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柴 惠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近年來,隨著主體教育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視[1],高等教育的研究重點正從教師如何教向學生如何學轉變[2]。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相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具有其鮮明的特點和要素。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組織并向所有學生展示信息,扮演專家的角色,控制學生對信息的訪問;而學生則成為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期望教師教會他們那些可以幫助他們通過考試的知識,并重構學到的知識和信息。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占據主導地位,成為主動的知識尋求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自己建構知識和意義;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則扮演促進者的角色,提供訪問信息的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訪問和處理信息,幫助學生促進學習。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學習某一學科的信息和知識;培養(yǎng)學生回憶、區(qū)分、定義之類的低級思考技能。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學習跨學科的信息和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自我評價、信息處理等高級思考技能。
為了達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即培養(yǎng)具有跨學科知識、多種高級技能并存的終身學習者,其教學評價必須要與各種相關的教學要素、教學特點相適應。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側重于評價學習結果,以便給學生定級或分類,其評價往往是正規(guī)的、判斷性的。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評價的核心是評價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關注的重點不再是學到了什么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什么技能。這時的評價通常是不正規(guī)的、建議性的。
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中,學生的角色是被動的,他們通過教師的評價被定級或分類,并從評價的反饋中認識自己的學習是否達到預期。然而,在信息化社會中,面對不斷更新的知識,作為一個合格的終身學習者,自我評價將是一個必備的技能,同時也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則落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我評價的技能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評價的另一項任務和特點。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評價往往是在教學之后進行的一種孤立的、終結性的活動,目的在于對學習結果進行判斷。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評價是鑲嵌在真實性任務之中的,是真實性任務的一部分,是真實性學習任務完成的指標,同時也是真實性學習任務所需達到的結果。能通過評價,達到評價所規(guī)定的結果,真實性、應用性教學任務才算完成。此外,在教學評價中培養(yǎng)學生自我評價的技能本身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是其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
09級生物技術專業(yè),共60人。
醫(yī)學生物信息學是用數理和信息科學的觀點、理論和方法去研究生物與醫(yī)藥,組織和分析呈現指數增長的生物醫(yī)學數據的一門學科。它是一門工具課程,在后基因組時代,可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醫(yī)學、藥學等學科,能幫助我們挖掘生物、醫(yī)藥、健康等方面的本質規(guī)律,是生物醫(yī)學進入基因組、蛋白質組時代的研究載體。
我們在大三下學期開設這門課。教學理念是:實踐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及評價,探索教學改革。教學培養(yǎng)目標是:(1)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總結學生已經學過的各種生物醫(yī)學專業(yè)知識,串聯(lián)各門專業(yè)課程,將各課程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融合;(2)以已有專業(yè)知識為基礎、以本課程為載體和工具,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自我評價和信息處理等高級技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
為了達到上述教學培養(yǎng)目標,我們采用的教學手段是學習契約法。學習契約也稱為學習合同,如同真正意義上的契約或合同一般,我們?yōu)閷W生提供真實性的學習任務(研究課題),而學生則通過完成任務實現契約。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其基本原則就包括以“學”為主,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在此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教師起到指導和促進作用,使學生在逐步實現契約的過程中,系統(tǒng)地掌握和融合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并學會以所學知識解決現實課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各方面的高級技能。
而在此過程中,教學評價體系無需單獨設置,真實性學習任務完成所需達到的指標即為教學評價指標,是學習契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生通過該指標來完成教學任務并實現自我評價,教師則通過該指標來進行客觀教學評價。
我們以6名學生為一組,共分10個小組。經過精心的前期準備和論證,教研組設置了一類真實性任務:“*疾病特異性基因的定位與作用機理探索”。該類真實性任務綜合考慮了醫(yī)學生物信息學的教學目標、當前生物醫(yī)學的研究重點、學院科研所的研究方向和學生興趣四個方面,且任務背后所隱藏的知識點的集合,正好對應了醫(yī)學生物信息學教學大綱中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大類確定的基礎上,下設15個方向,共計15個真實性任務,每組學生可選擇一個任務。因篇幅有限,我們以其中的一個真實性任務“乳腺癌特異性基因的定位與作用機理探索”為例,來進行闡述。
我們先將該任務系統(tǒng)性地展示給學生,包括該任務的背景、目的、意義等,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做”,清晰地理解該任務的總體目標。在此基礎上,將任務分解,形成3個二級指標,分別為:A:乳腺癌特異性基因的尋找與定位;B:乳腺癌特異性基因的分析與鑒定;C:乳腺癌特異性基因相關蛋白的分析與鑒定。在二級指標的基礎上,將任務進行進一步的分解,形成三級指標。針對二級指標A,我們設置了“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完成基因組的比對”、“利用軟件尋找特異性基因”等5個三級指標;針對指標B,我們設置了“利用數據庫和軟件完成特異性基因的查詢和結構分析”等3個三級指標;針對指標C,我們設置了“利用數據庫和軟件完成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分析”等3個三級指標。通過上述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設立,將真實性任務清晰地展示給每個學生。我們先講解每個指標的完成思路,并提供相應的學習條件(例如:相應的學習要點、學習資料和所要用到的工具集),同時明確完成的時間和進度,從而與每組學生建立學習契約。整個教學過程打破常規(guī)的只有課堂內教學的慣例,在課余,我們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自主探索,并安排定期討論。學生在一個學期的時間內,根據每個指標所設定的進度,通過自我學習和研究為主、老師的引導和協(xié)助為輔,進行真實性任務的學習和研究,并做好過程和數據記錄。當所有指標均完成后,則意味著真實性任務結束。學生可根據每個指標的完成情況,撰寫任務報告(論文),進行自我小結和評價;而教師則根據學生對每個指標的完成過程和數據記錄、以及體現指標完成情況的任務報告,來進行教學評價。
首先,教研組對“各指標的過程記錄”、“數據記錄”、“11項三級指標的完成情況”、“對任務的總體分析與討論”共14項內容進行打分,并按“優(yōu)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0-59分)”五級標準進行評判,各組學生良好及以上的比率達到了100%,優(yōu)秀比率達到了60%,均圓滿地完成了學習契約。此外,參考美國對理工科學生的能力評價標準以及國際醫(yī)學教育組織對醫(yī)學生的核心能力評價標準[3],教研組對學生進行了高級技能獲得性評價,評價內容包括“信息整合應用能力”、“專題信息研究能力”、“信息需求判斷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信息評價與批判能力”,對應問題解決、信息處理、自我評價等多種高級技能。結果顯示,學生的各項能力均獲得了較高的分數,高級技能培養(yǎng)情況良好。第三,教研組對學生進行了無記名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對教學的興趣度、對學習效果的滿意度、對能力獲得的認可度三方面,滿分各為100分。結果顯示,三個方面的平均得分分別是97.6、94.8、91.1,均獲得了高評分。
綜上所述,以醫(yī)學生物信息學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較好地融合了各門專業(yè)知識,較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各項高級技能與創(chuàng)新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研及應用的興趣和熱情,教學效果良好。在此后的近一年時間里,該批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科研與競賽。共有“生物序列比對加速研究”等6項課題獲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新苗人才)計劃資助,比上年增加100%;有“大蒜素作用機理的生物信息分析”等11項課題獲校學生科研基金資助,比上年增加175%;發(fā)表科研論文6篇,比上年增加200%;在由全省36所高校、186支隊伍參加的第四屆浙江省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中,共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獲浙江省“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
本文先從理論角度,深度剖析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和教學評價的特點及重要性。并以醫(yī)學生物信息學為平臺,對其進行了實踐探索。結果顯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和教學評價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自我評價、信息處理等高級技能,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對新時代高校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了有益探索。
[1]許敖敖,李嘉曾.以學生為中心:一種挑戰(zhàn)性的先進教育理念[J].澳門教育,2006,8(4):26-29.
[2]秦小云.大學教學管理制度人性缺失化問題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2.46.
[3]張肇達,周同甫.全球醫(y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