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勁,潘矜矜
(1.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信息工程系,廣西桂林,541004;2.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電子工程系,廣西桂林,541004)
信息是指系統(tǒng)傳輸和處理的對象。信息技術是指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使用信息的技術。狹義地說信息技術可以分三種:第一種,信息處理技術,主要是計算機應用技術;第二種,“2C”技術,即計算機技術與電子通信技術的結合(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第三種,“3C”技術,即計算機技術(Computer)、通信技術(Communication)與控制技術(Control)。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變成教師的得力助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已經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信息技術應用得當可以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學習活動。大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獲取各種形式的信息,拓展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大學生的學習觀念。1.提供信息資源庫。信息技術進入教學將會空前地擴展師生的信息源,使廣大師生可以方便地獲取各種網上信息資源。2.大學生借助計算機可以更好地自主學習。高性能的計算機配以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可以扮演“輔導教師”的角色,大學生可以按照系統(tǒng)設計好的學習程序進行自主學習、答疑輔導、網上考試。3.計算機作為教學的工具。專門的工具型教學軟件提供了展示、處理某類教學內容的平臺,一般的工具軟件如Word和Powerpoint,也可以用在教學中。4.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網絡通訊技術的發(fā)展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教師可以與大學生進行遠程在線交流,也可以方便地對大學生進行網上指導。5.計算機作為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的工具。教師可以用計算機來輔助測驗,也可以用計算機管理教學。
在信息技術條件下,高校教學呈現以下顯著特征:1.教材的多媒體化。通過計算機對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和聲音等信息進行處理,并輔助以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可以使大學生獲得更豐富、更直觀的信息。2.教學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是個性的核心,想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潛力,就要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使其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條件。3.教學的多樣化。信息社會可以為一切愿意學習的人提供學習機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離不開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
新媒體、新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通訊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對高校教育方式改革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首先,它改變了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師要根據自己專業(yè)的特點、授課對象的特征去選擇、設計教學過程。其次,它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學生可以借助各種先進的媒體有效地獲取知識。互聯網的普及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使大學生獲得比課本知識更豐富、更及時的知識和信息。大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最后,它改變了高校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極大地變革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產生了全新的教學模式。表1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新型教學模式進行了比較。
表1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新型教學模式的比較
信息技術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可以為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專業(yè)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強有力的學習工具,逐步改革高校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教學互動方式。1.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更加豐富。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課件承載著圖形、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多種信息,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使用,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媒體的展示性和交互性,從而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2.學生學習方式得到有效擴展。信息技術不僅是豐富的資源,而且是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擴展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計算機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的媒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習軟件、學習內容,可以自主地選擇信息、反復操作、強化訓練。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意識,有利于學生開展主動的探索型的學習活動。3.教師的教學方式得到更新。教師可以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進行教學再設計,更新教學方式。如教師使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性教學,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型學習。4.師生互動教學方式得以實現。信息技術具有共享性的特點,在校園網上開辟“精品課程”“在線討論”“優(yōu)秀教案共享”“我的培訓任務”和“我的考試”等欄目,實現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測試和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教育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如網上虛擬大學、現代遠程教育、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出現,信息技術更新了教育模式,拓展了傳統(tǒng)的學校、教學和教學對象的內涵,所有這些都預示著、呼喚著對高校進行教育、教學的改革。
[1]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賈晶.實現課堂教學變革 創(chuàng)新地運用信息技術[N].中國教育報,2003-08-23.
[3] 畢研琪.高校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研究[J].電大理工,2010(1).
[4] 劉秀玲,陳瓊.《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