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彪
目前語文教學存在著很多弊端,例如,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對學習感到是一種負擔。針對這種情況,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潛心鉆研教材,摸索新教法,讓教材“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立足創(chuàng)新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的新境界。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
我們都知道,教學既包括教師的教,又包括學生的學,但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老師僅重視自己如何教,他們精心備課后,把自己的思路強加給學生,這樣做實際上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語文教學中,老師的作用應該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走進課文,最后讓學生從課文中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授一年級下冊的“動物”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搜集“啄木鳥”和“大熊貓”的知識。上課時讓學生進行班內交流討論“喜鵲、貓頭鷹不能為果樹治病,而啄木鳥能為果樹治病,為什么?”,一位同學說:“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啄木鳥是益鳥,腳短,趾端有銳利的爪,善攀登樹木,嘴尖而直,能啄開木頭,用細而尖端有鉤的舌頭捕食樹洞里的蟲,尾羽粗硬,啄木時支撐身體……”可見,通過資料的搜集,增加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識,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魅力,拓寬了知識面,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二、潛心研究授課內容,使學生在興趣中創(chuàng)新學習
在教學中我根據低年級學生愛玩的年齡特點,將所授內容盡量與孩子們所熟知的人、事或場景聯系起來,想方設法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生動有趣。例如,在進行漢語拼音:“a、o、e”的學習時,我先讓學生模仿小孩發(fā)聲、公雞打鳴、白鵝高叫來練習“a、o、e”的發(fā)音,接下來啟發(fā)學生把“a、o、e”放在一定情境中,通過自己的想象力,給“a、o、e”編小故事。任務下達后,學生們熱情高漲,他們有的三、五人一組進行討論,有的則自己時而緊鎖眉頭地思考,時而在紙上迅速地寫著。然后,學生們在班內爭先恐后地發(fā)言。盡管學生編的故事不完全符合實際,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興趣濃厚,并自主創(chuàng)設了學語文、用語文的情境。
三、轉變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我們要真正地搞好語文教學,就必須下決心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增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教學《大熊貓》一文時,我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熟記生字后,設計了“合作學習、理解課文”的環(huán)節(jié),課件展示“合作”要求:①把生字送回家,在小組內自由讀課文一遍。②告訴組內其他同學,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一起討論解決。③小組內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想辦法解決。學生按要求合作學習,匯報結果,班內交流質疑。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沒有設計過多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給學生指引一條可以解決問題的道路,找到幾個可以幫助解決問題的伙伴,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fā)現問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河北省冀州市管道李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