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鵬展,劉仲鵬,梁永慈,皮軍英
(保定學院 信息技術系,河北 保定 071000)
在線教師培訓中微型學習資源設計研究*
閆鵬展,劉仲鵬,梁永慈,皮軍英
(保定學院 信息技術系,河北 保定 071000)
伴隨著無線網絡技術的興起與廣泛應用,微型學習的形式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青睞,教與學的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微型學習逐漸進入教師培訓領域。該文針對微型學習在教師培訓中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并針對目前微型學習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學習資源設計策略,以此來激勵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培訓效果的進一步改善。
在線培訓;微型學習;學習資源;策略
隨著21世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終身學習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來滿足自身發(fā)展需要,教師培訓是滿足教師學習需要的一種重要形式。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耗時耗力,參訓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很大限制,而微型學習的出現滿足了教師繼續(xù)學習的需要。微型學習滿足了人們利用零散時間進行學習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習慣開展微型學習,因此微型學習資源的建設也越來越重要。但是,現有的微型學習資源的質量、種類和數量都有待提高,尤其是微型學習資源的設計不夠完善,不能滿足人們學習的需要,微型學習資源建設亟待加強。微型學習時空分離的特性,學員與學員之間、學員與教師之間缺少交流,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在學習中迷失自我,影響學習積極性的發(fā)揮。因此,運用一定的策略開展微型學習資源設計,可以促進教師在線培訓效果的提高。
電子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學習媒介終端和內容的微型化,這為微型學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2004年奧地利學習專家林德納(Lindner)提出了微型學習的概念,林德納將微型學習表述為一種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基于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的新型學習[1]。我們從其對微型學習的定義中不難看出,微型學習的主要組成部分即微型學習內容和微型學習媒體,并且微型學習的發(fā)生需要媒介環(huán)境的支撐,也就是以微型的媒體來呈現微型的內容,以微型學習終端來承載微型課程,并以移動通信工具實現微型學習的互動通信。
微型學習是網絡學習的一種形式上,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也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網絡培訓,它常以移動終端作為載體,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內容片段化,且具有實用性
微型學習的學習內容是由許多微小的學習片段組成的,其表現形式可以是一條微博、一則新聞、一個郵件甚至知識百科詞條等,而且學習片段之間雖然是相對獨立的,但卻包含著一定的聯(lián)系,并可以動態(tài)重組。雖然學習內容呈現片段化,但是每段學習內容都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以解決一個相關的問題。學習者通過微型的學習設備就能輕松的學習這些片段性學習內容,解決相應的問題。
2.學習時間地點隨意,但干擾多
微型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的開展,自由靈活。學習內容的片段化,可以使微型學習穿插到日常生活的零碎片段中,滿足學習者利用空閑時間學習的需要。不得不提的是,相對于傳統(tǒng)學習來說,學習者可能會處于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社會中的干擾因素會對學習者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此外,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微型學習,人們很容易受到其他無關信息的干擾,被分散注意力。
3.學習方式瀏覽交互,滿足個性化需求
微型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瀏覽與交互來開展的。瀏覽是網絡學習的基本方式,看與聽產生于瀏覽的過程。瀏覽在微學習形態(tài)下成為學習發(fā)生的基本行為[2]。微型學習的交互性指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與專家互動,學習者可以提供學習的反饋信息,間接地參與學習過程的設計,從而使開發(fā)出的微型學習內容和課程能更好地適合學習者的特征和學習風格,以進一步促進微型知識的學習[3],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4.學習終端媒介多樣化
微型學習終端媒介是隨著數字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起來的移動終端設備,目前出現多樣化的趨勢,主要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iPad 、MP3、MP4等數字化設備。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擁有這些設備的人群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同時擁有不止一種微型學習終端。微型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移動學習終端。
微型學習能夠受到教師的重視并積極參與進來,因為其適合教師學習的需要,并具有開展微型學習的條件。
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分散精力的事情很多,能夠在相對固定地點集中學習的時間比較少,需要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由于微型學習終端和無線網絡的便利性,微型學習能夠使學習者真正做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開展學習,正好滿足教師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緩解工學矛盾。教師作為成年人,具有較強的自制力、忍耐力,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自覺抵制外界環(huán)境和網絡中的各種干擾,主動開展學習。微型學習作為一種教師培訓的新途徑,滿足了教師學習的需要,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
開展微型學習的基本條件有兩個:微型學習終端和相關網絡支持。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微型學習終端價格的不斷下降,加快了微型學習終端在教師群體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機不僅普及率高,而且性能也在逐步提高,更加適合于微型學習的需要。電子通訊技術發(fā)展,微型學習終端通過3G、WiFi、藍牙等信號可以輕松地與無線網鏈接。3G信號傳輸速度加快、移動資費下調、WiFi覆蓋面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微型學習的開展。
在技術與教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要使微型學習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價值,我們應以辯證、全面的態(tài)度看待移動學習[4]。目前微型學習的研究仍處于發(fā)展階段,針對微型學習資源的建設,從學習資源設計、學習過程控制、情感交流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微型學習不同于正式、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在學習資源的選擇與設計上也有別于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網絡學習。微型學習系統(tǒng)中,學習資源是其實體,在師生分離的狀態(tài)下,學習資源是學習者開展學習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目前在微型學習資源的選擇和設計方面,缺乏應用相關策略進行學習資源選擇,也缺乏針對移動學習終端的不同物理特性,例如屏幕大小、屏幕分辨率、電池容量、支持的媒體形式等,量身定制微型化學習資源。
在線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相互分離,由于激勵控制措施不到位,人們容易感到孤獨和無助,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習者缺乏積極的交互意識[5],影響了學習者積極性的發(fā)揮。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增強交互意識和增進交互活動[6],維持他們持續(xù)努力的學習,激勵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從而促進學習效果的改善。
微型學習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學習者學習的開展,但是在微型學習中學習者更多的是依賴技術,利用相關技術開展學習。與傳統(tǒng)的學習相比,微型學習更多是人—機對話,缺少了教師的情感激勵、學習伙伴的情感交流等真實人的關懷。學習作為一種充滿情感體驗的活動,如果缺少情感交流必將導致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枯燥,影響學習效果。
本研究針對微型學習對于學習資源的要求,從微型學習理論出發(fā),對微型學習過程和學習對象進行重點分析,制定相應的策略來促進微型學習效果的提高。主要采取從學習內容設計、學習過程控制和情感三個方面開展了策略設計。
1.個性化選擇策略
由于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導致每個人的學習風格和學習習慣不同,所以在設計微型學習資源時,要考慮到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采用個性化選擇策略。在設計微型學習資源時,應將同一微型學習內容設計為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呈現形式,以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這樣受訓教師就可以根據自己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格,來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學習形式,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受訓教師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師培訓質量。
2.拋錨策略
拋錨策略即情境性策略,其顯著特點是學習應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fā)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目標。學習的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不能對其做過于簡單化的處理,以免使其遠離真實的問題情境[7]。培訓者在設計培訓內容的時候,其內容的選擇要盡量貼近學習者的真實生活經歷,以便于教師對知識移情性的理解。在微型學習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相類似的情境,這樣的目的是使受訓教師的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進行,使教師有親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增加受訓教師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3.動機激發(fā)策略
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力是發(fā)自學習者內心的動力,來自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內容的興趣。這種內部動機是持久的,也是我們所提倡的。如何提高學習者的內部動機呢?首先培訓內容要具有實用性,要讓參訓教師喜歡所學的內容,能夠引起參訓教師的興趣,以保持學習動機的持續(xù)。其次,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在各單元中加入測試內容,學習者參加測試后系統(tǒng)給出評價,同時給出其他參加測試人員的成績,由此引入學習者之間的競爭,通過競爭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人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根據需要進行適當的選擇,而學習控制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通過系統(tǒng)的內部調節(jié)改善系統(tǒng)性能[8]。因此在學習資源設計的過程中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來調控學習者的學習狀態(tài),促進其學習積極性的發(fā)揮。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交互策略
交互包括師生交互、生生交互、學生和媒體交互。首先要合理地設置學生和媒體交互,保證學習者能夠順利獲得需要的知識,而不會迷航。其次,師生交互、生生交互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學習者單靠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有時會有些困難。在這時學習者如果能夠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導或是通過與其他學習者的交流都將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因此應該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保證指導教師能夠給與學習者及時的指導;建立學習共同體,為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滿足學習者實時交互的需要。此外,在學習資源設計時也要注意學習者之間交互的設計,在評價時根據學習者交互的情況給予相應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勵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
2.協(xié)作策略
協(xié)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小組成員的協(xié)同工作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xié)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fā)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其他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由于受訓教師其本身具有學習自主性強、個體生活經驗對學習活動具有較大影響、學習任務與其社會角色和責任密切相關以及適合對其采取問題中心或任務中心為主的學習特點[9],可以采取論壇討論和伙伴交流等形式的協(xié)作策略。對于受訓教師來說,通過與相同學科的教師協(xié)作學習解決自己的疑問或無法解決的問題,減少學習焦慮感,可以提高其信心,促進培訓的有效發(fā)生。因此,培訓者要向受訓教師提供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以方便其協(xié)作交流;同時,指導教師要及時給予恰當的指導,解決共性的難題,并引導協(xié)作學習朝正確的方向前進,避免無效協(xié)作發(fā)生。
3.目標制定策略
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包括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一步步指導學習者的學習,詳細的計劃能夠幫助學習者明確自己的任務,減少由于漫無目的瀏覽而產生的挫敗感。制定合適的學習策略。首先,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分析學習內容及其難易程度,來為計劃的制定做參考,對于比較重要的知識點要細化,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于需要了解或學習者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可在計劃中合理減少其所用的時間,在學習的過程中略讀和快速瀏覽即可;其次,學習者要了解自己的特長愛好和學習弊端,綜合分析自己的學習風格、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和方法,科學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計劃和進度;再次,制定的目標要科學合理,難易得當,目標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但又不能好高騖遠;最后,制定的目標要明確具體,規(guī)劃合理,不僅要制定遠期目標和終極目標,還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短期目標以及時間計劃和過程計劃,減少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迷茫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學習是一個充滿學習體驗的活動,情感的缺乏將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情感策略是幫助受訓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良好情緒的行為措施,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1.增強受訓教師的責任感,加強自我激勵
讓受訓教師意識到培訓的目的是為了深化其對教學理論的理解,發(fā)展其教學技能,以便他們能更好的教書育人。因為一個優(yōu)秀的一線教師不僅需要豐富的教學經驗,更需要緊跟學科前沿、在教學理論方面有所提升。要讓他們感受到接受培訓的必要性,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訓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激勵自我,維持學習動機。可以在微型學習過程中設定自我獎賞和自我懲罰,并且還可以在網上交流論壇里隨時分享自己的心得和體會[10],以此激勵學習者開展學習。
2.促進學伴交流,教師及時指導
在線學習帶來的情感交流缺失一直為人詬病,原來學習中所追求的情感體驗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越來越貧乏[11]。學習伙伴具有比較相同的知識背景和工作背景,溝通比較便利。尤其是基于學習內容的討論,既可以幫助學習者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又滿足了學習者情感上的需要,促進學習者學習的開展。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及時給予相應的指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如果學習者之間的交流比較熱烈,教師應引導其朝學習內容的方向發(fā)展;如果交流開展的不好,教師應當適時拋出合適的話題,激發(fā)學習者的參與興趣,引導學習者交流,滿足學習者情感交流的需要。(2)教師及時給予學習者學習的指導,對學習者的學習及時給與恰當的評價,讓學習者感覺到教師就在身邊,滿足學習者的情感需求。
微型學習作為教師學習的一種新形式,已經進入教師的日常生活。但是微型學習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如何更加合理地開展學習資源設計,促進學習者學習效果的提高仍是今后研究的重點所在。微型學習作為一種最為便利的學習方式,也必將伴隨著教師的工作和學習隨時開展,成為一種教師生活的一部分。
[1]Martin Lindner,Peter A.Bruck.Microm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 2007 Conference[M]. 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
[2]高榮國.網絡教育的形態(tài)真諦[J].中國遠程教育,2012,(8):25-29.
[3]趙曉翠.高校微型學習資源設計研究[J].軟件導刊,2013,(6):180-182.
[4][11]劉斌.對移動學習若干問題的再審視[J].遠程教育雜志,2010,(5):92-94.
[5][6]路林林,李興保等.校園教育輔助類虛擬學習社區(qū)交互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1):106-112.
[7]張立新.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62-163.
[8]黃俊年.學習過程分析與學習控制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9]陳麗.遠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4-135.
[10]李靜.遠程學習環(huán)境下個體在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策略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0,(7):57-60.
閆鵬展: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網絡遠程教育、數字媒體制作(bdypz@126.com)。
劉仲鵬: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教育應用。
2013年12月10日
責任編輯:宋靈青
G434
A
1006—9860(2014)02—0084—04
*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研訓用一體的農村教師遠程培訓的模式及支持服務體系研究” (課題編號:CKA11016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