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頭皮冠狀切口結合附加切口整復顴骨復合體骨折33例臨床分析
李冰
目的觀察冠狀切口整復顴骨復合體骨折臨床效果。方法對33例采用頭皮冠狀切口結合附加切口整復顴骨復合體骨折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術后3~12個月復查, 達到面部對稱及咬牙合關系恢復正常者為 30例, 占手術患者 90.91 %。結論治療顴骨復合體骨折頭皮冠狀切口結合附加切口鈦板內固定術效果滿意, 但術后產(chǎn)生并發(fā)癥的原因及預防措施有待進一步研究。
冠狀切口;顴骨復合體骨折;并發(fā)癥
顴骨位于面中部與多骨連接, 位置突出易受外力打擊而發(fā)生骨折, 由于顴骨自身堅硬, 很少單獨發(fā)生骨折而常常在與上頜骨、額骨、蝶骨、顳骨連接處以及顴弓處發(fā)生骨折,故顴骨骨折又稱顴骨復合體骨折。一般采用(半 )冠狀切口,結合瞼下緣切口和(或)口內前庭溝切口, 暴露全面部骨折線進行復位與固定。2005~2012年本科收治顴骨復合體骨折33例, 取得良好效果, 現(xiàn)分析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選擇自2005年~2012年間本科收治的33例顴骨復合體骨折患者, 骨折部位上頜骨+顴骨顴弓骨折22例, 上頜骨+眶底骨折5例, 上、下頜骨+鼻骨骨折4例,顴骨顴弓+眶外緣骨折2例。
1. 2手術方法 自一側耳屏向上達到頂部, (如果雙側均有骨折時延伸至對側耳屏前), 切口位于發(fā)際后至少3 cm, 沿毛囊方向切開頭皮至帽狀腱膜下, 在其深面翻瓣至顯露眶上緣、眶外側壁及顴弓, 在顴弓上緣2 cm處切開顳深筋膜淺層, 分離至顴弓上方, 切開骨膜顯露顴弓、顴骨及眼眶。在直視下以合適工具, 充分游離移位的顴骨, 刮除骨斷端間肉芽組織后復位(如為陳舊性骨折, 先截開再復位, 如有疤痕或咬肌牽拉應予松解), 應首先固定顴骨, 按照顴頜縫、顴額縫及眶下緣先后順序鉆孔[1]。根據(jù)復位情況決定是否做眶下緣切口或口內切口。本組單獨冠狀切口者18例, 附加口內切口者7例, 附加眶下緣切口者4例, 附加眶下緣切口和口內切口者4例。
術后3~12個月復查, 達到面部對稱及咬牙合關系恢復正常者為 30例, 占 90.91 %。1例術后出現(xiàn)牙合干擾者, 通過頜間牽引、調牙合后仍未恢復正常, 是由于合并下頜骨粉碎骨折。2 例術后患側塌陷, 是由于上頜骨前壁完全粉碎,骨質大部分缺損, 無法全部復位。10例出現(xiàn)面神經(jīng)顳支不同程度損傷者, 3個月復查, 7例完全恢復, 6個月復查, 均完全恢復。2 例出現(xiàn)頭皮瘢痕無發(fā), 3例出現(xiàn)顳窩塌陷, 3 例出現(xiàn)頭皮感覺異常。
顴骨復合體骨折常伴有顱腦損傷, 在積極救治生命的同時, 顴骨復合體骨折應及早治療[2]。傳統(tǒng)的顴骨復合體骨折治療采用面部小切口復位, 鋼絲結扎固定, 主要解決開口受限, 對面型的改變缺乏重視, 由于術野不清, 操作困難, 復位很難滿意, 且術后面部遺留手術瘢痕不符合美觀要求, 同時也有損傷面神經(jīng)的可能。隨著人民對美觀要求越來越高, 恢復面型在顴骨復合體骨折治療中越來越重要。冠狀切口隱蔽安全, 暴露清楚, 可達到解剖復位的目的, 術后無繼發(fā)畸形和功能障礙, 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手術方法。
通過頭皮冠狀切口行顴骨復合體骨折的復位固定 , 也有一些并發(fā)癥。在圍手術期主要是出血或血腫及神經(jīng)損傷。術中為減少出血, 可采用切口兩側連續(xù)褥式縫扎、含腎上腺素的局麻藥局部注射、頭皮夾止血和術中電凝止血等方法。而皺額功能差與面神經(jīng)顳支損傷或水腫有關。術后隨訪12個月,發(fā)現(xiàn)圍手術期并發(fā)癥均已恢復正常, 但有2例患者禿發(fā)瘢痕>0.5 cm, 其發(fā)生的原因與電刀的使用有關, 電刀出血的同時會破壞毛囊 。故應垂直于頭皮與發(fā)根平行做切口 , 避免破壞發(fā)根。另外嚴密的全層關閉或帽狀腱膜和頭皮的兩層縫合及良好的對位都有利于減少瘢痕的形成。國外有人為預防和處理頭皮寬瘢痕, 主張術中做頭皮楔形切口, 保留底層毛囊,縫合后使之處于切口內, 這樣切口處能再生長出新的毛發(fā),同時做帽狀腱膜的減張縫合以減少術后禿發(fā)瘢痕。本組資料中有3例發(fā)生顳窩凹陷, 夏德林等[3]報道面部軟組織下垂、顳窩凹陷的出現(xiàn)率為5.4%。因此在縫合切口之前應該將移位的軟組織復位, 并將顳區(qū)的皮下組織用粗絲線上提懸吊于顳頂筋膜上, 特別注意應將外眥和眉外側區(qū)上提。國外文獻報道顳窩凹陷的發(fā)生, 可能與顴顳區(qū)重度損傷或顳中動脈損傷有關。提示術中應該盡可能保留顳中動脈。在顳肌無移位、功能正常的情況下發(fā)生顳肌萎縮, 顳窩凹陷的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外傷直接壓迫肌肉和脂肪墊有關。
[1] 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 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0: 211.
[2] 周樹夏, 顧曉明. 現(xiàn)代頜面創(chuàng)傷救治的基本原則.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1, 36(2):85.
[3] 夏德林, 歸來, 張志勇, 等. 頭皮冠狀切口并發(fā)癥分析和防治.中華整形外科雜志, 2005, 21(4):256.
122000 遼寧省朝陽市第二醫(yī)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