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月星
善于感知幸福
■ 胡月星
胡月星,現(xiàn)任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部領導科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國家首批領導科學專業(yè)方向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領導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領導干部考試中心合作專家,中國博士后項目基金評審專家。在國家行政學院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大型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領導干部班上主講《領導勝任力》、《領導干部心理調適》、《領導人才選拔方法技術》以及《領導心理潛能開發(fā)》等課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痹鯓硬拍芸鞓放c幸福?如何實現(xiàn)幸福人生,首先要能夠感知幸福,才有可能實現(xiàn)幸福。
什么是快樂與幸福?有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很幸福,有的人被別人認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先哲就在探求幸福的本質和實現(xiàn)途徑。歷史上很多大哲學家對快樂和幸福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精辟的論斷。古希臘的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彼官e諾莎認為,一個人的幸福,在于他能夠保持他自己的存在。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就是幸福。他說:“行為所能達到的全部善的頂點又是什么呢?幾乎大多數(shù)人都會同意這是幸福,不論是一般大眾,還是個別出人頭地的人物都說:善的生活,好的行為就是幸福?!?/p>
在此,沒有羅列幸福概念的意思,如果要搞“幸福定義集”,則不是一本書所能完成的。但是,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問,什么是幸福?也許這是一個無法直接做出具體回答的問題。德國哲學家康德也承認,人們難以提出一個確切的“幸?!备拍睿靶腋5母拍钍侨绱四:?,以致雖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 具有不同人生觀與幸福觀的人,對于什么是幸福的具體回答,是截然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具體的人,其所處環(huán)境不同,主體素質不同,人生經歷不同,所遇到的人生矛盾不同,對于幸福的感受也會不同;有人說勞動最幸福,有人說健康最幸福,有人說平安最幸福,有人說悠閑最幸福,有人說有錢最幸福。對于一個富足商人來說,我現(xiàn)在很窮,除了有倆錢,什么都沒有了。對于一個沒有金錢的人來說,擁有財富就是幸福。對于一個想有名有利的人來說,擁有名利和地位就是幸福。對于一個相貌丑陋而又渴望美麗的人來說,擁有美色就是幸福。對于一個乞丐來說,能吃到一碗紅燒肉,就是他的幸福。對于一個一輩子沒有下過飯館的人來說,每天都能吃到山珍海味,那就是幸福。對于一個長年累月忍受疾病折磨的人來說,能恢復
健康,擁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就是幸福。對于一個為理想奮斗的科學家、發(fā)明家來說,實現(xiàn)理想、為人類做出貢獻,就是幸福。對于一個遭受戰(zhàn)爭苦難的人來說,能和平地生活就是幸福。當寒流襲來的時候,溫暖可以帶來幸福;當饑餓瀕臨的時候,能填飽肚子的糧食就可以帶來幸福;當干渴威脅的時候,雨露就可以帶來幸福。凡此種種對幸福的理解,不一而足。但在千萬種對幸福的不同理解之中,有一點共同之處,那就是幸福是人追求得到實現(xiàn)時內心產生的滿足感,它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許多人一生不富有,卻有豐富的心路歷程,擁有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們深感幸福。有的人受到親朋的關心愛護,擁有溫馨的情懷,他們也覺得幸福。幸福不是一種實體,而只是人心對周圍事物的反應,是人的感覺。在陽光下小坐憩息,和友人相對傾談,到傍晚在小路上散步,或者只是站到窗邊看遠山的草木……只要是心情適意安寧,便是一種幸福??梢?,對于幸福和快樂的理解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國學大師南懷瑾在他的《老子他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末明初時期,有一個商人,生意做的很大,但每天忙忙碌碌,很是煩惱痛苦。在他家的高墻外面,住了一戶很窮的人家,夫妻倆做豆腐為生,每天凌晨一早起來磨豆子、煮豆?jié){、做豆腐,可是兩個人天天有說有笑,快快活活。這位富商的太太說:“老爺!看來我們太沒意思!還不如隔壁賣豆腐這倆口子,他們盡管窮,卻活的很快樂?!边@位富商聽了太太這樣講,便說:“那有什么難,我明天就叫他們笑不出來?!庇谑撬烷_了抽屜拿了一錠十兩重的金元寶,從墻上丟了過去。那夫妻倆正在做豆腐,又唱歌,又說笑,聽到門前“撲通”一聲,掌燈來看,發(fā)現(xiàn)地上平白地放了一個金元寶,認為是天賜橫財,悄悄地撿了回來,既不敢歡笑,更不想歌唱了,心情為之大變。心里想,天上掉下黃金,這怎么辦!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不能泄露出去給人家知道,可是又沒有好地方儲藏,放在枕頭底下不好睡覺,放在米缸里也不放心,直到天亮豆腐也沒有磨好,金元寶也沒有藏好。第二天,夫妻倆私下商議,這下發(fā)財了,不想再賣豆腐了,打算到哪里買一幢房子,可是一下子發(fā)的財,又容易被人家誤以為是偷來的,如此商量了三天三夜,這也不好,那也不對,還是得不到最好的辦法,夜里睡覺也不安穩(wěn),當然再也聽不到他倆口子的歡笑聲和歌唱了!到了第三天,這位富商告訴他的太太說:“你看,他們不說笑、不唱歌了吧!辦法就是這么簡單?!笨鞓肪瓦@樣被輕易地擊碎了!一個很小的故事,卻值得深思。也許故事的原意并非是想告訴大家,金錢是人們痛苦的根源,有了錢就一定不快樂。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有了錢并不一定就快樂。姑且不去討論他的觀點是對是錯,但這個故事,足以引發(fā)我們對什么是快樂與幸福的思考。
對于幸福的正確看待,對于領導干部自身,對于社會都有很大影響力。應該說,領導者是最容易獲得幸福,又很容易失去幸福的一個特殊人群。 “只有飽受寒冷的人,才深感太陽的溫暖;只有失去自由的人,才懂得自由的可貴。希望身居領導崗位的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地位,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千萬不能有私心、貪心,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要知道,粗茶淡飯不是虧,平平安安才是福??!”這是馬其偉(湖南省原交通廳副廳長,兼任省高速公路建設開發(fā)總公司副總經理,因犯受賄罪被湖南省高級法院終審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對幸福所發(fā)出的肺腑之言。他的這種觀點也許能代表大多數(shù)入獄官員的心聲。在心理咨詢中,當心理治療師問病人,是否明白自己觀念的不理智時,病人都會承認自己意識到觀念的不對,可是下一次同樣的問題照舊出現(xiàn)。而實際上的原因是病人并沒有真正意識到觀念的不對,如果真的意識到不對,下一次問題就不會再出現(xiàn)。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貪官就如同具有心理問題的病人一樣,認為自己理解了幸福的含義,其實并沒有真正認識到什么是幸福,不然便不會最后落個悲慘下場。對那些監(jiān)獄的貪官進行深度訪談,詢問他們對于幸福的理解,也許是最為有效的手段,并且能得到富有說服力的材料。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對領導干部進行培訓,最好的辦法是在領導干部上任之前,把他們在監(jiān)獄里面關上一
段時間,他們便明白幸福的含義,不敢以身試法。這只是一個笑話,但從笑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有了牢獄之災的經驗,一定能真正理解到幸福的意義。只是,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到那個時候才真正明白未免為時太晚。
1、感悟幸福要惜福
正確理解幸福是領導干部追求幸??鞓返母韭淠_點和出發(fā)點。對幸福有了深刻的感悟,就會知道幸福就在身邊,幸福只鐘情于那些能夠感受幸福的人,只要稍加留心,便隨時可以在生活中開采到??偸钦J為自己和某某一樣就會很幸福,那么這種人就會很難獲得幸福。這個時代,人們的感覺被形形色色的事物填充,感知變得麻痹,不善于去感知幸福。其實,感知幸福也是一種能力,心理健康者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心中有愛者才能感知生活的幸福。人的幸福主要不在外物,也不能由別人給予,幸福的源泉原本就在內心深處,幸福的擁有在于通過對人生的審視,開拓對生命的悟性,提高對幸福的判斷力。毋容諱言,人的幸福與其所實際得到的社會榮譽、物質財富的多寡具有正相關關系。但幸福并不等同于這些,幸福不是金錢,幸福不是權力,幸福不是物欲的滿足,同時又與這些并不對立。與其說幸福是孜孜以求,費心盡力得到的報償,不如說幸福是一種智慧,一種超脫,一種閃耀星光的理性,一種飽經世事滄桑的充實和自信,一種從煩惱、傷感、庸俗中萌發(fā)的長青樹,更是一種心靈的感悟。有家是幸福,身體健康是幸福,家人平安是幸福,夫妻同居是幸福,家庭和睦溫馨更是幸?!旑I導干部能播種一顆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么他就將會擁有幸福。
領導干部要學會感知自己所擁有的幸福,要知道幸福其實都蘊藏在身邊平凡的事物中,而不是把幸福寄托在金錢財富和新奇時髦的事物之上。年邁父母的健在,愛人笑容的溫馨,燈下讀書的寧靜,雨中散步的浪漫,郊外踏青的歡樂,種花養(yǎng)魚的情趣等等,幸福都是在不經意間悄悄地流淌在周圍。在這個世界上,幸福有時并不是什么稀有“金屬”,而是那些很普通的“礦石”里所蘊藏的“元素”。關鍵是要善于提煉快樂,感知幸福。讓快樂和幸福在自己心中存放的時間長一些,滋潤的面積大一些,發(fā)現(xiàn)自己已有的幸福和快樂。珍惜家庭的幸福、工作的快樂、朋友的友誼,幸福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它不分高低貴賤地等候著每一個人。羅曼·羅蘭說得好,一個人幸福與否,決不依據(jù)獲得了或是喪失了什么,而只能在于自身感覺怎樣。領導干部應該掌握幸福的韻律,就像讓耳朵學會傾聽音樂一樣,讓自己時時刻刻去感知幸福。感知幸福從珍惜每一天做起,珍惜每一個工作日,珍惜每一個休息日,珍惜每一刻與家人相聚的時刻,珍惜每一個與同事朋友交往的機會。
2、追求奉獻就知福
人總是在追求幸福的。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希望、追求未來。人類的一部發(fā)展史就是這樣一部對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過對幸福追求而不斷探究人的存在意義、存在方式、存在內容的反思史。有一種觀點認為,個人存在若以幸福為目的,則將淪為自私自利之徒,幸福作為人類整體的價值追求目標是應當?shù)?,但是對于個人而言,若以幸福為人生目的,則是一種道德上的卑劣,個人不能以幸福為人生追求目的,只能以犧牲、奉獻,以人類進步解放為目的。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它將個人追求幸福簡單地等同于追求狹隘的個人物質享受,簡單地等同于利己主義,而沒有將幸福作為一個具有總體性意義的范疇來把握,忽視了個人追求幸福的神圣權力。當然,奉獻,并不僅僅是一種付出,在付出時,主體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報。只不過這種回報是一種心理上的感受。領導干部在奉獻時,并非是沒有回報,而只是很多回報并非是物質上的,但誰能說,心理上的回報就不如物質的回報重要?這也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為什么國外有那么多的人樂于從事“義工”的工作,固然與其社會制度、風氣、傳統(tǒng)有關,但更深層的心理因素,應該和這種心理回報有關。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們的每一次幫助他人都會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及對自我的評價。人們也許都會有這樣的情感體驗,每一次幫助別人,小到在公車上給老人讓座,給路邊的乞丐一元錢,大到長時間的義務付出,幾十年如一日的幫助他人,心里都會有一種平時沒有的快樂和滿足之感,在幫助的那一瞬,在幫助之后
的回味,都讓人心情愉悅。
3、社會重要感就得福
人是社會的人,往往因為他人的需要而存在,當別人不需要時,會感到孤獨、寂寞,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當人們?yōu)榱怂?、家庭、社會、國家的需要而追求和奮斗時,人生的意義就更有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幸福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蛟S可以這樣說,客觀上為了他人的需要而自覺地做出努力,是幸福的高層境界。這種境界要比單純的為了自己掙錢和享樂開闊一些,高尚一些。一個賣菜的小販如果認識到,他在賺錢的同時也解決了別人對蔬菜的需要,他就會覺得他的存在更有價值和意義,更有賺錢的熱情,因為,在這時,促使他努力賺錢的動機不光是原先的養(yǎng)家糊口、享受生活,還多了一個幫助他人的快樂。同樣,領導干部,也是如此,幸福的更高境界,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愛祖國、愛人民,竭盡所能,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奉獻中得到歡樂,在奮斗中體會幸福。這種奉獻幸福觀的領導干部不是不講個人利益,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要把愛自己和愛他人統(tǒng)一起來。面臨選擇時會權衡,選擇最適合社會與自己的幸福生活。
最后,我們同樣以一個小故事作為本篇的結尾。從前有一位富翁非常有錢,卻覺得自己從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他常常想:“如果能用所有的錢買到一次全然的快樂,我死也無憾了?!庇谑?,他變賣了家產,換成一小袋鉆石,放在一個錦囊中。他想:“如果有人能讓我體驗全然的快樂,即使是—剎那,我也要把鉆石送給他。”于是便開始旅行,到處詢問,哪里可以買到快樂。得到的答案都不讓他滿意。這使他非常疑惑,“難道這個世界沒有快樂嗎?”有一天,富翁聽說有一位智者,無所不知。他就跑去找那位智者,“人們都說你是無所不知的,請問在哪里可以買到快樂?”“你為什么要買快樂?”智者問道。富翁說:“我很有錢,可是這一生從未感到純粹的快樂,如果有人能讓我體驗一次,即使只是一剎那,我愿把全部的財產送給他?!敝钦哒f:“你準備了多少錢,可以讓我看看嗎?”富翁把懷里裝滿鉆石的錦囊拿給智者,沒有想到智者,一把抓住錦囊,就跑掉了。富翁大吃一驚,大叫:“搶劫了!救命啊!”他死命地追趕智者,跑得滿頭大汗、全身發(fā)熱,也沒有發(fā)現(xiàn)智者的蹤影,他絕望地跪倒在山崖邊的大樹下痛哭。沒有想到費盡千辛萬苦,花了幾年時間,不但沒有買到快樂,錢財又被搶走了。富翁哭的聲嘶力竭,當他最后站起來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被搶走的錦囊就掛在大樹枝上。他取下錦囊,發(fā)現(xiàn)鉆石都在,不禁喜出望外,萬分高興。正當他陶醉在全然的快樂中的時候,躲在大樹后面的智者走了出來,問他:“你剛剛說,如果有人能讓你體驗一次純粹的快樂,即使只是一剎那,你愿意送給他所有的財產,是真的嗎?” 富翁說:“是真的!” “剛剛你從樹下拿回錦囊時,是不是非??鞓?”智者又問?!笆堑模覄倓偸挚鞓?。” 智者說:“好了,現(xiàn)在你可以給我所有的財產了?!?智者一邊說一邊從富翁手中取過錦囊,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