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謨有
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一條鮮明的教學理論:以學定教。這一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學,學生學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每一教學過程是從學生的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因此,預習就成了課堂教學的前奏,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預習可使學生對新課教學處于有準備的心理狀態(tài),便于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無疑應從預習方面入手,加強指導,強化訓練,使學生逐步形成技能,形成預習習慣,提高語文課堂效果。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不少語文預習只是流于形式,我們的語文老師以一句“去讀讀課文,預習一下”草草了事。現(xiàn)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見解。
關鍵詞:學生;習慣;語文;預習;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055-01
一、把握年級段的差異,提出預習要求
各年級段學生的知識基礎知識不同,自學能力不同,教師應提出相應的預習要求。如一年級側重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和課文,盡量不讀破句;二年級側重查字典和分析字形;三年級側重選擇字的義項和分段;四年級側重略說段意和略說主要內容;五年級側重抓住課文中心和提出較深刻問題;六年級則要求學生深入預習,對字、詞、句、段、主要內容、中心全面領會,側重提疑難問題。在把握年級側重點的同時,對學生預習能力的訓練應采取螺旋式推進,逐步提高。
二、規(guī)范常規(guī)性步驟,細化方法指導
在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年齡小,自主反思、自主調節(jié)學習方法的能力較差,教師除了要激發(fā)小學生的預習興趣之外,還要教給他們語文預習的方法。教給小學生的預習方法,要求盡量細化,要求可操作性要強。在教學實踐中,要求中高年級段學生的預習的步驟:“默讀——查問——朗讀——摘抄——思考”,每一步驟的具體方法、要求如下:
1、默讀。拿到一篇新課文,由于會有一些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初讀課文時,可以采用默讀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讀的要求有兩個:
一是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介紹了一個什么人,描寫了一些什么景,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對全文獲得一個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二是準確地找出全部生字,劃出不理解的語句。
2、查問。就是通過查閱字典、詞典,或問別人(包括同學、老師、家長)對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對不理解的詞語,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還可以查一些課外資料。
3、朗讀。生字認識了,就可以放聲誦讀了?!把圻^三遍。不如用嘴讀一遍”,大聲誦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預習的朗讀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重在鞏固生字的讀音,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思想意義,了解文章寫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說明的東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構,寫作方法。
4、摘抄。就是把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鑒的詞句摘錄下來?!白爝^三遍,不如手寫一遍”,動手摘錄,使眼、手、腦并用,效果比讀更好。
5、思考。通過一系列的預習活動,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時,還應該靜靜思考一下,這篇課文在文字上、語句上、內容上、知識上、思想意義上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對這些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在書上做記號,有的書面寫下來。
經過以上步驟,學生邊讀邊記,邊思邊寫,也就形成了相對較規(guī)范的預習筆記。
三、教給預習的方法,培養(yǎng)預習能力
預習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應該教給學生預習一篇課文的一般步驟,為預習活動構建模式,使預習活動有章可循。預習一篇課文,一般來說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1、通讀全文,了解課文的概貌。從頭至尾地把課文讀一遍,要求能大概的掌握課文的內容,獲得整體印象和感受。如在預習《草原》時,學生能初步了解到課文講的是“我”到陳巴爾虎旗訪問,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熱情款待。
2、學習生字新詞。自學認字表,寫字表中的生字,掌握讀音。在課文中找出生字詞,并運用字典自學生字詞,聯(lián)系課文內容理解生字詞的含義。
3、參照教師給出的預習要求再讀課文,提出疑難問題。對能在預習中提出問題的學生,老師應多加表揚和鼓勵,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四、強化操作步驟,形成學生預習的習慣
學生形成一定的預習能力之后,我們還要注意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具體操作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點:
1、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預習,嚴格督促學生按照預習要求和步驟進行預習,發(fā)現(xiàn)錯誤及時糾正。對有困難的學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幫助他們盡快掌握預習的方法。在學生基本掌握預習方法后,逐步把預習活動放到課外進行。但教師更要嚴格進行預習作業(yè)的檢查,使預習活動切實落實,養(yǎng)成習慣。
2、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經驗交流,提倡互學互幫,互相督促。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語文活動課,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經驗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學習方法。聽聽別人的學習經驗,達到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形成自學的風氣。
五、家校合力,共同指導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是一種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預習大部分在家里進行,因此要爭取讓家長參與預習的指導。要求父母要抽出時間檢查子女預習的完成情況,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作適當的指導,還提醒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子女在預習中的每一個細小的進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應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當孩子預習出現(xiàn)問題時,要求家長配合教師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導。
總之,語文預習多在課外,看似較難調控,但只要教師善于思考,敢于實踐,切實落實指導規(guī)范,定能讓預習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