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銳
摘 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生活質(zhì)量的不斷提升,人們開始關注身心生活的健康,并積極尋找適合的休閑方式,融健身與娛樂為一體的觀賞性競技項目愈來愈受到大家的喜愛,而籃球運動作為風靡全球的三人制籃球運動,自然成為人們最喜愛的休閑三人制籃球運動之一。
關鍵詞 三人制籃球 特征 現(xiàn)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On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Vocational College
"Three-person Basketball " Movement
CHEN Jinrui
(Liuzhou Railwa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0)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people began to focus on living a healthy body and mind, and actively looking for leisure, financial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for the whole project more spectator-sports loved by everyone , and basketball, as the trio made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of basketball, naturally become one of the favorite leisure three-person basketball sports.
Key words three-person basketball; features; status; countermeasures
1 三人制籃球的起源及特征
1891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三人制籃球教師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發(fā)明了籃球運動,并在其后的籃球運動中,逐漸出現(xiàn)了街頭籃球、花式籃球等。最初的籃球運動都很簡單,一塊寬闊的空地,一個簡陋的籃球架,一個簡易的籃球就可以進行運動,沒有太多的規(guī)則,沒有統(tǒng)一的服裝,只是用來消遣的一種運動方式而已。三人制籃球作為傳統(tǒng)籃球的一個延伸,是在傳統(tǒng)五人制籃球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運動形式,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紐約州的一種街頭籃球游戲,其既傳承了傳統(tǒng)五人制籃球的基本規(guī)則與戰(zhàn)術,又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衍生出特有的特點,三人制籃球對場地要求低,只需要一半的籃球場,同時也將比賽人員減少到了三名隊員,比賽戰(zhàn)術基本上以陣地進攻和個人進攻為主,運動強度不大,運動負荷適中,因而,大大降低了運動量,逐漸成為老少皆宜的三人制籃球運動。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中國有將近四億的青少年表示籃球是他們最為喜愛的運動項目,再加上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國應該有接近人口總數(shù)的半數(shù)人員喜愛籃球運動。雖然籃球運動在我國盛行已久,但是三人制籃球運動傳入我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雖然三人籃球在我國開展時間較晚,但其發(fā)展速度十分迅猛。1995 年,廣州首次舉辦的“羊城晚報杯”三人制籃球挑戰(zhàn)賽,當時限報300 支隊伍,而到 1999 年第三屆“百事可樂杯”三人制籃球賽參賽隊伍已發(fā)展到 1590 支,創(chuàng)造了世界三人制籃球賽之最。2000年之后又陸續(xù)開展了“特步·紅牛杯”TBBA 中國大學生三人籃球賽、“肯德基”三對三籃球賽、“李寧杯”三對三籃球賽等諸多賽事,三人制籃球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青睞,由此可見一斑。
2 高職院校三人制籃球開展現(xiàn)狀
2.1 了解認識方面
我國高職院校對三人制籃球認識在總體方面相對膚淺,對相關的三人制籃球專業(yè)知識掌握有限,對三人制籃球鍛煉價值和意義了解不深。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只知道讀書,不能積極地做到勞逸結合,不懂得利用三人制籃球等體育項目、運動健身的方法來增強身體,另一方面,有些學生認為“參加三人制籃球鍛煉是在浪費學習時間”。全民健身計劃在全國內(nèi)宣傳已久,于部分高職院??磥恚麄鞯牧Χ群托Ч⒉皇呛芾硐?,仍有一些學生不了解其內(nèi)涵,更無法切實做到身體力行。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承受者,是國家未來的建設人才,他們對健身缺乏足夠的認識及不懂得適宜的健身方法,對于以后的全民健身工作勢必造成影響。另外還存在一些高職院校學生,對三人制籃球運動有所認識,也曾積極參與到三人制籃球鍛煉的隊伍之中,但缺乏恒心,不能堅持,以至于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健身習慣。
2.2 體育情感方面
在高職院校中,當前的主要教育方式是教師將體育技能傳授給學生,并要求學生不斷練習基礎能力,而對他們是不是愿意學習以及是否有學習更高水平技能的愿望,關心不夠。而就目前看來,喜歡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活動的同學,多數(shù)是在籃球場上進行他們喜愛的籃球活動,他們在籃球場上任意馳騁,積極搶拼,充分地放松自己,愉悅自己,與此同時,通過籃球運動可以交到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朋友,既收獲了快樂,又達到了健身的目的,使身心都得到發(fā)展,由此看來,于高職院校開展三人制籃球活動是十分必要的。
2.3 學生自身因素 (下轉第39頁)(上接第15頁)
相對于普通本科學生來講,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學習更為緊張,再加上高職院校的學習年限一般為三年制,不僅要對文化課進行深度學習,而且還要學習相關的專業(yè)技能,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和社會變化中,高職院校的學生還要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壓力,也就導致了他們除了正常的上課和晚上的自習時間,也就沒有時間用來鍛煉,更不用說參加“三人制”籃球比賽。此外,教師方面的組織不當以及自身綜合素質(zhì)不高等原因都阻礙了學生對體育興趣的培養(yǎng),同時,一些學生只是通過并不日常的課程對某項體育鍛煉產(chǎn)生興趣,這種間接興趣不能促使學生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就會終止,很難形成良好的體育健身意識。endprint
3 高職院校三人制籃球開展對策
3.1 提升教師素質(zhì)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作為開展體育工作的直接領導者,需要具備更高的體育素質(zhì),掌握盡可能全面的體育知識,加強對體育項目、運動規(guī)則的理解能力與執(zhí)行能力,并且在課內(nèi)與課外積極關心學生。體育教師若是死板地根據(jù)固有的課程要求進行授課,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不能與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相適應,對群體活動的參與度與推廣型會產(chǎn)生影響。
3.2 轉變管理方式
高職院校管理學生方式需要由剛性向柔性轉變。學校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不可硬性地要求學生,冰冷地下達命令,如此反復,會引發(fā)學生的反感,不利于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同時,還應該重視群體的共同性,并積極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共性與個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因而,不可在教學過程中片面追求教育評價的群體化與標準化,要在教會大多數(shù)學生基礎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實現(xiàn)個人成才,在實踐教育活動中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特殊閃光點。
3.3 創(chuàng)新比賽形式
傳統(tǒng)的籃球比賽方法在程序上較為嚴謹,屬于純比賽型,其可預見性較強,組織者在思想上不易產(chǎn)生心理包袱,可以適當應對。針對三人制籃球,在形式與思想上都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新,積極引導學生,增長參加籃球的激情,通過不斷的實地演練,促進個人球藝的提高,全新的以新、奇、樂為主題的比賽場面也必將具有更高程度的觀賞性。當然,教練員的臨場的指揮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個人的心理素質(zhì),裁判員的規(guī)則理解能力,球場上的執(zhí)法能力,無一不受到嚴峻的考驗。
3.4 探索新型模式
三人制籃球在高職院校的開展,需要探索“政府主導、企業(yè)贊助、學校參與”的新模式,通過開展各高職院校之間的比賽,讓高職院校彼此增進了解,促進交流,學生通過參加三人制籃球比賽,開闊視野,與其他院校學生建立友誼,增強各方面的學習。同時,可以在廣告、冠名等宣傳途徑著手,積累市場化運作經(jīng)驗,探索體育社會化這一新的切入點,也可通過建立學校與商家聯(lián)合的體育比賽活動形式,建立各地高職院校自主體育品牌,企業(yè)贊助模式,利用充足的校園場地,通過電視、報紙、微博、微信等傳統(tǒng)媒體與現(xiàn)代媒體力量,真正實現(xiàn)“體育搭臺, 文化先導, 校企雙贏”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思想。
參考文獻
[1] 李勝軍.論三人制籃球比賽的本質(zhì)與趨向田.浙江師范大學,2009.
[2] 毛偉民.論“三人制”籃球比賽的健身與娛樂價值[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6(2).
[3] 李長清.淺析三人制籃球運動的健身價值[J].四川體育科學,2007(9).
[4] 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研究課題組.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解讀——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中專教育科學研究課程組、活動課程理論與實踐探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 蔡俊伍.體育贊助:雙贏之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