輕結腸的蠕動和痙攣,經(jīng)肛門向結腸灌注適宜溫度的生理鹽水,完成腸道準備再予以掃描?;颊吖潭w位后于平息狀態(tài)下屏氣,采用飛利浦Brilliance 16螺旋CT進行腹部掃描,原始層厚6-9mm,靶重建層厚1.5-2.0mm;特殊病例需進行增強掃描,采用非離子型碘造影劑進行團注增強,視具體情況延遲1-2min后進行掃描。
CT檢查顯示37例患者結腸壁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增厚,15例發(fā)病部位為升結腸,9例橫結腸,7例降結腸,6例乙狀結腸,其中出現(xiàn)局限性分葉狀腫塊17例,5例腫塊內(nèi)可探及低密度壞死灶,23例腸壁廣泛僵硬,管腔出現(xiàn)偏心性狹窄,其中5例伴有部分梗阻,所有病灶均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11例位于腸腔內(nèi)的病灶未見周圍組織侵犯,腸壁漿膜層、周圍脂肪間隙光整清晰。26例病灶漿膜層毛糙,周圍脂肪間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其中8例腸系膜淋巴結轉移,7例腹腔淋巴結轉移,5例腹膜后淋巴結轉移,2例盆腔淋巴結轉移。8例出現(xiàn)遠處轉移肝轉移,肺轉移1例。
遺傳、不良飲食習慣、慢性炎癥性病變、結腸息肉等是引發(fā)結腸癌的主要因素,隨著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結腸癌在我國人群中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成為僅次于肺癌和肝癌的致命殺手[3]。大多數(shù)結腸癌為進展期癌,早期診斷對于治療方案的制定和積極預后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傳統(tǒng)的氣鋇雙重造影分辨率低易造成漏診,腸鏡檢查不僅痛苦大,而且腸腔狹窄、痙攣易致使檢查不完全甚至失敗,而且上述方法難以探查腔外病變情況。CT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圖像清晰、掃描速度快的明顯優(yōu)勢,能清晰顯示患者腸腔內(nèi)外癌腫、腸壁厚度及周圍情況,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結腸癌臨床診斷。
結合已有報道及本組37例患者CT影像資料,結腸癌基本CT征象表現(xiàn)如下[4]:①腸壁增厚、腸腔不規(guī)則狹窄,完全充盈狀態(tài)下正常腸壁厚度一般<2mm,厚度超過5mm時則提示異常增厚病變,本組37例患者結腸壁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腸壁增厚、腸腔狹窄。②腔內(nèi)可見環(huán)形、不規(guī)則形分葉狀腫塊形成,形成腫塊的腸黏膜明顯不平,腫塊引起腸腔嚴重狹窄、梗阻,本組檢出局限性分葉狀腫塊17例,5例伴有部分梗阻。③增強掃描腫塊強化明顯。④局部或腹膜后淋巴結不同程度腫大。⑤周圍組織受侵:若腸壁外緣光滑清晰則癌腫未侵潤周圍組織,局限于腸壁內(nèi),若腸壁漿膜層毛糙,周圍脂肪間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或伴有漿膜外的索狀陰影多表明癌腫已穿透腸壁,臟器受侵時鄰近脂肪層消失。本組11例位于腸腔內(nèi)的病灶未見周圍組織侵犯,26例病灶漿膜層毛糙,周圍脂肪間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⑥淋巴結轉移、臟器轉移:CT圖像上淋巴結短徑若超過6mm可認為是異常增大,淋巴結轉移是結腸癌最常見的轉移類型,結腸癌的實質(zhì)性臟器轉移以肝臟居多,本組22例淋巴結轉移,8例肝轉移,1例肺轉移。
一般在直腸為結腸癌易發(fā)作部位,其次為乙狀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闌尾等部位,尤以前兩者最為常見,CT掃描時必須明確腸袢的不同走向,避免發(fā)生漏診[5]。本組患者中15例發(fā)病部位為升結腸,9例橫結腸,7例降結腸,6例乙狀結腸,均經(jīng)手術證實。螺旋CT掃描可清晰顯示病灶部位、大小,周圍組織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提供直觀全面的病變侵犯范圍,有助于腫瘤的術前診治評估。
因此,螺旋CT檢查掃描速度快、圖像清晰,對于結腸癌的術前診斷及治療評估具有極大的實際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雷連成.螺旋CT掃描對結腸癌的診斷與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1,23(1):8-10.
[2]朱洪明,曹陽.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的診斷價值[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2,41(12):1265-1266.
[3]史云波.33例結腸癌多層螺旋CT診斷與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3,24(4):529-530.
[4]莫增媚,徐莉萍.雙排螺旋CT成像在結腸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9):2094-2095.
[5]陳偉伍.雙排螺旋CT成像在結腸癌診斷中的應用[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1,15(8):728-730.
R816.5;R735.3+5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4.02.13
20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