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釗
縱觀整個唐代,雖沒出現大規(guī)模的群體性食品安全事件,但食品安全問題卻層出不窮,其中涉及許多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晚年身體欠佳,醫(yī)生讓他吃茯苓治療,沒想到集市上賣的卻是用老芋頭假冒的茯苓。柳宗元進食后病情反而加重,遂怒作《辯茯神文并序》:“嗚呼!物固多偽兮知者蓋寡,考之不良兮求福得禍?!绷硗膺€存在其他問題,如短斤少兩,酒中摻水。中唐詩人韋應物在《酒肆行》中反映:“主人無厭且專利,百斛須臾一壺費。初濃后薄為大偷,飲者知名不知味?!庇纱丝梢姡拼称钒踩珕栴}已經存在,并且危及生命安全。
為此,唐朝設置了專門的機構進行監(jiān)管。如在宮廷內設置了尚食局和太官署,專門負責掌管膳食。地方上由于私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而聚集了許多私營作坊,如糖房、粒糕坊等,唐代采用行會制度進行基層管理,每一行業(yè)形成了自己的行規(guī)和行神,有公推的“長老”,對內掌管行務,對外則是該行業(yè)的代表,負責處理行中事物。而官府對市場的監(jiān)管,也納入官員的考核范圍。凡在考課時,列于中等以上的官吏,可升官加祿;反之,則要降級罰祿,情節(jié)嚴重的,甚至要受到罷官的處分。
唐代對于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不但制度配套健全,而且法律規(guī)定的懲罰措施也十分嚴厲。據《唐律疏議》記載:“脯肉有毒,曾經病人,有余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若故與人食并出賣,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絞。”法典之重可見一斑。
從唐代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可以看出,政府不但設置了配套的職能機構進行監(jiān)管,而且還通過行會進行行業(yè)自律;最為重要的是,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都施以重典。以史為鑒,面對當今日益復雜的食品安全形勢,只有對違法分子施以重罰,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載于《同舟共進》2014年第9期,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