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宗勝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轉型期出現(xiàn)并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群體,是最需要關注的特殊兒童群體之一。家庭是兒童早期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有最重要的影響。孩子出生后面對的首位學習對象就是父母,可以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指導者,和諧、友愛的家庭環(huán)境是兒童早期社會化最理想、最自然的環(huán)境。而在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中,卻存在著父母雙方或單方缺位的問題。
一、文獻梳理
雖然學界對留守兒童現(xiàn)象的研究結論不盡相同,但這些研究都指出了家庭功能弱化對留守兒童性格、價值觀形成的嚴重影響。其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個人性格、生活技能、人生目標、社會交往以及社會規(guī)則的習得上。
學者肖富群認為留守兒童欠缺與同輩群體和親戚間的交往;家庭結構觀念松散,親子關系淡化;孤獨感較強;缺乏合群性。王秋香認為,留守兒童群體出現(xiàn)感情淡漠,學業(yè)不佳,勞動習慣缺乏,人生觀、價值觀偏離,人格不健全等普遍表征。陳慎輝則認為,農村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人際交往、生活學習態(tài)度、心理素質等各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梢娏羰貎和陨硖攸c的形成與家庭因素密切相關,要解決、改善這些問題應從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入手才行。
進一步分析這些文獻會發(fā)現(xiàn),為了研究留守兒童的社會化發(fā)展,大多學者采用調查和個案研究,觀察和理論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論文會側重后兩者。
二、理論探索
社會化,即人們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日漸形成的性格特征和習慣。兒童與他人相處,逐步由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不斷學習和增長知識,以適應社會生活。此間,兒童若在父母的教導和指引下成長,其行為則能不斷健全、完善地發(fā)展;若喪失父母的教導和指引,則有可能畸形發(fā)展,養(yǎng)成不健康的行為習慣。
兒童社會化的科學研究起始于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認知發(fā)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感覺運動階段(0—2歲)、前操作階段(2—7歲)、具體操作階段(7—11歲)和正式操作階段(11—12歲以后)。每個階段的社會化進程主要是在家里進行的,可見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發(fā)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境,父母是最早、最基本的執(zhí)行者。
60年代后,以班杜拉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將兒童社會化研究以環(huán)境、影響因素、問題、對策等結合熱點進行研究,將兒童社會化研究推向了新階段。班杜拉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在社會化發(fā)展中積累的知識、經驗以及行為習慣大多是在模仿他人中形成的,而在兒童成長的早期階段,父母是首要的學習、模仿對象,父母在兒童社會化發(fā)展中有著權威的導向、指引作用。
由于社會包括眾多方面,社會化的內容也就非常廣泛。主要包括:(1)形成個性和自我。(2)獲得文化價值與社會規(guī)范。(3)使個人追求的目標與社會的要求相一致。(4)掌握個人取得社會成員資格和追求目標所必需的技能。(5)學會認同身份和在每一場合下自己所處的角色。研究者們往往根據研究的需求,對社會化各維度有所取舍地進行研究,本文根據個體社會化的內容和兒童社會化的特點,在參照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生活能力、行為規(guī)范、心理發(fā)展三個方面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成果以及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
三、分析討論
兒童的成長環(huán)境有好有壞,家庭成員缺失是不良家庭的一大癥結,而留守兒童就是在父母不在身邊這樣的不良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好一點的孩子,能自己克服這些不良因素,健康成長,而大多孩子卻因缺失家庭成員而心理發(fā)展不健全,在社會化進程中無法正常獲取社會信息,很難融入社會。
1.生活能力
一方面,留守兒童相比其他兒童在生活上有更多的鍛煉和提升的機會,生活自理能力更強。農村的孩子本就沒有城市孩子那么嬌生慣養(yǎng),而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父母不在身邊,自己需要承擔更多的事情,自理能力則更強一些。例如一部分留守兒童都自己洗衣服、做菜,甚至照顧老人。
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家,少了父母的呵護,要承擔這個年齡不該承擔的生活壓力,這樣很不利于孩子身心發(fā)展。同時,許多留守兒童放學后活動單一,范圍狹窄,沒有父母陪伴,極容易學到不良習慣。
2.行為規(guī)范
對于孩子而言,道德觀念、性格習慣、意志力等都是在家庭中養(yǎng)成的,而教導者就是父母。一般家庭,父母通過自身行為習慣、教育懲罰方式來規(guī)范孩子的習慣、價值觀,然而留守兒童卻沒有父母的引導。雖然他們有監(jiān)護人,但是大多是老年人,或者其他間接親屬,之間有一定的隔閡。大多監(jiān)護人關注的是孩子的溫飽,而對孩子的教育、行為規(guī)范關心則相對較少,且把這些責任推給了學校。很多留守兒童在校外無人管束和教養(yǎng),做事全憑自己意愿,不受他人規(guī)勸,很容易沾染惡習,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梢姡瑸榱撕⒆幽芙】蛋l(fā)展,具備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健康、完整的家庭環(huán)境,避免其學到不良習慣,步入歧途。
3.心理發(fā)展
每個人的心理發(fā)展都有一個形成期和穩(wěn)定期,兒童在學習期間的心理變化即為形成期,心理經一定時期和階段的發(fā)展后便會步向穩(wěn)定期。在社會交往中,個體通過對榜樣人物的積極主動的觀察、模仿、認同而實現(xiàn)成長。幼年時期正是人性格、行為等的萌芽階段,兒童要從父母身上學習接人待物,學習情感互動。而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則導致了留守兒童日常親情互動的缺失或不足。兒童生來本該是天真活潑、愛說好動,但這些留守兒童受委屈后,絕大部分選擇悶在心里。由于長期不與人交流,缺少父母的情感關愛,他們逐漸變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甚至心理發(fā)生扭曲,性格變得孤僻,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成長。
四、結語
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的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前大多留守兒童家長沒有看重家庭教育,導致親子之間關系失調。這些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問題很嚴重,與外出務工父母分離的時間越長,他們之間的感情也越淡漠。對于這些孩子來說,童年時期最珍貴的親子共享的時光被剝奪了,合群、歸屬的心理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孤獨、寂寞、憂愁時刻侵襲著他們的心靈,是當前亟待改善的問題。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責任編輯:張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