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上海市靜安區(qū)第一中心小學,上海,200040)
學校要辦什么樣的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都必須通過課程教學加以落實。從某種程度上說,課程改革決定著學校的發(fā)展,催生著師生的成長,左右著辦學的質量。課程改革發(fā)展到今天,我們越來越關注學生生命質量的提升,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此,以綠色評價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讓我們肩負了新的使命。特別是近年來“課程領導力”“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等一系列教學改革項目及“減負十大舉措”的相繼推出,要求我們從學校的課程架構、目標導向、活動落實、資源支撐、評價伴隨、精準指導上對教學開展深入的研究。我們秉承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秉承“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改革思路,圍繞著課程教學這“一中心”,逐步確立了兩點認識:
活教育的內核是課程改革,需要傳承發(fā)展?!盎罱逃睆娬{一切為兒童,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學生的活教材?!盎罱逃钡恼n程觀、目的論、方法論在今天并沒有落伍,在當今教育改革的形勢下仍需要傳承與發(fā)展。因此,我們解讀活教育領會其思想內核,認真學習市、區(qū)課程改革相關文件,組織“關注綠色評價,提升學業(yè)質量”為主題的培訓,通過數據的解讀與分析,全校上下共同發(fā)出了“一中心綠色評價543”的行動口號,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強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相關舉措。我們力求讓教育理念成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讓專業(yè)發(fā)展成為教師的現實需求,讓日常教學成為教師成長的載體,讓實踐研究成為教師的工作狀態(tài)。傳承、發(fā)展“活教育”,是時代賦予一中心的責任與使命。
綠色評價指向的是學生健康成長,需要合力統(tǒng)整。2008年綠色評價研究率先在靜安推出,2010年暑期全市校長培訓上明確提出綠色評價的推進,讓我們在探索的同時,不斷消除一些誤區(qū)。綠色評價指向的是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因此需要全校上下形成合力,統(tǒng)整教育資源。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以綠色評價指標為導向,將“愛事業(yè)愛得純,愛學校愛得深,愛學生愛得真,愛同事愛得誠”貫徹到具體工作中,都應該高規(guī)格地搞好每次活動,高質量地上好每堂課,高標準地教好每個學生,高品位地完成每項任務,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高學生學業(yè)質量,減輕其學習壓力,激發(fā)其學習動力。為了加強課程、課堂、活動三位一體的探索,促進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入和教學質量的全方位提升,我們重點開展了三方面的工作。
從廣義來說,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獲得的全部經驗。從狹義來說,課程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實現培養(yǎng)目標,而開設的學科及其目的、內容、范圍、活動、進程等的總和。學校課程體系的架構、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實施、課程評價的進行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為此我們將陳鶴琴先生的手指比喻演化為“五指活動”理論。將原先的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語文活動根據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做了一定的修正和完善,提出了“五指課程+”的建設。健康課程、社會課程、科學課程、藝術課程、閱讀課程,這五類課程是相互聯(lián)系的,就像人的五個手指,手掌部分是隨著未來教育的發(fā)展將會不斷增設的“+課程”,五個手指和手掌共同構成了具有整體功能的手。
與此同時,我們將市教委規(guī)定的剛性課程——基礎型課程和學校自主開發(fā)的柔性課程——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按“五指課程+”進行了分類和梳理,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課程架構。2013學年我校開展了國家級課題子課題《校本課程的完善中促進小公民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實踐研究》,我們以課題為統(tǒng)領,將與“五指課程+”相對應的學生“六會”(會健體、生存、發(fā)現、欣賞、表達、合作)培養(yǎng),滲透到學校的校本課程之中,形成了圍繞學校特色、教師特長、學生培養(yǎng)所需要的課程體系。(見圖1)
圖1 五指課程+體系
“活教育”的課堂應該是互動的、生成的、有效的,提倡師生民主平等和諧,引導師生合作探究共同發(fā)現。我們以隨堂課的研究為著力點,引導每個教師“上好隨堂課,練好真本事”,創(chuàng)造有情有趣的課堂。
我們從校長室、教導處,到教研組、備課組、任課教師,都圍繞著《有效學習的策略研究》開展了一系列的培訓和實踐,主要從兩方面推進:
一是著力深化以“課堂觀察”為特色的課例研究,變一般模式研究為個性化的教學研究。我們堅持進行以課堂觀察為手段的課例研究,將研究成果輻射到更多的教師。各教研組細化原有的觀察維度和觀察量表,同時加強對教學目標導向、教學活動落實等的評價和反饋。繼續(xù)深入個性化的教學研究主題,采用課例研究的方式,重點研究提升課時目標的精準性和課堂教學措施的實效性。一節(jié)節(jié)真實的“家常課”研究,讓我們的課堂充滿靈性,讓教師的教學更精準,讓學生的學習更主動。
二是關注基于精準學情分析的支架式教學,變單一的任務單研究為教學全過程的研究。因為之前我校未參與對學習任務單的研究,所以這項工作對于我校來說有一定難度。我們請來了王俊山老師給全校教師進行個性化教育的培訓,請來了劉正言老師給全校教師進行支架式教學的培訓,讓教師浸潤在新鮮的教育空氣之中。我們每個學科都從一個單元起步,研究精準學情分析基礎上的單元設計,并進行單元支架式教學實踐,開展單元作業(yè)設計與輔導,以及支架式教學效果評估研究。
小公民教育是我校的品牌,也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助推器。為此,我們以培養(yǎng)現代小公民、創(chuàng)新小能手為目標,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開展有了聲有色的活動,提高了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指數和學生自主管理能力。
我校各教研組設計各種有新意的學科活動,如
語文的“多多文化節(jié)”、科技和信息的“玩轉科技、樂享校園”活動、體育和藝術的“繩采飛揚,舞動校園”比賽等,使校園里充滿著學生的歡聲笑語,處處體現著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我們設計了小公民“十個一”體驗活動,讓每一個我校學生每學期都經歷一項體驗活動:一年級安全小衛(wèi)士、合作小拍檔;二年級健康小專家、生活小主人;三年級創(chuàng)意小達人、熱心小義工;四年級環(huán)保小先鋒、自律小標兵;五年級網絡小能手、民主小代表。在教師、學生、家長的共同參與下,每個年級的體驗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大自然、大社會真正成為了學生的大教材。學生收獲了快樂,教師收獲了成長,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持續(xù)上升。
本學期,我們還挖掘家長資源,邀請有一技之長的家長來校開設“家校陽光行”微課程,《常見皮膚病的癥狀及防治》《口腔保健》《豐富多彩的京劇世界》《地鐵的運營與安全》《看火車學科學》《以繪畫的形式分享人體奧秘》《設計夢想中的家》等一堂堂專業(yè)生動的課,擴展了學生的學習領域,豐富了學習的內涵。
課程教學改革給學校帶來了清新之風,讓師生風影舞動。筆者相信只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每位教師都開動腦筋,每天都針對現實情況和學生的差異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各種問題,即用頭腦工作,那么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就能??闯P?、常做常新。我們要引導教師智慧地教學、謙遜地學習、踏實地工作,讓每位教師步入自覺成長的快車道,形成積極進取的群體氛圍,匯集奮發(fā)向上的團隊精神,提升持續(xù)發(fā)展的綜合實力,形成品位高尚的學校文化。
[1] 黃書光.回歸命脈:重審陳鶴琴的“活教育”目的論[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12).
[2] 沈書生.陳鶴琴的教學技術思想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08(8).
[3] 陳一飛.二十年來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概覽[J].教育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