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健 毛志夏 湯 晨
(江蘇省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太倉 215400)
CT技術中圖像質量的影響因素探討
朱 健 毛志夏 湯 晨
(江蘇省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太倉 215400)
隨著醫(yī)學技術不斷進步,CT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成熟,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但在使用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存在,導致CT掃描圖像的結果出現(xiàn)較大的偏差,影響了CT檢查的準確性。本文主要通過分析CT技術中對圖像質量造成影響的因素,以充分了解因素的形成,以便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
CT檢查;圖像質量;影響因素
CT是一項高端的醫(yī)學影像技術,對影像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近幾年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CT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腫瘤的診斷中。在臨床上,高質量的CT圖像才能為醫(yī)師的診斷提供有效的依據。本文主要分析CT技術在臨床應用中引起圖像質量出現(xiàn)差異的主要因素[1]。
1.1 空間分辨率
空間分辨率是鑒別CT圖像結構大小的能力,一般的CT圖像空間分辨率為6.25 LP/cm,而高分辨率CT能達到10 LP/cm,主要是取決于掃描裝置的性能。
1.2 密度分辨率
密度分辨率表示能分開密度差別的過程,以1%表示。若CT的密度分辨率為0.5%,就說明當兩種物質的密度差別≥0.5%時就能辨別出來。
1.3 噪聲
CT噪聲是指在均勻物體中CT值的變化,其使CT圖像呈顆粒性,并影響著圖像的密度分辨率。噪聲水平是一種與成像質量相關的性能參數(shù),影響著系統(tǒng)的空間分辨率。
1.4 偽影
偽影是出現(xiàn)在CT圖像上的陰影,容易導致病變的誤診或漏診。偽影的出現(xiàn)與機器設備故障、收集圖像重建等有關,其形狀可分為直線狀、環(huán)狀及不規(guī)則形狀等。
1.5 部分容積效應
矩陣圖像中的像素所代表的就是一個體積,在該體積內包含著各種組織。因此,在每一個像素的CT值中,其代表的是單位體積中各種組織的CT平均值。在高密度區(qū)域中,低密度病灶的CT值一般偏高,而在低密度區(qū)域中,低密度病灶的CT值一般偏低[2]。
普通的CT機器由于其價格較低,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且能滿足人體全身部位的掃描,但其空間與密度分辨率較低,且受到各種機械的影響,導致其掃描速度偏慢,圖像偏厚,且在對肺內小結節(jié)、間質性病變的掃描中,無法獲得理想的圖像,容易出現(xiàn)漏診、誤診的現(xiàn)象。而高檔螺旋CT由于采用滑環(huán)技術,掃描架中的旋轉系統(tǒng)能有效擺脫高壓電纜與信號線的干擾,使其能保持在相同的方向旋轉,機械結構上有了較大的改進,并應用了新的計算,大大提高了運行速度,且掃描的圖像也相應變薄;并采用容積數(shù)據采集技術,防止層與層之間出現(xiàn)數(shù)據丟失與產生容積效應。另外,螺旋CT還具有強大的后處理功能,能為臨床提供高質量的CT圖像。
由于患者在進行CT檢查之前,都會先經過臨床醫(yī)師的會診,在判斷病因之后,才能填寫CT掃描申請單,而CT操作人員則根據申請單對患者進行CT掃描。但由于醫(yī)師對患者進行診斷時出現(xiàn)偏差,未能提供正確的掃描方式與部位,使掃描出來的圖像質量嚴重偏差,容易導致漏診的出現(xiàn)。
4.1 機器的校準
CT圖像的數(shù)值是以水的CT值作為基準的,如果出現(xiàn)水或偽影的CT值非零時,則要進行機器的校準,可每日掃描校準,也可定期水模掃描校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CT圖像的質量,才能避免出現(xiàn)漏診、誤診現(xiàn)象。
4.2 掃描前的準備工作
由于金屬物品會對CT圖像的質量造成影響,因此患者在接受CT掃描前必須先將身上的假牙、發(fā)卡等金屬物件取下;在掃描身體部位時要仔細觀察衣服上是否還存在金屬異物,并及時取下;在掃描腹部時,要仔細檢查腸道,以免存留腸道鋇劑,在掃描前應給予患者服用碘水對比劑,對膽道結石者,則直接服用清水,以免碘水對比劑對陽性結石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圖像的質量。同時,在掃描腹部或胸部前,應先訓練患者吸氣憋氣;而進行增強掃描時必須要準確掌握對比劑的劑量。對于不配合或躁動不安的患者可根據其情況給予鎮(zhèn)靜劑,并掌握好劑量。在進行膝部掃描時,可用繃帶將患者的雙側下肢固定在床面上,并保持兩側膝關節(jié)在同一平面上。通過對以上因素的有效處理,降低外來因素對CT圖像質量的影響,從而提高CT圖像的質量[3]。
4.3 掃描部位是否齊全
由于CT掃描的費用比較高,因此在掃描時都盡量減少掃描的層數(shù),從而導致在掃描的過程中出現(xiàn)掃描部位不全或掃描間隔過大的情況,容易導致病變遺漏,從而出現(xiàn)漏診的現(xiàn)象。如在掃描頭顱軸位時,通常都是從0M線向上,層厚為10 mm,間隔為10 mm,并對9個層面進行掃描,但卻未必能將兩側頂葉都進行掃描;又如在掃描胸部時,通常采用層厚為10 mm,間隔為12~15 mm,由于當時的層與層之間缺乏連續(xù)性,容易導致部分較小的病變沒有被掃描出來,從而影響CT圖像的質量,導致漏診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4.4 對稱性掃描
兩側耳部與膝關節(jié)進行薄層掃描時,兩側層面必須要保持對稱,才有利于雙側部位的有效對比。
4.5 掃描時間
患者在進行體部掃描中的呼氣與吸氣方式必須是一樣的,且要求給予患者每次掃描的時間間隔都是均勻的;在患者進行增強掃描時,必須要快速掃描到患者的動脈期、靜脈期與恢復期,仔細觀察在各期中病變的血流變化,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的依據。
4.6 患者體位的因素
對于患者一些特殊的部位或病變情況,在掃描時應采用特殊的體位進行,如對腦垂體瘤的掃描,應采用冠狀位進行;對于大量胸水導致肺不張時,則應采用俯臥位、仰臥位與側臥位結合的方式進行掃描,以判斷是否存在腫塊;對于兩肺下葉背段炎癥者,應采用俯臥位與仰臥位結合的方式進行掃描[4]。
4.7 特殊技術的應用
對于顯示不清晰或較小的病變,則應采用放大薄層與重建不同函數(shù)的方式進行掃描。對于可疑的病變,應采用三維CT圖像重建,以全方面了解病變形態(tài)和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
4.8 人員的操作
CT掃描可實時顯示圖像,并可根據圖像對可疑病變進行特殊的處理與掃描,以獲取更加豐富、更加有價值的信息,才能為臨床準確診斷提供有效的依據。因此,CT操作人員不僅要有豐富的臨床知識,還要有專業(yè)的CT操作技能,只有具備上述條件,才能對患者進行全方位、有效的掃描,降低漏掃的發(fā)生率,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由于在CT技術中對圖像質量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如空間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噪聲、偽影、部分容積效應、金屬物件及操作人員的技能等,因此,在對患者進行CT掃描時,應采用相應的對策,使CT圖像的質量更優(yōu)化,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的依據,降低誤診、漏診的發(fā)生率,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1] 錢根年,陳自謙,趙春雷,等.影響PET/CT圖像質量技術因素的探討[J].中國醫(yī)療設備,2011,26(2):12-14.
[2] 陳云富,隋廣平,梁秀艷.PET/CT掃描圖像質量影響因素解析[J].中國醫(yī)療設備,2009,24(7):130-132.
[3] 楊宏美,沈樂,宗莉.影響PET-CT圖像質量的因素及對策[J].醫(yī)療裝備,2011,24(11):3-5.
[4] 王文志,于麗娟,陳云福,等.分析影響PET/CT圖像質量的因素及解決對策[J].健康必讀(下半月),2010,1(3):56-57.
R814.42
A
1671-8194(2014)21-03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