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淺談群體配合護理在急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王海霞
目的總計并分析群體配合護理在急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錄取的60例護理學專業(yè)大專學生為研究對象,在以往傳統(tǒng)急救護理教學基礎上,加強群體配合訓練,觀察其專業(yè)技能水平,包括換藥,心肺復蘇術等是否有提高。結果該組學生在加強群體配合護理后,其急救護理的專業(yè)技能得到明顯進步,能更好的應用在臨床實踐中。結論在急救護理教學中加強群體配合護理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縮短急救時間,延長患者壽命,提升了護理學專業(yè)的服務質量,值得推廣于臨床教學中。
群體配合護理;急救護理;教學
急救護理學作為臨床護理學專業(yè)中一門重要學科,極具綜合性及技術性,其學習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急救進程[1]。急救護理學科不但要求護理學專業(yè)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應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這就要求在急救護理學教學中,教職人員可針對群體配合護理進行加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筆者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錄取的60例護理學專業(yè)大專學生為研究對象,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為22.4歲。
1.2 場景模擬根據院內以往的急救案例設計模擬病房,仿照真實病房內的儀器設備及物品的擺放,模擬環(huán)境除保證安靜,干凈整潔外,還需具備模擬患者模型,搶救車、氧氣裝置、心電圖監(jiān)護儀、氣管插管器械及急救所用相關物品等[2]。
1.3 病例設計查閱急救有關資料,模擬設計病例,例如可模擬設計的病例包括心臟驟停等,且要求每例病例均用到搶救操作中最為核心的幾個步驟,包括心肺復蘇術、給藥等。在模擬急救過程中,教職人員需要求學生可在規(guī)定時間內對模擬患者復蘇成功,一般時間規(guī)定為 5min[3]。待學生操作完成后,教職人員可根據模擬患者的各項指標判定學生是否搶救成功,觀察指標包括脈搏搏動次數、呼吸頻率以及意識恢復情況等。
1.4 操作步驟及要求教職人員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為其進行分組,每組4名同學,現(xiàn)就心搏驟?;颊哌M行舉例說明,急救護理學專業(yè)學生所需完成操作步驟如下:①學生可根據模擬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迅速及準確判斷其病情,觀察項目包括心臟搏動次數、心臟搏動是否規(guī)律、呼吸頻率以及意識狀態(tài)是否模糊等。②選擇合適體位將模擬患者進行擺放后,制定群體配合急救操作[4]。③將組內4名學生編號,即A、B、C、D學生。④由學生A對模擬患者進行心臟按壓,學生 B對模擬病人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面罩加壓及氣管插管操作。學生C負責對模擬患者進行給藥,學生D對模擬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測,必要時,對模擬患者采用直流電復律。⑤急救過程中要求以心肺復蘇術為標準,循環(huán)3次后進行一次輪轉。
1.5 評價方法評價內容包含兩個方面,學生經群體配合訓練后的首次成績與訓練3~5次后的成績對比。二根據電腦測評急救項目中建立人工循環(huán)、人工通氣及給藥的操作步驟及準確性。
該組護理學專業(yè)的學生首次成績較以往單獨教學過程中各項訓練考核成績低,包括按壓頻率、按壓部位、按壓深度、由于打開氣道、通氣部位等幾個常見項目,但在經過群體配合3~5次后,其群體配合的成績逐漸高于以往單獨教學過程中各項訓練考核成績,取得顯著進步。此外,根據電腦測評顯示,群體配合所達到的急救效果在訓練多次后優(yōu)于以往的急救效果,使得模擬患者的呼吸頻率、心搏次數等情況有了顯著改善,且在群體配合的基礎上縮短了臨床急救時間[5]。
3.1 群體配合訓練可在臨床實踐中更好的體現(xiàn)出來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大部分學生可較好的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內容,但在臨床操作中的應用情況較差,成績并不理想。群體配合訓練針對此類問題,將課堂所學知識及時應用于臨床操作中,不但強化記憶,也進一步擴展臨床相關知識,增加了學生對臨床工作的適應程度,使學生在掌握專業(yè)知識及操作技能的同時,更好的融入臨床工作中。
3.2 群體配合訓練提升了急救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在臨床急救工作中,不但要求護理人員可具有專業(yè)的知識及技能,更要求相關護理人員具有團隊配合意識及能力,同樣要求其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群體配合訓練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將模擬病例及模擬環(huán)境應用其中,幫助學生可不斷的接觸模擬急救場景,時刻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及反應靈敏度。同時,教職人員應要求學生在急救過程中,自行控制好急救時間,幫助學生樹立急救時間的重要性,也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時間觀念。
3.3 群體配合訓練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群體配合訓練較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更加注重以學生自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不但可幫助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及臨床操作的過程中找自己的不足之處,對其進行及時的詢問及修改,可不斷的提升護理質量。相比以往的單一模式中,組織同學共同參與模擬病例的救治,可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更加便于學生的對急救護理學專業(yè)知識及技能的理解與掌握。
[1] 鄭春麗,任雪艷,姜淑梅.改進《急救護理學》教學方法的做法與體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院報,2001,22(2):238-239.
[2] 朱大喬,陶虹,唐炎,等.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評價和提高本科生現(xiàn)場救護決策能力[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9(3):1-3.
[3] 羅紅艷.高仿真綜合模擬人在急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11(4):121-124.
[4] 劉媛航,曾志勵.ECS模擬人在護理綜合技能實訓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9,5(7):87-89.
[5] 羅銀秋,梁綺恒,梁美英.護士分層級管理在搶救中的應用[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09,6(12):267-269.
R47
A
1673-5846(2014)01-0365-02
山東勝利職業(yè)學院,山東東營 2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