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心理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

        2014-01-31 19:56:56陳海賢何貴兵
        心理學(xué)報 2014年5期
        關(guān)鍵詞:心理影響實驗

        陳海賢 何貴兵

        (1浙江大學(xué)心理與行為科學(xué)系, 2浙江大學(xué)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杭州 310028)

        1 前言

        1.1 心理距離和識解水平理論

        日常生活中, 我們面臨的決策情境復(fù)雜多變。我們既需要為近期的事做決策, 也需要為遠期的事做決策; 既需要為自己做決策, 也需要為他人做決策或提供決策建議; 既需要為很可能會發(fā)生的事做決策, 也需要為不太可能發(fā)生的事做決策。近期-遠期、自我-他人、可能性大-可能性小成為決策任務(wù)的重要屬性。

        對非此時此地、非我、非確定的事件進行權(quán)衡和決策, 要求我們對非直接的經(jīng)驗進行加工。若以當(dāng)下直接經(jīng)驗為原點, 任何非直接的經(jīng)驗, 在心理上都是有距離的。事物依不同維度在心理空間上散布, 構(gòu)成了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時間上, 遠距離的事物發(fā)生在過去或未來(如明年暑假、前年春節(jié)等); 空間上, 遠距離的事物發(fā)生在遠方(如老家或南北極); 人際上, 遠距離的事物發(fā)生在與己無關(guān)的他人身上(如陌生人); 可能性上, 遠距離的事物幾乎不可能發(fā)生(如中彩票)。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和概率距離是4種基本的心理距離(Liberman, Trope, & Stephan, 2007;Liberman & Trope, 2008; Trope & Liberman, 2010)。

        識解水平理論(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認為, 心理距離通過影響對事物的表征來影響對事物的心理加工。人們傾向于用更抽象的心理模型, 即更高水平的識解, 來表征距離遠的事物; 用更具體的心理模型, 即更低水平的識解, 來表征距離近的事物。高水平識解是簡單、抽象、去情境化的, 而低水平識解則是復(fù)雜、具體、情境相關(guān)的。不同類別的心理距離對事物的表征有相似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時間距離下(Liberman & Trope, 1998;Liberman, Sagristano, & Trope, 2002; Nussbaum,Trope, & Liberman, 2003)還是社會距離下(Robins,Spranca, & Mendelson, 1996; Smith & Trope, 2006),或是在概率距離下(Wakslak, Trope, Liberman, &Alony, 2006), 人們都傾向于用抽象目標(biāo)而非具體途徑來表征心理距離遠的事物, 傾向于用更抽象的分類范疇對心理距離遠的事物進行分類, 傾向于對心理距離遠的事物進行整體性加工。

        1.2 不同類型心理距離對決策偏好與選擇的影響

        決策者對事物的偏好和選擇以決策者對事物的表征為基礎(chǔ), 而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對事物表征有相似影響, 由此推論, 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對決策偏好與選擇也應(yīng)有相似影響。CLT認為, 心理距離越遠, 人們越傾向于用高水平識解表征事物, 事物中與高識解相聯(lián)系的價值量在決策評價中的權(quán)重就越大。反之, 心理距離越近, 人們越傾向于用低水平識解進行表征, 事物中與低識解相聯(lián)系的屬性在決策中的權(quán)重就越大(Trope & Liberman, 2003;Liberman et al., 2007)。一些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比如, 行動的適需性(desirability)與行動的目標(biāo)價值相聯(lián)系, 屬高水平識解; 而行動的可行性(feasibility)與達到目標(biāo)的具體方法有關(guān), 屬低水平識解。研究發(fā)現(xiàn), 無論是時間距離(Liberman &Trope, 1998)、社會距離(徐驚蟄, 謝曉非, 2011), 還是概率距離(Todorov, Goren, & Trope, 2007), 當(dāng)人們對事物進行評價和選擇時, 心理距離越遠, 賦予適需性的權(quán)重越大, 越傾向于根據(jù)適需性做決策。相反, 心理距離越近, 賦予可行性的權(quán)重越大, 越傾向于根據(jù)可行性做決策。

        也有研究直接比較了不同類型心理距離對決策偏好的影響。如Pronin, Olivola和Kennedy (2008)比較了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對決策偏好預(yù)測的影響, 發(fā)現(xiàn)無論是忍受不愉快體驗、助人行為, 還是跨期選擇, 人們所預(yù)測的未來自我選擇偏好與所預(yù)測的他人選擇偏好相似, 而與當(dāng)前自我不同, 這說明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對偏好預(yù)測的影響相似。在另一項研究中, Kim, Zhang和Li (2008)比較了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對消費領(lǐng)域評價的影響, 同樣發(fā)現(xiàn)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均增加了高識解特征在產(chǎn)品評價中的權(quán)重, 而減少了低識解特征在產(chǎn)品評價中的權(quán)重, 對產(chǎn)品評價有相似的影響。盡管未見有研究直接比較概率距離與另兩種距離對決策選擇影響的異同, 但考慮到不同心理距離對決策表征有相似影響, 我們?nèi)杂欣碛赏茰y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對決策選擇的影響可能具有等效性。

        1.3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是最基本的兩類決策。前者是在兩個或多個不同時點的結(jié)果效用之間的選擇, 后者是在兩個或多個不同概率的結(jié)果效用之間的選擇?,F(xiàn)實中, 幾乎所有決策方案的結(jié)果都具有延時性或(和)不確定性, 因此, 幾乎所有的個人和組織決策都要么屬于跨期選擇, 要么屬于風(fēng)險選擇,要么兩者兼是。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一直是研究者關(guān)心的重要問題。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之間存在一些相似性和聯(lián)系, 主要表現(xiàn)為:(1)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xué)關(guān)于跨期選擇的折扣效用(Discounted Utility)模型和風(fēng)險選擇的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模型之間有相似的結(jié)構(gòu)和假設(shè)。(2)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存在著對應(yīng)的違背標(biāo)準(zhǔn)模型的反?,F(xiàn)象(anomalies) (Prelec & Loewenstein, 1991;Loewenstein & Prelec, 1992; Li, Su, & Sun, 2010)。其中頗受關(guān)注的是共同差異效應(yīng)(common difference effect)和共同比率效應(yīng)(common ratio effect)。共同差異效應(yīng)是指兩個跨期選項都增加一段相同的延遲時間會導(dǎo)致被試偏好反轉(zhuǎn)的現(xiàn)象。如,在“當(dāng)前的450元”和“1星期后的500元”之間, 人們常常選擇前者, 但是在“1年后的450元”和“1年零1星期后的500元”之間, 人們卻常常選擇后者。共同比率效應(yīng)則是指兩個風(fēng)險選項的概率以相同比例增減導(dǎo)致被試偏好反轉(zhuǎn)的現(xiàn)象。如, 在“確定的450元”和“90%可能性的500元”之間, 人們常常選擇前者, 但是在“20%可能性的450元”和“18%可能性的500元”之間, 人們卻傾向于選擇后者??梢?共同延遲對跨期選擇的影響與共同比率變化對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是相似的。(3)跨期選擇中的時間折扣和風(fēng)險選擇中的概率折扣遵循相似的折扣函數(shù)(Green & Myerson, 2004)。(4)一些決策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跨期選擇中共同增加選項的延遲時間, 或共同減小選項的概率, 都會引起相似的偏好變化; 在風(fēng)險決策中, 增加選項的延遲時間, 或減小概率, 也會對決策產(chǎn)生相似影響(Keren & Roelofsma, 1995)。

        這些相似性和聯(lián)系表明,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可能包含了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加工過程。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這種看法。一些研究者試圖通過考察外部變量對兩種決策是否有相似影響, 來探究兩種選擇是否包含相似的心理加工過程,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金額大小(Green & Myerson, 2004)、通脹預(yù)期(Ostaszewski, Green, & Myerson, 1998)、文化差異(Du, Green, & Myerson, 2002; Sun & Li, 2010)、人格特征(Ostaszewski, 1996, 1997)、是否賭徒(Holt,Green, & Myerson, 2003)等因素對兩種決策的影響并不相同。這些相左的證據(jù)表明, 對兩類決策是否具有相似的心理加工過程, 仍需做進一步探究。

        根據(jù)Sternberg加法法邏輯(additive-factor method, Sternberg, 1969), 當(dāng)某因素作用于包含共同心理加工過程的兩類決策任務(wù)時, 此因素會對兩者產(chǎn)生相似影響; 而當(dāng)其作用于包含不同心理加工過程的兩類決策任務(wù)時, 則會對兩者產(chǎn)生不同影響。上述因素之所以對兩類決策有不同的影響, 可能是因為這些因素確實沒有作用于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加工過程, 也可能是因為它們與兩類決策的關(guān)聯(lián)程度不同, 根本原因則是由于未能具體分析兩類決策所包含的共同認知加工過程, 從而使所選因素缺乏共同性和針對性。基于CLT, 我們認為, 心理距離是與兩類決策的認知過程都密切相關(guān)的基礎(chǔ)性變量, 因而本研究將通過考察“心理距離”這一共同因素對兩類決策的影響, 進一步驗證“兩類決策包含相同或相似心理加工過程”的推測。

        1.4 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shè)

        本研究通過考察時間距離、社會距離和概率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 著重探討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是否包含相似的心理加工過程, 并檢驗不同心理距離影響決策的相似性。

        已有一些研究考察了不同類別的心理距離對跨期選擇或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如在跨期選擇中, 共同差異效應(yīng)表明, 時間距離越遠, 個體越傾向于選擇延遲選項; 而Pronin等人(2008)發(fā)現(xiàn), 相比于自己的跨期選擇, 個體在預(yù)測他人的跨期選擇時, 也會更傾向于選擇延遲選項。這意味著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對跨期選擇有類似影響。在風(fēng)險選擇中,Sagristano, Trope和Libeman (2002)發(fā)現(xiàn), 在對一系列不同獲勝概率和不同金額的博弈進行評價時, 時間距離越遠, 被試越傾向于根據(jù)獲勝金額進行評價,而時間距離越近, 被試越傾向于根據(jù)獲勝概率進行評價, 因而時間距離越遠, 被試越傾向于冒險;Hsee和Weber (1997)則發(fā)現(xiàn), 相比于為自己決策,當(dāng)為他人做風(fēng)險選擇時, 被試同樣更傾向于選擇金額更大的風(fēng)險選擇; 劉永芳等人同樣也發(fā)現(xiàn), 為他人決策時比為自己決策更冒險(劉永芳, 陳雪娜,盧光莉, 王懷勇, 2010; 段婧, 劉永芳, 何琪,2012)。這意味著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對風(fēng)險決策有類似影響。根據(jù)CLT的觀點, 不同類別的心理距離對選項心理表征有相似的影響, 因此, 我們推測它們對決策選擇(無論是跨期選擇或風(fēng)險選擇)有相似的影響。本研究將對此進行驗證。

        根據(jù)CLT, 當(dāng)心理距離變遠時, 與高水平識解相聯(lián)系的特征對事物評價的影響增加, 而與低水平識解相聯(lián)系的特征對評價的影響減小; 心理距離近時則相反。高低識解水平的區(qū)分同樣地適用于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分析。比如, 在對一項風(fēng)險博弈的偏好判斷中, 博弈所能贏得的金錢是博弈的結(jié)果或目的, 和博弈的適需性(desirability)相聯(lián)系, 屬于偏好判斷中首要考慮的因素; 而博弈獲勝的概率則類似于獲得結(jié)果、達到目的的方法或手段, 和博弈的可行性(feasibility)相聯(lián)系, 屬次要因素(Sagristano et al., 2002)。同樣地, 在跨期選擇中, 結(jié)果的延遲時間屬于次要考慮的低識解特征, 結(jié)果本身的價值大小則屬于主要考慮的高識解特征(Trope& Liberman, 2000; Fujita, Trope, Liberman, &Levin-Sagi, 2006)。由此推斷, 心理距離的增加會導(dǎo)致與高水平識解相聯(lián)系的結(jié)果價值在選項評價中的權(quán)重增加, 同時會導(dǎo)致與低水平識解相聯(lián)系的延遲時間或概率在選項評價中的權(quán)重相對減小, 從而使決策者在跨期或風(fēng)險選擇中更傾向于選擇金額較大的延遲選項或風(fēng)險選項。因此, 我們推測兩種決策受心理距離(無論是時間距離、社會距離或概率距離)的影響方式是相似的。

        本研究探討時間距離、社會距離和概率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由于3類距離對選項表征和選項特征的權(quán)重有相似影響, 因此我們假設(shè)這3類心理距離對決策選擇的影響也相似。同時,由于人們對跨期選項和和風(fēng)險選項的識解和表征結(jié)構(gòu)是相似的, 即價值屬高水平識解, 延遲時間和概率屬低水平識解, 因此可以假設(shè)兩類決策任務(wù)受心理距離影響的方式也相似。本研究的具體假設(shè)如下:

        假設(shè)1a:較之近期的跨期選擇, 人們在為遠期的跨期選擇做決定時更傾向于延遲選項;

        假設(shè)1b:較之近期的風(fēng)險選擇, 人們在為遠期的風(fēng)險選擇做決定時更傾向于風(fēng)險選項;

        假設(shè)2a:較之為自己做跨期選擇, 人們在為他人做跨期選擇時更傾向于延遲選項;

        假設(shè)2b:較之為自己做風(fēng)險選擇, 人們在為他人做風(fēng)險選擇時更傾向于風(fēng)險選項;

        假設(shè)3a:較之大概率的跨期選擇, 人們在為小概率的跨期選擇做決定時更傾向于延遲選項;

        假設(shè)3b:較之大概率的風(fēng)險選擇, 人們在為小概率的風(fēng)險選擇做決定時更傾向于風(fēng)險選項。

        2 預(yù)實驗:時間、社會和概率三類心理距離的操作有效性

        CLT認為, 時間遠近、人際關(guān)系和概率大小激發(fā)了相似的心理距離感受。近期、自我、大概率事件的心理距離較近, 而遠期、他人、小概率事件的心理距離較遠。預(yù)實驗對此進行驗證, 以確保后續(xù)實驗中心理距離操作的有效性。為此, 預(yù)實驗中的距離表述也被設(shè)計為與正式實驗相似。78名大學(xué)生被試參加了預(yù)實驗測試。測試以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進行, 由被試在一個安靜的教室中集體完成。問卷指導(dǎo)語如下:

        “物理空間存在遠近之分:黑板離我們很近, 非洲離我們很遠。心理空間也存在遠近之分。有些事情在心理上讓我們覺得近些, 而另一些事情讓我們覺得遠些。請想象以下事件, 感受它們在你心理的遠近, 并按要求回答。”

        問卷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 讓被試閱讀和感受3組事件表述, 并圈出心理距離近的表述。時間維度上的兩個事件分別表述為“A. 我正參加一個實驗”和“B. 我將在6個月后參加一個實驗”; 人際維度的為“A. 有個陌生人正參加一個實驗”和“B.我正參加一個實驗”; 概率維度的為“A. 我有90%的可能性參加一個實驗”和“B. 我有10%的可能性參加一個實驗”; 第二部分, 被試完成圈選后, 在7點量表上標(biāo)出自己對每個表述所感受到的心理距離值, 值越大表示心理距離越遠。

        結(jié)果表明, 時間維度上, 84.6%的被試認為“我正參加一個實驗”在心理距離上要近于“我將在6個月后參加一個實驗”; 人際維度上, 88.5%的被試認為“我正參加一個實驗”在心理距離上要近于“有個陌生人正參加一個實驗”; 概率維度上, 78.2%的被試認為“我有90%的可能性參加一個實驗”要近于“我有10%的可能性參加一個實驗”。這表明, 絕大多數(shù)被試認為遠期、他人、小概率確實產(chǎn)生了更遠的心理距離感受。

        對各種表述的心理距離評定差異如表1所示(各距離維度下分別有2~3名被試因未完成問卷而未納入統(tǒng)計)。

        表1 被試對各維度的距離表述所感受到的心理距離

        由表1可知, 時間上, 被試在想象實驗在遠期進行時所感受到的心理距離要長于實驗在近期進行; 人際上, 想象陌生人參加實驗時所感受到的心理距離要長于想象自己參加實驗; 概率上, 想象有10%的可能性參加一個實驗時所感受到的心理距離要長于90%的可能參加一個實驗。

        預(yù)實驗結(jié)果說明, 在時間、人際、概率維度的上述不同表述確實能夠有效操作心理距離。

        3 實驗1:時間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

        實驗1考察和比較時間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已有一些研究涉及時間距離對兩種選擇的影響。一般來說, 在兩個跨期選項中都增加一段相同的延遲時間會導(dǎo)致被試偏好反轉(zhuǎn), 時間距離的增加讓被試更傾向于選擇延遲選項。然而關(guān)于時間距離如何影響風(fēng)險選擇的研究結(jié)果則要復(fù)雜得多。期望效用理論假設(shè)決策者的風(fēng)險偏好是獨立于情境的, 與選擇發(fā)生的時間無關(guān), 因此時間距離不影響風(fēng)險選擇。但也有研究表明并非如此。Nisan和Minkowich (1973)發(fā)現(xiàn), 時間距離越近, 個體越傾向于根據(jù)金額大小選擇高收益高風(fēng)險的選項, 而時間距離越遠, 這種傾向就越弱。他們認為, 隨著時間距離的增加, 金額在決策中的顯要性降低, 但是概率信息在決策中的顯要性卻不會隨時間變化而變化。不過, 更多研究則發(fā)現(xiàn), 時間距離越遠,個體越傾向于選擇風(fēng)險選項。Keren和 Roelofsma(1995)發(fā)現(xiàn), 和風(fēng)險選項都在近期相比, 若兩個風(fēng)險選項均增加相同的延遲時間, 被試就更傾向于選擇風(fēng)險和價值都更大的選項。Sagristano等人(2002)也發(fā)現(xiàn), 在近期, 人們對低風(fēng)險低損益的選項評價更高, 而在遠期, 人們對高風(fēng)險高損益的選項評價更高。

        CLT認為, 時間距離越遠, 金額大小在決策中的權(quán)重越大, 人們越傾向于根據(jù)金額大小選擇金額更大的風(fēng)險選項。實驗1將對此進行檢驗。

        以往的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研究, 大都要求被試“想象”自己面臨實驗者假定的結(jié)果, 并做出選擇。這使得實驗情境的真實性依賴于被試的想象,被試卷入度較難控制。本研究設(shè)計了更接近“真實”的任務(wù)情境來考察被試的選擇。在本實驗情境中,被試被邀請將參加一個“關(guān)于視覺加工”的心理學(xué)實驗, 該實驗完成后, 實驗者可用不同方式向其支付不同數(shù)額的報酬, 具體方式由被試選擇??缙谶x擇任務(wù)中, 實驗報酬可在實驗結(jié)束后立即支付或延遲支付多一些的錢; 風(fēng)險選擇任務(wù)中, 實驗報酬可在實驗結(jié)束后立即支付特定數(shù)額或立即通過抽獎方式支付不同數(shù)額。心理距離則通過告訴被試實驗立即進行或6個月后進行等方式來操作。

        3.1 實驗1a:時間距離對跨期選擇的影響

        3.1.1 被試

        被試為某大學(xué)本科生116名。其中男生90名,女生26名。被試均由任課教師邀請“幫忙參加一個心理學(xué)實驗”, 但這些老師在邀請被試時, 并未提及實驗內(nèi)容和實驗報酬。被試的選擇避開了心理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管理學(xué)等與實驗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專業(yè)。

        3.1.2 實驗設(shè)計和程序

        實驗采用被試間設(shè)計。自變量為時間距離(近:馬上做實驗; 遠:6個月后做實驗), 因變量為被試的跨期選擇(SS:實驗結(jié)束立即領(lǐng)取50元實驗報酬;LL:實驗結(jié)束3個月后領(lǐng)取90元實驗報酬)。

        被試被隨機分配到兩種實驗條件, 分6~12人一組進入實驗室。待被試坐定后, 主試向?qū)嶒炚摺敖忉尅睂嶒瀮?nèi)容。在時間距離近的條件下, 主試向被試描述如下:

        “我們正在進行一個關(guān)于視覺加工的實驗。實驗考察的是一種視覺加工能力。實驗中, 計算機屏幕上會呈現(xiàn)一些刺激, 讓大家在鍵盤上做按鍵反應(yīng)。實驗大概需要50分鐘。實驗結(jié)束后, 我們會給大家一些報酬。為了吸引更多同學(xué)參加, 我們想知道什么樣的報酬方式更有吸引力, 因此在實驗開始之前做要做個調(diào)查。請大家填寫問卷。您的實驗報酬將按您選擇的方式支付。關(guān)于實驗的其它問題,我將在大家填寫問卷后再向大家做更詳細的解釋?!?/p>

        向被試描述完后, 要求被試填寫問卷。問卷首先讓被試填寫是否愿意參加該實驗, 接著讓被試在兩種報酬方式之間進行選擇。第一種報酬方式為“A.實驗結(jié)束后立即領(lǐng)取50元”; 第二種報酬方式為“B.實驗結(jié)束3個月后再領(lǐng)取, 可領(lǐng)取90元”。為了使實驗情境更逼真, 實驗者解釋說:“3個月后我們將獲得一筆新的研究經(jīng)費, 因此給被試的費用可以更高一些?!?/p>

        在時間距離遠的條件下, 主試向?qū)嶒炚呙枋鋈缦拢?/p>

        “我們正在籌備一個關(guān)于視覺加工的實驗。實驗將在6個月后開始, 現(xiàn)在正招募被試。如果您愿意參加我們的實驗, 請在問卷中選擇“愿意”, 我們將在6個月后聯(lián)系您參加實驗。我們將要進行的視覺加工的實驗, 考察的是一種視覺加工能力。實驗中, 計算機屏幕上會呈現(xiàn)一些刺激, 讓大家在鍵盤上做按鍵反應(yīng)。實驗大概需要50分鐘。實驗結(jié)束后, 我們會給大家一些報酬。為了吸引更多同學(xué)參加, 我們想知道什么樣的報酬方式更有吸引力, 因此在實驗開始之前要做個調(diào)查。請大家填寫問卷。您6個月后的實驗報酬將按您現(xiàn)在選擇的方式支付。關(guān)于實驗的其它問題, 我將在大家填寫問卷后再向大家做更詳細的解釋。”

        向被試描述完后, 要求被試填寫問卷。問卷先讓被試填寫是否愿意參加該實驗, 接著讓被試對6個月后的實驗報酬在“A.實驗結(jié)束后立即領(lǐng)取50元”和“B. 實驗結(jié)束3個月后再領(lǐng)取, 可領(lǐng)取90元”之間進行選擇。

        被試完成調(diào)查后, 實驗結(jié)束。實驗者向被試解釋真實的實驗?zāi)康? 向被試表示感謝, 并贈送小禮品。(解釋實驗?zāi)康摹⒈硎靖兄x、贈送小禮品的程序在其余實驗中也相同)。

        3.1.3 結(jié)果和討論

        有1名被試在回答“是否愿意參加實驗”時選擇了“否”, 其數(shù)據(jù)在分析中被排除。

        不同時間距離條件下被試的跨期選擇人數(shù)比例如表2所示。在“近時間距離”條件下, 當(dāng)被告知實驗馬上進行時, 參加選擇的62名被試中僅有15名被試選擇“3個月后領(lǐng)取90元” (LL), 占總?cè)藬?shù)的24.2%; 在“遠時間距離”條件下, 當(dāng)被告知實驗在6個月后進行時, 53名被試中有26名被試選擇LL,占總?cè)藬?shù)的49.5%??ǚ綑z驗表明, 兩種條件下選擇LL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顯著, χ(1) = 7.70,

        p

        <0.01。時間距離讓被試更傾向于選擇LL。

        表2 兩種時間距離條件下跨期選擇人數(shù)比例

        實驗1a結(jié)果表明, 時間距離影響人們的跨期選擇。相比于時間距離近時, 時間距離越遠, 人們在跨期選擇中越傾向于選擇LL選項。這與假設(shè)1a的預(yù)測相符。

        3.2 實驗1b:時間距離對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

        3.2.1 被試

        被試為某大學(xué)本科生113名。其中男生70名,女生43名。被試專業(yè)要求同實驗1a。

        3.2.2 實驗設(shè)計和程序

        實驗采用被試間設(shè)計。自變量為時間距離, 因變量為被試的風(fēng)險選擇。實驗程序和創(chuàng)設(shè)的實驗情境同實驗1a, 時間距離的操作同實驗1a。

        在解釋完實驗情境后, 讓被試在兩種報酬方式之間做選擇。第一種報酬方式為“A.實驗結(jié)束后立即領(lǐng)取50元”; 第二種報酬方式為“B.實驗結(jié)束后立即參加抽獎, 抽后馬上兌現(xiàn)。抽獎的方式是這樣的:一個密閉的抽獎箱里面放有10個乒乓球, 其中有2個是黃色的, 8個是白色的。你從中抽一個球。如果抽到黃球, 你將獲得200元, 如果抽到白球,你就什么也得不到?!睘榱俗尡辉嚫玫乩斫獬楠勄榫? 同時讓被試相信實驗情境的真實性, 實驗者制作了抽獎箱, 并進行現(xiàn)場演示。

        3.2.3 結(jié)果和討論

        所有被試在回答“是否愿意參加實驗”時均選擇了“是”。

        不同時間距離條件下被試的風(fēng)險選擇人數(shù)比例如表3所示。在“近距離”條件下, 當(dāng)被告知實驗將馬上進行時, 57名被試中僅有7名被試選擇了風(fēng)險選項, 占被試人數(shù)的12.3%。而在“遠距離”條件下, 當(dāng)被告知實驗將在6個月后進行時, 56名被試中有17名被試選擇了風(fēng)險選項, 占被試人數(shù)的30.4%??ǚ綑z驗表明, 兩種條件下選擇風(fēng)險選項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顯著, χ(1) = 5.52

        , p

        <0.05。

        表3 兩種時間距離條件下風(fēng)險選擇人數(shù)比例

        由實驗1b的結(jié)果可知, 相比于時間距離近時,時間距離越遠, 人們在風(fēng)險選擇中越傾向于選擇風(fēng)險選項, 這與假設(shè)1b的預(yù)測相符。

        實驗1a和實驗1b的結(jié)果表明, 時間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有相似的影響。相比于時間距離近時, 時間距離越遠, 被試越傾向于選擇金額較大的延遲選項和風(fēng)險選項。

        4 實驗2:社會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

        實驗1表明, 時間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有相似的影響, 即人們在遠期比在近期更傾向于選擇金額更大的延遲或風(fēng)險選項。實驗2將考察社會距離對這兩種選擇的影響。CLT認為, 社會距離是心理距離的一個基本維度。社會距離的遠近也影響人們對決策的表征方式。以往研究表明, 以行動者的視角進行決策還是以觀察者的視角進行決策(Robins et al., 1996; Semin & Fiedler, 1988; Frank &Gilovich, 1989; Libby & Eibach, 2002)、決策者屬于團隊內(nèi)部還是外部(Jones, Wood, & Quattrone, 1981;Werkman, Wigboldus, & Semin, 1999)、決策者的權(quán)力啟動(Smith & Trope, 2006; Overbeck & Park,2001)以及替他人決策時決策者與他人的相似性(Liviatan, Trope, & Liberman, 2008)等, 都會影響決策的社會距離, 進而影響決策。其中, 為自己決策還是為他人決策是造成決策社會距離的最基本因素。與為自己決策相比, 為他人決策時, 對決策結(jié)果的感知更間接, 對其表征也更抽象。根據(jù)CLT,社會距離越遠, 與高水平識解相關(guān)的特征在決策中的權(quán)重越大。對跨期選擇而言, 由于金額屬于高水平識解, 延遲時間屬于低水平識解, 前者在跨期選擇中的權(quán)重較大, 后者權(quán)重較小, 因此社會距離越遠, 決策者在跨期選擇中越傾向于金額更大的延遲選項。同理, 社會距離越遠, 決策者在風(fēng)險選擇中越傾向于金額更大的風(fēng)險選項。實驗2將對此進行驗證。

        4.1 實驗2a:社會距離對跨期選擇的影響

        4.1.1 被試

        被試為某大學(xué)本科生116人, 其中包括實驗1a中在近期條件下做跨期選擇的62名被試。新招募被試54名, 其中男生27名。被試的專業(yè)要求同實驗1a。

        4.1.2 實驗設(shè)計和程序

        本實驗的自變量為社會距離(為自己決策或為他人決策), 因變量為跨期選擇。根據(jù)心理距離理論,無論時間距離還是社會距離, 都有共同的原點, 即此時此地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Liberman et al., 2007)。本實驗中社會距離為“自我”的實驗條件本質(zhì)上等同于實驗1a中時間距離為“現(xiàn)在”的實驗條件, 都是為“此時”的“自己”做決策。因此, “社會距離近”實驗條件可直接使用實驗1a中“時間距離近”條件下的數(shù)據(jù)。本實驗只考察“為他人決策”的條件。在該條件下, 主試向?qū)嶒炚呙枋鋈缦拢?/p>

        “我們正在某高校進行一個心理學(xué)實驗。實驗考察的是一種視覺加工能力。實驗中, 計算機屏幕上會呈現(xiàn)一些刺激, 讓被試在鍵盤上做按鍵反應(yīng)。實驗結(jié)束之后, 我們會給這些被試一些報酬。為了吸引更多的同學(xué)參加, 我們想知道什么樣的報酬方式更有吸引力, 因此在實驗開始之前要做個調(diào)查。由于某些原因, 我們不方便去調(diào)查他們會怎么選擇實驗報酬, 因此想讓您來替他們中的某個人做決定。我們將按照您的選擇來發(fā)給他(她)報酬。”

        向被試描述完后, 讓被試填寫問卷。問卷中,要求被試填寫“在‘A.立即領(lǐng)取50元’和‘B. 3個月后領(lǐng)取90元’之間, 你會為他(她)選擇哪個方式”。

        4.1.3 結(jié)果和討論

        不同社會距離條件下被試的跨期選擇人數(shù)比例見表4。當(dāng)為自己決策時, 參加選擇的62名被試中, 僅有15名被試選擇“3個月后領(lǐng)取90元” (LL),占總?cè)藬?shù)的24.2% (見實驗1a)。而當(dāng)為他人決策時,參加選擇的54名被試中, 有23名選擇了LL, 占總?cè)藬?shù)的42.6%。卡方檢驗表明, 為他人決策時選擇LL的人數(shù)比例顯著高于為自我決策時, χ(1) = 4.44

        ,p

        <0.05。說明被試在社會距離遠時比社會距離近時更傾向于LL。

        表4 兩種社會距離條件下跨期選擇人數(shù)比例

        實驗2a的結(jié)果表明, 同時間距離一樣, 社會距離也影響人們的跨期選擇。社會距離越遠, 人們在跨期選擇中越傾向于選擇LL選項。這與假設(shè)2a的預(yù)測相符。

        4.2 實驗2b:社會距離對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

        4.2.1 被試

        共122名大學(xué)本科生參加實驗。其中包括實驗1b中在近期條件下做風(fēng)險選擇的57名被試。新招募被試65名, 被試專業(yè)要求同實驗1a。

        4.2.2 實驗設(shè)計和程序

        本實驗的自變量為社會距離(為自己決策或為他人決策), 因變量為被試的風(fēng)險選擇。由于“為自己決策”的實驗條件等同于實驗1b中“現(xiàn)在實驗”的條件, 可以直接使用實驗1b中近距離條件的數(shù)據(jù),因此本實驗只需考察“為他人決策”的條件。

        實驗程序和創(chuàng)設(shè)的實驗情境同實驗1b。社會距離的操作同實驗2a。向被試描述完實驗情境后, 讓被試在兩種報酬方式之間進行選擇。第一種報酬方式為“A. 50元現(xiàn)金, 實驗結(jié)束后他(她)可立即領(lǐng)取”;第二種報酬方式為“B. 實驗結(jié)束后立即抽獎, 抽后馬上兌現(xiàn)。抽獎的方式是這樣的:一個密閉的抽獎箱里面放有10個乒乓球, 其中有2個是黃色的, 8個是白色的。實驗者從中抽一個球。如果抽到黃球,他(她)將獲得200元, 如果抽到白球, 他(她)就什么也得不到。”

        為了讓被試更好地理解抽獎情境, 同時讓被試相信實驗情境的真實性, 實驗者制作了抽獎箱, 并進行現(xiàn)場演示。要求被試填寫 “在‘A. 確定領(lǐng)取50元’和‘B. 10個球中有2個黃球, 抽中黃球得200元’之間, 你會為他(她)選擇哪個選項”。

        4.2.3 實驗結(jié)果和討論

        不同社會距離條件下被試的風(fēng)險選擇人數(shù)比例如表5所示。在為自己決策的條件下, 57名被試中僅有7名被試選擇了風(fēng)險選項, 占被試人數(shù)的12.3% (見實驗1b)。而在為他人決策的條件下, 65名被試中有22名被試選擇了風(fēng)險選項, 占被試人數(shù)的33.8%??ǚ綑z驗表明, 兩種條件下選擇風(fēng)險選項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顯著, χ(1) = 7.79,

        p

        <0.01。說明被試在為他人決策時, 比為自己決策時更傾向于選擇風(fēng)險選項。

        表5 兩種社會距離條件下風(fēng)險選擇人數(shù)比例

        由實驗2b的結(jié)果可知, 同時間距離一樣, 社會距離影響人們的風(fēng)險選擇。社會距離越遠, 人們在風(fēng)險選擇中越傾向于風(fēng)險選項。這與假設(shè)2b的預(yù)測相符。

        由實驗2a和實驗2b可知, 同時間距離一樣,社會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也有相似的影響。相較于為自己決策, 在為他人做決策時(社會距離遠),決策者在跨期選擇中更傾向于金額較大的延遲選項,在風(fēng)險選擇中更傾向于金額較大的風(fēng)險選項。

        5 實驗3:概率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

        根據(jù)CLT, 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大小同樣會引發(fā)不同的心理距離感受。事件發(fā)生的概率越大, 心理距離越近, 概率越小則心理距離越遠。實驗3考察概率引發(fā)的心理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因為概率距離與時間距離、社會距離具有同質(zhì)性,我們假設(shè)概率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也與其他心理距離相似。

        以往一些研究考察了時間和概率的復(fù)合折扣。如考察不確定效用的時間折扣(如Ahlbrecht &Weber, 1997; Sun & Li, 2010), 或者時間距離對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Sagristano et al., 2002)。但以往研究中的概率與本研究不盡相同。以往研究中的“概率”多指損益結(jié)果發(fā)生的可能性, 具有風(fēng)險的性質(zhì), 它包含在風(fēng)險選項內(nèi), 是損益結(jié)果的屬性之一。本研究中的“概率”是指中性事件(成為視覺加工實驗的被試)發(fā)生的可能性, 它不是決策選項中某一結(jié)果發(fā)生的概率, 而是在選項之外。盡管它與選項結(jié)果概率在數(shù)學(xué)上是可乘的, 但它不直接具有結(jié)果風(fēng)險的含義, 不是損益結(jié)果的屬性。顯然, 只有當(dāng)概率信息附著于事件而不是事件結(jié)果時, 所激發(fā)的才是事件的概率距離。

        實驗3采用與實驗1、實驗2類似的情境來考察事件概率引發(fā)的心理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研究中, 被試被告知將參加一個“關(guān)于視覺加工”的心理學(xué)實驗。實驗者為被試提供了不同的報酬方式, 讓被試進行選擇。在跨期選擇中, 向被試提供了立即可得的報酬和延遲可得的報酬兩個選項。在風(fēng)險選擇中, 向被試提供了確定可得的報酬和不確定可得的報酬兩個選項。實驗中, 通過告訴被試“有90%的可能性參加實驗”, 或者“有10%的可能性參加實驗”, 以激發(fā)被試不同的心理距離感受, 從而考察概率誘發(fā)的心理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

        5.1 實驗3a:概率距離對跨期選擇的影響

        5.1.1 被試

        被試為某大學(xué)本科生101名。其中男生51名,女生50名。被試的專業(yè)要求同實驗1a。

        5.1.2 實驗設(shè)計和程序

        實驗采用被試間設(shè)計。自變量為概率距離, 因變量為被試的跨期選擇。

        被試被隨機分配到兩種概率距離條件下, 6~12人一組進入實驗室。待被試坐定后, 主試向?qū)嶒炚摺敖忉尅睂嶒瀮?nèi)容。在大概率條件下(概率距離近),主試向被試描述如下:

        “我們正進行一個心理學(xué)實驗。實驗考察的是一種特殊的視覺加工能力。有90%的人具有這種視覺加工能力, 符合我們的實驗要求。等會我們會做一個簡單的測試以確定你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你符合實驗要求, 并愿意參加我們的實驗, 實驗結(jié)束后,我們會給你一些報酬。如果不符合, 我們也會給你一個小禮物表示感謝。為了吸引更多的同學(xué)參加,我們想知道什么樣的報酬方式更有吸引力, 因此在實驗開始之前要做個調(diào)查。請大家填寫問卷。如果你符合實驗要求并愿意參加我們的實驗, 你的實驗報酬將按你選擇的方式支付。關(guān)于實驗的其它問題,我將在大家填寫問卷后再向大家做更詳細的解釋?!?/p>

        描述完后, 讓被試填寫問卷。被試先回答是否愿意參加該實驗。接著讓被試在兩種報酬方式之間做選擇。第一種報酬方式為“A. 實驗結(jié)束后立即領(lǐng)取50元”; 第二種報酬方式為“B.實驗結(jié)束3個月后再領(lǐng)取, 可領(lǐng)取90元”。為了使實驗情境更加逼真,我們解釋說“3個月后我們將獲得一筆新的研究經(jīng)費, 因此給被試的費用可以更高一些。”

        在小概率條件下(概率距離遠), 主試向被試描述, 有“10%的人具有這種視覺加工能力, 符合我們的實驗要求”, 其余同大概率實驗條件。

        5.1.3 結(jié)果和討論

        有2名被試在回答“是否愿意參加實驗”時選擇了“否”, 其數(shù)據(jù)未納入分析。

        兩種概率距離下被試的跨期選擇人數(shù)比例見表6。概率距離近時, 48名被試中僅有11名選擇“3個月后領(lǐng)取90元” (LL), 占總?cè)藬?shù)的22.9%; 概率距離遠時, 51名被試中有29名選擇LL, 占總?cè)藬?shù)的56.9%。卡方檢驗表明, 兩種條件下選擇LL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顯著, χ(1) = 11.84,

        p

        <0.01。概率距離越大, 被試越傾向于選擇LL選項。

        表6 兩種概率距離下跨期選擇人數(shù)比例

        實驗3a表明, 人們在概率距離大時比概率距離小時更傾向于在跨期選擇中選擇金額更大的延遲選項, 這支持了假設(shè)3a。

        5.2 實驗3b:概率距離對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

        5.2.1 被試

        被試為某大學(xué)本科生131名。其中男生83名,女生48名。被試的專業(yè)要求同實驗1a。

        5.2.2 實驗設(shè)計和程序

        實驗采用被試間設(shè)計。自變量同實驗3a, 因變量為被試的風(fēng)險選擇。實驗程序和創(chuàng)設(shè)的實驗情境同實驗3a。在解釋完實驗情境后, 讓被試填寫是否愿意參加實驗, 并在兩種報酬方式之間進行選擇。報酬方式設(shè)置同實驗1b。

        5.2.3 結(jié)果和討論

        有1名被試在回答“是否愿意參加實驗”時選擇了“否”, 其數(shù)據(jù)未被納入分析。不同概率距離下被試做風(fēng)險選擇的人數(shù)比例如表7所示。

        表7 兩種概率距離下風(fēng)險選擇比例

        概率距離近的條件下, 65名被試中僅有11名選擇了風(fēng)險選項, 占被試人數(shù)的16.9%; 概率距離遠的條件下, 65名被試中有22名選擇了風(fēng)險選項,占被試人數(shù)的33.8%??ǚ綑z驗表明, 兩種概率距離條件下選風(fēng)險選項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顯著, χ(1) =4.91,

        p

        <0.05。

        實驗3b結(jié)果表明, 概率距離對被試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顯著。概率距離遠時被試更傾向于選擇風(fēng)險選項。這與假設(shè)3b的預(yù)測相符。

        實驗3表明, 同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一樣, 概率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也相似。概率距離越遠, 被試越傾向于選擇金額更大的延遲選項或風(fēng)險選項。

        將以上6項實驗的結(jié)果匯總并直觀呈現(xiàn)如圖1、圖2。根據(jù)之前各項實驗中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3類心理距離對決策的影響相似, 兩類決策受心理距離的影響也相似。心理距離較遠時, 被試更傾向于風(fēng)險選項和延遲選項。

        圖1 不同心理距離下的跨期選擇

        圖2 不同心理距離下的風(fēng)險選擇

        6 總討論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是兩種最基本、最普遍的決策形式。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之間的相似性和聯(lián)系一直是備受關(guān)注的重要問題。通過考察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受心理距離影響的相似性, 能夠間接推測兩者可能包含的共同的心理加工過程。另一方面,時間距離、社會距離和概率距離是3種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以往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 3種心理距離對事物表征有相似的影響。但在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情境中, 3種心理距離是否有相似效應(yīng), 尚待研究證實。

        本研究采用較為逼真的決策任務(wù)在6種決策情境下考察了3類心理距離對兩類決策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 心理距離越遠, 被試越傾向于在跨期選擇中選擇金額更大的延遲選項, 在風(fēng)險選擇中選擇金額更大的風(fēng)險選項。且無論是時間距離、社會距離還是概率距離, 不同類型心理距離對每種選擇分別有相似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證實了我們的假設(shè)。

        6.1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之間的相似性

        本研究表明,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作為兩類最基本的決策, 彼此存在相似性??缙谶x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相似性可以歸結(jié)為時間和概率之間的相似性。一些研究者認為, 結(jié)果延遲的時間越長, 可能遇到的風(fēng)險就越大(Prelec & Loewenstein, 1991; Green &Myerson, 1996)。另一些研究者認為, 如果把風(fēng)險選擇看作一系列有或無的重復(fù)博弈, 概率越小, 獲得該結(jié)果的平均等待時間就越長(Rachlin, Raineri, &Cross, 1991)。

        考察共同變量對兩類決策是否有相似影響, 是探究兩類決策是否包含相似心理加工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發(fā)現(xiàn), 無論時間距離、社會距離還是概率距離, 在心理距離操作下, 兩類決策受到了相似的影響, 即心理距離增加時, 被試更多地選擇延遲選項和風(fēng)險選項, 這為兩種決策包含相似心理加工過程的假說提供了證據(jù)。我們認為兩類決策過程中所包含的相似心理加工在于它們都包含了相似的表征結(jié)構(gòu)和加權(quán)整合方式??缙谶x擇和風(fēng)險選擇在表征結(jié)構(gòu)的相似性表現(xiàn)在:選擇中的金額被表征為高水平識解, 而時間或概率被表征為低水平識解; 對選項的多個特征的加權(quán)整合方式上的相似性表現(xiàn)在:心理距離增加時高識解特征的相對權(quán)重增高, 距離拉近時低識解特征的相對權(quán)重增高, 因而當(dāng)基于多特征整合做選擇時出現(xiàn)了本研究觀測到的傾向。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相似性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兩類決策中的選項外和選項內(nèi)的心理距離可以被疊加。在遠距離的跨期選擇中, 選項外的心理距離(時間、概率或人際距離)和選項內(nèi)的延遲時間發(fā)生了疊加, 這使決策者對延遲選項與即時選項的時間差知覺變短, 從而比近距離決策時更傾向于選擇延遲選項。同理, 在遠距離的風(fēng)險選擇中, 選項外的心理距離也可能和選項內(nèi)的概率距離疊加, 使決策者對風(fēng)險選項與確定選項的概率距離差知覺變小, 從而更傾向于選擇風(fēng)險選項。Maglio, Trope和Liberman (2013)的研究表明, 增加選項外的心理距離會影響對選項內(nèi)的延遲時間或風(fēng)險大小的判斷, 本研究結(jié)果也與此一致。但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如何整合為統(tǒng)一的心理距離仍值得進一步探究。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相似性還可以從不同心理距離存在相似折扣規(guī)律的角度來解釋。Green和Myerson (2004)發(fā)現(xiàn), 時間折扣和概率折扣遵循相似的雙曲折扣(hyperbolic discounting)模型。Jones和Rachlin (2006)發(fā)現(xiàn), 社會折扣也同樣遵循雙曲折扣模型。雙曲折扣的基本特征是, 選項的距離越遠, 其價值的心理折扣率就越小, 因此遠距離選項對近距離選項的相對占優(yōu)性就越大。本研究中, 選項外的時間距離、概率距離、社會距離越遠, 被試在跨期選擇中越傾向于延遲選項, 在風(fēng)險選擇中越傾向于風(fēng)險選項, 這與不同心理距離共同遵循的雙曲折扣模型的預(yù)測相一致。這一方面說明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中都存在相似的心理折扣過程, 另一方面也暗示選項外和選項內(nèi)的不同心理距離可以相互疊加,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中發(fā)生的價值折扣可能是基于統(tǒng)一的心理距離。

        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在心理加工上的相似性能夠解釋共同差異效應(yīng)和共同比率效應(yīng)。由于時間和概率是心理距離的不同形式, 兩個選項被延遲了相同時間或減少了相同比率的概率, 都可以理解為兩個選項均增加了相同的心理距離, 而無論是改變了不同選項特征的相對權(quán)重, 還是改變了時間或概率距離的知覺, 更遠的心理距離都會使被試傾向于選擇金額更大的延遲選項和風(fēng)險選項。

        6.2 不同類型心理距離對決策影響的相似性

        近來, 心理距離和識解水平理論已經(jīng)從只關(guān)注時間距離, 逐步擴展到同時關(guān)注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和概率距離, 形成了一個關(guān)于心理距離的統(tǒng)一理論(Liberman et al., 2007; Trope & Liberman,2010)。有研究者用內(nèi)隱測驗任務(wù)(Bar-Anan,Liberman, & Trope, 2006)和Stroop任務(wù)(Bar-Anan,Liberman, Trope, & Algom, 2007), 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心理距離的遠近和識解水平高低之間的聯(lián)系是相似的, 說明不同心理距離對事物表征產(chǎn)生了相似影響。Maglio等人(2013)的研究表明, 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和概率距離可以相互替代和疊加,且不同心理距離替代和疊加后對決策與判斷的影響與同一心理距離延長的效果相同, 這同樣說明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具有相同的心理本質(zhì)。

        另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 不同心理距離也和特定的心理加工有相似聯(lián)系。如Liberman和F?rster (2009)發(fā)現(xiàn), 相較于局部視覺加工, 在整體視覺加工條件下, 事物會被知覺為發(fā)生在更遠的未來, 更遠的空間距離, 更不相關(guān)的人身上, 且更不可能發(fā)生。雖然這些研究表明, 不同心理距離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 但不同心理距離是否因此對跨期和風(fēng)險選擇有相似影響, 則有待證實。

        本研究系統(tǒng)考察了時間距離、概率距離、社會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谝酝碚摵捅狙芯拷Y(jié)果, 可以提出心理距離影響決策的“等效論”思想:

        (1)心理距離在決策中具有普遍性。無論是決策本身, 還是決策結(jié)果, 通常都分布在不同時點上、發(fā)生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可能性, 因此, 都具有不同的心理距離。人們總是在特定的心理距離下做出決策。

        (2)決策表征具有層次性。大部分決策表征都同時包含高水平識解和低水平識解。選項中與決策目的相關(guān)的主要方面被表征為高水平識解, 而與目的無關(guān)的次要方面則被表征為低水平識解。表征的層次性普遍存在各個決策領(lǐng)域。以往研究者在選舉(Freitas, Langsam, Clark, & Moeller, 2008)、談判(Henderson, Trope, & Carnevale, 2006)、消費決策(Dhar & Kim, 2007; Fiedler, 2007; Lynch &Zaubennan, 2007)、公共政策選擇(Rogers &Bazerman, 2008)等多個決策領(lǐng)域, 都發(fā)現(xiàn)了這種表征的層次性。在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中, 與適需性相關(guān)的報酬金額屬高識解特征, 而與可行性相關(guān)的時間和概率屬低識解特征。

        (3)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對決策選擇的影響相似。心理距離通過影響決策選項的表征方式(高低識解水平)和對不同選項特征的權(quán)重分配(加權(quán)方式)影響決策選擇。由于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具有同質(zhì)性, 因而它們對決策過程中的表征和加權(quán)方式的影響也相似, 進而對決策選擇的影響也相似。Pronin等人(2008)發(fā)現(xiàn), 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對人們的利他決策和跨期決策有相似影響; Kim等人(2008)則發(fā)現(xiàn), 時間距離和社會距離對消費產(chǎn)品的評價和決策有相似影響。本研究通過考察時間距離、社會距離和概率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相似影響,進一步證明了不同心理距離影響決策的等效性。這一結(jié)果將有利于構(gòu)建基于心理距離的統(tǒng)一的行為決策理論。也就是說, 若將現(xiàn)有的風(fēng)險決策模型和跨期決策模型中的概率變量和時間變量替換為心理距離變量, 就有可能得出適合于不同決策類型的統(tǒng)一模型, 當(dāng)然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4)改變識解方式對決策產(chǎn)生的影響與改變心理距離相似。陳海賢和何貴兵(2011)發(fā)現(xiàn), 僅通過啟動任務(wù)改變?nèi)藗兊淖R解水平定勢, 也可以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產(chǎn)生與改變心理距離相似的影響。這說明心理距離遠近和識解水平高低之間存在對應(yīng)關(guān)系, 也說明無論通過何種方式, 只要改變決策表征和加權(quán)過程, 就能對決策產(chǎn)生影響。一般認為,不同心理距離誘發(fā)了不同的識解與表征, 進而影響決策。但也有研究認為識解水平變化也可能反過來通過影響決策者的心理距離知覺, 進而影響決策(Liberman & F?rster, 2009)。

        (5)具有相似表征結(jié)構(gòu)的決策任務(wù)類型受心理距離的影響相似。心理距離和識解水平對決策的影響取決于決策任務(wù)的表征結(jié)構(gòu)。具有相似表征結(jié)構(gòu)的決策任務(wù)受心理距離和識解水平的影響也應(yīng)相似??缙谶x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表征結(jié)構(gòu)相似, 它們中的金額都被表征為高識解, 而時間和風(fēng)險被表征為低識解。正是由于兩類決策在表征結(jié)構(gòu)等心理加工機制上相似, 它們受心理距離的影響才相似。

        心理距離影響決策的“等效性”思想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CLT理論, 能夠預(yù)測不同類型心理距離的變化對跨期和風(fēng)險決策的影響方向。

        6.3 對心理距離和識解水平理論的啟示

        CLT認為, 時間距離、空間距離、概率距離和社會距離均有相同的錨點, 即此時此地自我的直接經(jīng)驗。對此時此地自我的直接經(jīng)驗的偏離即為心理距離。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具有心理上的同質(zhì)性,且對事物表征有相似的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 時間距離、概率距離和社會距離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有相似的影響, 支持了這3種距離的同質(zhì)性假說。

        為什么遠近不同的心理距離下人的心理加工存在差異?第一種可能是, 距離遠近不同的事物其信息的可得性和完備性存在差異。人們在加工遠距離事物時, 常常只能獲得一些大概的、抽象的、輪廓性的信息, 而在加工近距離事物時, 能夠獲得較為準(zhǔn)確的、細節(jié)化的、完備的信息, 這導(dǎo)致決策者在加工傾向上出現(xiàn)差異, 即在加工遠距離事物時傾向于用抽象信息, 而在加工近距離事物時傾向于用具體的、細節(jié)化的信息。第二種可能是, 人們在加工心理距離不同的事物時, 在卷入度上存在差異。對未來事件決策時, 決策者常常以為有更改決策的機會; 對小概率事件決策時, 決策結(jié)果常常并不一定真的發(fā)生; 為他人決策時, 決策者和決策結(jié)果并沒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因此, 人們對遠距離事物進行決策時的卷入程度比對近距離事物決策時低。也因此,在對遠距離事物進行決策時, 人們更傾向于依賴其主要信息進行決策。第三種可能是, 人們對距離遠近不同事物的表征存在系統(tǒng)性差異。對于遠距離事物, 人們更傾向于用抽象的、主要的、高水平的識解進行表征; 對近距離事物, 人們更傾向于用具體的、次要的、低水平的識解進行表征。表征差異影響了我們對選項中不同信息的加工和決策選擇。本研究支持第三種假設(shè)。首先, 本研究中不同心理距離下的決策選項信息并沒有差異, 但心理距離仍然影響了相關(guān)決策, 說明并不是決策信息的完備性導(dǎo)致了人們在不同心理距離上的決策差異; 其次,即使那些在卷入程度上沒有差異(如字母的整體加工和局部加工)的加工任務(wù)所誘發(fā)的高低識解水平定勢仍能影響被試的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陳海賢等, 2011), 這表明并不是決策卷入程度影響了兩種選擇。

        6.4 本研究的實踐意義

        心理距離是決策中的基本信息。幾乎所有的決策結(jié)果都發(fā)生在一定心理空間內(nèi), 具有一定的心理距離。本研究發(fā)現(xiàn), 心理距離越遠, 被試越傾向于選擇金額更大的延遲或風(fēng)險選項。研究結(jié)果對于決策預(yù)測和控制具有借鑒意義。

        在很多跨期選擇中, 選擇即時可得的選項常常緣于沖動, 選擇價值更大的延遲選項則緣于理智。本研究結(jié)果說明, 通過提前決策和鎖定決策目標(biāo)有可能讓我們的跨期選擇更理智。此外, 時間距離越遠, 人們越傾向于選擇價值更大的風(fēng)險選項, 說明時間距離可能改變我們的風(fēng)險偏好。因此, 在對遠期事件的風(fēng)險決策中, 需要更加增強風(fēng)險意識。

        “自我–他人”的不一致是決策中的常見現(xiàn)象。本研究表明, 在為他人決策時, 我們?nèi)菀走x擇延遲選項, 也更容易冒險。自我-他人在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上的不一致對很多實踐領(lǐng)域的決策都有重要啟示。比如, 談判對手需要預(yù)測對方的價值偏好、保險公司需要評估客戶對風(fēng)險的容忍度、基金經(jīng)理需要評估投資者的時間偏好、制定政策的官員同樣需要評估民眾的時間偏好和風(fēng)險偏好。了解為他人決策可能導(dǎo)致的系統(tǒng)性決策偏差, 有助于更好地制定談判策略、市場推廣策略、公共政策等。

        許多部門都會制定一些極端情況下的危機預(yù)警方案。由于危機往往發(fā)生于未來, 屬小概率事件, 且牽涉到他人, 因此危機預(yù)警方案的制定可以看作是在較大時間距離、概率距離、社會距離下的決策, 同時具有跨期決策、風(fēng)險決策、社會決策的特性。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 在這些心理距離遠的決策中, 決策者往往更關(guān)注結(jié)果量, 而相對忽略時間、人際和風(fēng)險因素。

        7 結(jié)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無論是時間距離(實驗1)、社會距離(實驗2)、還是概率距離(實驗3), 當(dāng)心理距離越遠時, 被試越傾向于選擇金額更大的延遲選項或風(fēng)險選項, 說明跨期決策和風(fēng)險決策存在相似性:在延遲選項和風(fēng)險選項中, 金額被表征為高水平識解,而時間或風(fēng)險被表征為低水平識解, 當(dāng)心理距離較遠時, 高識解的金額特征在決策中的相對權(quán)重越高;也說明決策情境中不同類型的心理距離具有同質(zhì)性, 它們對決策的影響具有等效性。

        Ahlbrecht, M., & Weber, M. (1997). An empirical study on 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

        Management Science, 43

        (6), 813–826.Bar-Anan, Y., Liberman, N., & Trope, Y. (2006).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construal level: Evidence from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5

        (4), 609–622.Bar-Anan, Y., Liberman, N., Trope, Y., & Algom, D. (2007).Automatic processing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vidence from a Stroop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36

        (4), 610–622.Chen, H. X., & He, G. B. (2011). The effect of construal level on intertemporal choice and risky choice.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3

        (4), 442–452.[陳海賢, 何貴兵. (2011). 識解水平對跨期選擇和風(fēng)險選擇的影響.

        心理學(xué)報, 43

        (4), 442–452. ]Duan, J., Liu, Y. F., & He, Q. (2012). The effects of decision makers’ roles and related variables on risk preference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

        44

        (3), 369–376.[段婧, 劉永芳, 何琪. (2012). 決策者角色及相關(guān)變量對風(fēng)險偏好的影響.

        心理學(xué)報, 44

        (3), 369–376.]Dhar, R., & Kim, E. Y. (2007). Seeing the forest or the trees:Implications of construal level theory for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7

        (2), 96–100.Du, W. J., Green, L., & Myerson, J. (2002).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discounting delayed and probabilistic rewards.

        Psychological Record, 52

        , 479–492.Freitas, A. L., Langsam, K. L., Clark, S., & Moeller, S. J.(2008). Seeing oneself in one's choices: Construal level and self-pertinence of electoral and consumer decis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4),1174–1179.Fiedler, K. (2007). Construal level theory a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17

        (2), 101–106.Fujita, K., Trope, Y., Liberman, N., & Levin-Sagi, M. (2006).Construal levels and self-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3), 351–367.Frank, M. G., & Gilovich, T. (1989). Effect of memory perspective on retrospective causal attribu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3), 399–403.Green, L., & Myerson, J. (1996). Exponential versus hyperbolic discounting of delayed outcomes: Risk and waiting time.

        American Zoologist, 36

        (4), 496 –505.Green, L., & Myerson, J. (2004). A discounting framework for choice with delayed and probabilistic reward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

        (5), 769–792.Hsee, C. K., & Weber, E. U. (1997). A fundamental prediction error: Self-others discrepancies in risk prefer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6

        (1), 45–53.Holt, D., Green, L., & Myerson, J. (2003). Is discounting impulsive? Evidence from temporal and probability discounting in gambling and non-gambling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al Processes, 64

        (3), 355–367.Henderson, M. D., Trope, Y., & Carnevale, P. J. (2006).Negotiation from a near and distant tim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

        (4), 712–729.Jones, B., & Rachlin, H. (2006). Social Discount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4), 283–286.Jones, E. E., Wood, G. C., & Quattrone, G. A. (1981).Perceived variability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 ingroups and outgroups: The role of knowledge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

        (3),523–528.Keren, G., & Roelofsma, P. (1995). Immediacy and certainty in intertemporal choi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3

        (3), 287–297.Kim, K., Zhang, M., & Li, X. P. (2008). Effects of temporal and social distance on consumer evalua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5

        (4), 706–713.Loewenstein, G., & Prelec, D. (1992). Anomalies in intertemporal choice: Evidence and an interpret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

        (2), 573–597.Liviatan, I., Trope, Y., & Liberman, N. (2008). The effect of similarity on mental constru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6), 1256–1269.Lynch, J. G. J., & Zaubennan, G. (2007). Construing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7

        (2),107–112.Libby, L. K., & Eibach, R. P. (2002). Looking back in time:Self-concept change affects visual perspective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2), 167–179.Liberman, N., & F?rster, J. (2009). Distancing from experienced self: How global versus local perception affects estim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7

        (2), 203–216.Liberman, N., & Trope, Y. (1998). The role of fea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 considerations in near and distant future decisions: A test of 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1), 5–18.Liberman, N., & Trope, Y. (2008). The psychology of transcending the here and now.

        Science, 322

        , 1201–1205.Liberman, N., Sagristano, M., & Trope, Y. (2002). The effect of temporal distance on level of constru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

        (6), 523–535.

        Liberman, N., Trope, Y., & Stephan, E. (2007).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A. W. Kruglanski, & E. T. Higgins (Eds.),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Vol. 2,pp. 353–383).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Li, S., Su, Y., & Sun, Y. (2010). The effect of pseudo-immediacy on intertemporal choice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3

        (6), 781–787.Liu, Y. F., Chen, X. N., Lu, G. L., & Wang, H. Y. (2010). Effects of the decision maker’s role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n risk preferenc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33

        (3), 548–551.[劉永芳, 陳雪娜, 盧光莉, 王懷勇. (2010). 決策者角色及相關(guān)因素對風(fēng)險偏好的影響.

        心理科學(xué), 33

        (3), 548–551.]Maglio, S. J., Trope, Y., & Liberman, N. (2013). Distance from a distanc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reduces sensitivity to any further psychological dist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2

        (3), 644–657.Nisan, M., & Minkowich, A. (1973). The effect of expected temporal distance on risk t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5

        (3), 375–380.Nussbaum, S., Trope, Y., & Liberman, N. (2003). Creeping dispositionism: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behavior predi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3), 485–497.Overbeck, J. R., & Park, B. (2001). When power does not corrupt:Superior individuation processes among powerful percei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

        (4), 549–565.Ostaszewski, P. (1996). The relation between temperament and rate of temporal discount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0

        (3), 161–172.Ostaszewski, P. (1997). Temperament and the discounting of delayed and probabilistic rewards: Conjoining European and American psychological traditions.

        European Psychologist, 2

        (1), 35–43.Ostaszewski, P., Green, L., & Myerson, J. (1998). Effects of inflation on the subjective value of delayed and probabilistic reward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5

        (2), 324 –333.Prelec, D., & Loewenstein, G. (1991). Decision making over time and under uncertainty: A common approach.

        Management Science, 37

        (7), 770–786.Pronin, E., Olivola, C. Y., & Kennedy, K. A. (2008). Doing unto future selves as you would do unto others: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decision ma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

        (2), 224–236.Rachlin, H., Raineri, A., & Cross, D. (1991). Subjective probability and delay.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55

        (2), 233–244.Robins, R. W., Spranca, M. D., & Mendelsohn, G. A. (1996).The actor-observer effect revisited: Effect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repeated social interactions on actor and observer attribu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2), 375–389.Rogers, T., & Bazerman, M. H. (2008). Future lock-in: Future implementation increases selection of ‘should’ choic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06

        (1), 1–20.Semin, G. R., & Fiedler, K. (1988). The cognitive functions of linguistic categories in describing persons: Social cognition and langua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4), 558–568.Sagristano, M. D., Trope, Y., & Liberman, N. (2002).Time-dependent gambling: Odds now, money lat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1

        (3), 364–376.Smith, P. K., & Trope, Y. (2006). You focus on the forest when you’re in charge of the trees: Power priming and abstrac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4), 578–596.Sternberg, S. (1969). The discovery of processing stages:Extensions of Donders' method.

        Acta Psychologica, 30

        ,276–315.Sun, Y., & Li, S. (2010). The effect of risk on intertemporal choice.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3

        (6), 805–820.Todorov, A., Goren, A., & Trope, Y. (2007). Probability as a psychological distance: Construal and prefer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

        (3), 473–482.Trope, Y., & Liberman, N. (2000). Temporal construal and time-dependent changes in prefer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

        (6), 876–889.Trope, Y., & Liberman, N. (2003). Temporal construal.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

        (3), 403–421.Trope, Y., & Liberman, N. (2010). 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7

        (2),440–463.Wakslak, C. J., Trope, Y., Liberman, N., & Alony, R. (2006).Seeing the forest when entry is unlikely: Probability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ev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5

        (4), 641–653.Werkman, W. M., Wigboldus, D. H., & Semin, G. R. (1999).Children’s communication of the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and its impact upon cognitive inference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9

        , 95–104.Xu, J. Z., & Xie, X. F. (2011). Self-Other decision making difference: A construal level perspective.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3

        (1), 11–20.[徐驚蟄, 謝曉非. (2011). 解釋水平視角下的自己—他人決策差異.

        心理學(xué)報, 43

        (1), 11–20.]

        猜你喜歡
        心理影響實驗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記一次有趣的實驗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shè)防?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哪些顧慮影響擔(dān)當(dāng)?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做個怪怪長實驗
        NO與NO2相互轉(zhuǎn)化實驗的改進
        實踐十號上的19項實驗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擴鏈劑聯(lián)用對PETG擴鏈反應(yīng)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丰满少妇三级全黄|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一二三无码AV| 97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国老熟女露脸老女人| 成年女人色毛片|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亚洲| 亚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专区|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1精品日韩午夜福利| 自拍偷拍韩国三级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97免费人妻在线视频| 极品av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妇女| 精品中文字幕日本久久久 | 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黄的| 亚洲爆乳大丰满无码专区| 国产午夜精品综合久久久| 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把插八插露脸对白内射|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日本岛国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性夜影院爽黄a爽在线看香蕉| 美女扒开内裤露黑毛无遮挡| 变态另类手机版av天堂看网|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 亚洲不卡av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HEZYO色综合| 国产桃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