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輝
作者:王春輝,吉林醫(yī)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法(132013)。
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化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外語教學活動表現出數字化和多模態(tài)化的特征。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在現實情境之中,外語教學活動很難落實,但是現代信息技術之中的虛擬現實和加強現實技術可以給外語教學活動的學習情境帶來幫助。所謂的加強現實,就是把計算機之中的虛擬物體和多媒體信息的各種話語符號與真實的物理環(huán)境相互結合,從而加強情境或者擴充情境。加強現實環(huán)境的本質意思是使虛擬情境之中的話語符號相互貫通融合,最終形成一個模態(tài)化的環(huán)境,以此提升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成績。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更多的教育信息技術介入到教學之中,新的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多模態(tài)教學理論產生。在1996年,多模態(tài)教學的觀念在國際上被正式提出。這一觀念的提出,從此標志著多模態(tài)教學理論出現在語言教學之中[1]。多模態(tài)強調教學之中,教師應該利用其他的教學模態(tài)、圖像、音頻以及多媒體等,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感官和視覺,實現語言教學的目的。多模態(tài)教學觀念從被提出到如今的發(fā)展,多數研究學者研究的重點為理論方面,對于實證方面仍然比較少。
教學方法和模式不符合現代多模態(tài)教學的需求 在外語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雖然得到一定的普及,但是由于受到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外語教學活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不能滿足現代外語多模態(tài)化教學的需求[2]。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學校的教學設備得到一定的改善。其中,多媒體和PPT 課件教學方式開始在課堂教學中普及。多媒體教學模式雖然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但是它的前提條件是運用恰當合理。由于目前的多媒體課件在設計上不夠豐富,課堂學習枯燥乏味,致使學生對課堂沒有較高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外語學習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即外語讀和寫的水平能力不高,靈活運用外語交際的能力更是不足。
教師的認識不夠全面 在同樣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中,由于多方面條件因素的影響,很難保障教學效果的一致性,如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經驗和學生的智力、性格、興趣等。另外,部分外語教師對其他科目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偏見,不能夠公平公正地去對待其他的學科教學。
教學環(huán)境不夠完善 在目前的外語教學中,多模態(tài)外語教學環(huán)境相對比較欠缺,比如說教學中的空間場景和教具設備等,這些場景的缺失將會對教學效果造成很大的影響。外語學習中特別講究外語情境教學,即在外語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虛擬情境和現實情境相似度越高,那么教學效果就越好。當前的學習者往往在外語學習中體驗不到真實的教學情境,現代信息技術彌補了教學中的這一不足之處。
加強外語教學的框架 加強外語教學環(huán)境應該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
1)需要檢測和識別攝像機視頻之中的平面標識物;
2)計算攝像機和標識物的空間轉換矩陣;
3)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信息,如文本、圖形、圖形和音頻、視頻運用到真實場景之中。
另外,還需要把交互功能模塊加入系統。如果想要加強單目視覺的系統硬件,需要做的就是運用一臺標準的VGA顯示器。把加強現實系統模式識別的方法運用到平面標識物體之中,從而對平面標識物體的圖像進行匹配。在標識物體檢測階段,務必需要分析獲取的視頻,進而將視頻和準備好的模版以及圖像進行匹配,使平面標識物體進行不同坐標的轉換;其次,結合情境產生虛擬信息,最終讓師生在一個虛實結合的教學環(huán)境中增強學習效果[3]。
加強外語教學的應用動為例,小組成員通過立體化教材中模擬實驗平臺,學習搭建錄音系統,模擬實踐活動過程。實地測量中,小組成員依據立體化教材給予的建議,選擇了錄音棚、狹小的教室、空蕩的教室、大廳與籃球館等五個不同室內環(huán)境進行混響時間的測量。
第四步,整理分析數據,完成匯報交流。各小組成員完成學習任務后,匯集各自采集數據進行小組集中整理,通過數據分析,整理研究成果,并借助多媒體教學資源庫中相關主題演示動畫,最終以PPT 形式完成匯報交流材料。課堂中,各小組交流分享,教師進行穿插引導并點評;課后,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不足,通過立體化教材自學演示版進行知識彌補,以求學習過程完善。研究性活動結束后,及時完成學習小組成員間評價以及學習小組間評價,并進行研究性教學反思。
音頻技術課程作為數字媒體技術的一門必修課程,在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上提出較高的要求,課程的特殊性也推動研究性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也為立體化教材的開發(fā)提供了可能性。從評價數據中分析,學生一致認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效果。他們不但理解了紙質教材中抽象的概念,也從實踐操作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記憶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立體化教材在研究性教學活動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性教學方式能夠在相關課程中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層次創(chuàng)新型人才。
[1]黃榮懷,郭芳.立體化教材的設計與開發(fā)[M].現代教育技術,2008(10):105-108.
[2]李宏祥,姚利民.大學研究性教學內涵特征和過程[J].湖南社會科學,2008(5).
[3]余勝泉,張澤.E-learning 時代高校教材的立體化出版[J].中國大學教學,2006(2).
[4]倪其育.音頻技術教程[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