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芳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也是師生間、生生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學習信息不斷涌現(xiàn)。教師要有效地篩選、整合,利用課堂上生成的各種動態(tài)資源,有的放矢地融多維目標于一體,讓課堂充滿生氣與活力。因此,互動是否得法、引導是否得力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巧妙的互動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掌握規(guī)定的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
一、互動要指向教學目標達成
課堂互動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要打造高效的課堂,應該圍繞核心問題的解決,設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階梯式問題系列;或者圍繞教學重點,組織一連串的“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的“問題鏈”。例如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提問:“大家讀了課文,誰告訴老師滴水穿石表現(xiàn)的是怎樣一種精神?”
學生很快回答:“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要有恒心?!薄白鍪乱J真,不能馬虎?!薄澳繕艘獙R唬荒苋亩??!薄耙幸粋€奮斗的目標,并且要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不懈努力?!薄爸灰泻阈模幸懔?,就一定能成功?!薄?/p>
“你們?yōu)槭裁催@么認為?”
“因為課文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三個人的例子,他們的成功靠的就是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p>
“那誰可以從文中找出最能反映這三個人滴水穿石精神的詞語?”
“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繩鋸木斷、冰凍三尺……”
根據幾個富有層次的問題,學生不僅輕松地理解、積累了詞語,而且透徹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深深地感受到面對困難,古今中外的偉人是如何用“堅持”與“研究”為自己的人生書寫美麗的,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對人生的目標、智慧、信念、勇氣、毅力等的追求與向往。
二、互動要具有生成價值
互動必須有學習價值,有啟發(fā)性,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究,引起對所學內容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把握。例如《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文的第二段寫了一群人如何保衛(wèi)大堤,第四段又突出寫黃曉文怎樣保衛(wèi)大堤,這樣是否顯得重復啰唆?
“作者是要我們從黃曉文身上感受到參與抗洪搶險的所有官兵都是這樣的。”
“都是怎樣的?”
“都有錚錚鐵骨,都是錚錚鐵漢?!?/p>
“對!這就是點面結合的寫法,先概括地整體地描述群體這個‘面,再集中筆墨詳細描寫黃曉文這個‘點,讀者既能了解整體,又能欣賞到‘最精彩處。我們寫作文時也要運用這種寫法。課文在寫‘點時和寫‘面有何不同呢?”
學生讀完課文后,回答問題更踴躍了。
“寫黃曉文是抓住他受傷后的動作寫的。特別是‘一咬牙,猛地把鐵釘一拔,一股鮮血涌了出來。黃曉文隨即從身上扯下一綹布條,三下兩下把腳捆了個結實,二話沒說,轉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這幾個句子把那種英勇頑強的精神,奮不顧身的品質寫得淋漓盡致。”
這是以個體的英雄形象反襯出群體的英勇。從黃曉文這一錚錚鐵漢身上,我們可以想象到有無數(shù)這樣的錚錚鐵漢用生命之軀守護著千里江堤。
這個教學片段,緊扣提出的兩個有價值的問題,通過有效互動,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語象,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自己去體會和感悟,潛移默化地獲得了點面結合的言說智慧。
三、互動能夠開拓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小學語文課堂尤其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師生之間的互動要善于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第六自然段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看望聶將軍,請從他們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進行想象描述。在開放性問題的推動下,學生興致盎然,很快進入角色,通過畫一畫、寫一寫、讀一讀、議一議,展開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維活動,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電影、電視畫面等各方面的信息,在得出大量答案的同時,獲得新奇、獨特的學習感受與反應,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得以培養(yǎng),充分體會到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而且因地制宜地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感恩的教育。
課堂互動是一門教學藝術,它對啟發(fā)全體學生迅速進入思維過程,積極主動思考,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至關重要。我們一定要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教學實體,精心設計問題,通過有效互動,生成精彩課堂,提高教學實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