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已經(jīng)廣為教師所接受。然而,在教學中,如何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加以具體落實,使之能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好地協(xié)同與一致,是所有教師不懈的追求?!绊槍W而導,以學定教”是操作的關鍵所在。這種做法看似毫無新意,但真正要實現(xiàn),卻未必人人都能做到,時時都能做到。問題的癥結(jié)非常簡單——“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是否植入了心中,是否已成為了一種職業(yè)習慣。
《臺灣的蝴蝶谷》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文章運用了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語言很優(yōu)美。文章語言精練,用詞講究。比如,介紹“蝴蝶谷”名字的由來這一小節(jié),其中的動詞使用得很貼切——“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來聚會?!蔽腋杏X,學生可能對“越”字的理解稍顯困難。于是,我事先做了準備。
教學進程中,有個學生問:“我們常說‘趕出這個地方,這里用‘趕到山谷里來,好像意思不通。”很明顯,學生將字義混淆了。我舉了舉手中的字典,他們馬上明白了。通過查字典,他們發(fā)現(xiàn)“趕出某地”的“趕”是“驅(qū)逐”的意思;而“趕到山谷來”的“趕”是“盡早或及時到達”的意思。于是,我強調(diào):字典是學習的好幫手,遇到不明白的詞語可以借助字典來理解。同樣的,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對“足有臉盆那么大”的“足”字,學生也當場查了字典。解釋條很多,經(jīng)過討論,大家一致同意“完全”是這里的解釋。意思是:蛇頭蝶雙翅一張,完全有臉盆那么大。沒想到,課堂上的這幾次當堂查字典,竟然引起了孩子的興趣。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贊嘆道:“蝴蝶谷的景象多么迷人哪!”我問:“‘迷人是什么意思?”我以為,在這里換個詞語完全可以幫助理解。沒想到,學生悄悄地查了字典,一定要用字典上標準的解釋條??蓯郯?!
今天學生的“非要查字典”讓我意識到:課堂上強調(diào)的“字典是學習的好幫手”這一習慣,不是一句空話,它已經(jīng)扎根在學生的心里。雖然只是個別現(xiàn)象,但我相信,只要有這樣的學生為榜樣,孩子們的習慣會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
雖然查閱字典耽擱了我的教學時間,但我相信,注重了平時的教學,才會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以上案例中,可能正是有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的欣賞,心靈之間才有這份契合,才使得教師從無意識的過渡上升到有意識的設計。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如果在課堂上教師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學效果將會事半功倍。我一直期待著自己的課堂能呈現(xiàn)學生積極主動的場景,那將是作為教師最為幸福的時刻。也許,這就是專家們常常強調(diào)的:課堂是生命的呈現(xiàn),是激情的涌動,是靈感的聚集,是心靈的碰撞。
落實“順學而導,以學定教”這一教學策略,“疑時究”、“淺時化”、“錯時糾”是其中的關鍵。
一、疑時究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當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產(chǎn)生質(zhì)疑,尤其是產(chǎn)生高質(zhì)量的質(zhì)疑時,如果教師不好好地加以利用與引導,除了白白浪費優(yōu)質(zhì)的教學資源之外,學生質(zhì)疑的積極性也會遭受打擊。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教師呼喚學生要敢于質(zhì)疑,善于質(zhì)疑;另一方面,課堂中,當面對學生的優(yōu)質(zhì)質(zhì)疑,教師可能又會出于種種原因而拒絕將它納入到教學之中,使之成為生成性教學的一部分。
學生的水平和能力有差異,其質(zhì)疑的質(zhì)量就會有高低。對待不同的學生質(zhì)疑,教師可以采取的具體應對方法是多樣的。對小學生而言,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教師更應該關注的核心問題是:面對學生質(zhì)疑的時候,教師應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是對學生勇于質(zhì)疑的肯定,是對學生優(yōu)質(zhì)質(zhì)疑的利用或改造,是從真正源自學生的問題出發(fā)來開展研究,或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而已。如果教師能經(jīng)常關注學生的質(zhì)疑,并引發(fā)學生后續(xù)的研究與討論,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意識一定會被激發(fā)出來的。下面是《海底世界》教學片斷:
生:我有一個問題:第二自然段說海面上波濤澎湃的時候,海底依然很寧靜。但是,第三自然段說:“海底是否沒有一點兒聲音呢?不是的?!眱蓚€自然段所說的內(nèi)容好像互相矛盾。
師:什么跟什么很矛盾?
生:前面說海底很寧靜。
師:很寧靜,后面又說?
生:海底有聲音。
師:靜說明沒有聲音,可是現(xiàn)在他又說有聲音,而且課文中說有——
生:四種聲音。
師:對呀,一個矛盾。非常好!
生: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處矛盾。第二小節(jié)寫道:“在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卻有幾個光點像閃爍的星星?!焙诎凳侵敢黄岷?,為什么還會有閃爍的星星呢?
師:還有沒有問題?繼續(xù)提問。
生:人類已經(jīng)知道的海底動物有三萬種,可第四自然段為什么只為我們介紹了四種?
師:嗯,你覺得可以多介紹幾種,是吧?
生: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第三自然段:“海底是否沒有一點聲音呢?不是的。”這是不是一個設問句,自問自答?
師:是不是?
生:是。
師:你已經(jīng)把答案說出來了,自問自答,這就是。
生:請看,第三小節(jié)最后一句話:“還有些貝類喜歡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這個“巴”能不能換成“粘”字?
師:對呀,能不能換呢?讓我們先來解決剛才同學提到的有關課文的一個矛盾的問題。再讀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海底到底有沒有聲音呢。
課堂上,許多教師都非常注重學生的生成性內(nèi)容,會關注到學生的自主提問,盡可能在不影響整個教學流程的前提下,確保每個學生的質(zhì)疑都能得到回答。但是,還原課堂教學場景,如果深究一下為教師所采納的學生的問題,許多都是與教師預設到的問題不相一致。如果這些問題事先并沒有被教師預設到,卻又的確是比較經(jīng)典的問題,教師的處理就太需要功底了。它帶給我的常常是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感悟。
二、淺時化
在課堂學習中,有時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膚淺的。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善意地請學生坐下,好好地考慮一下之后再請其發(fā)言。但是,僅僅是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進行思考,僅僅是想通過同伴示范來拓寬學生的思路這樣的方式,對學生問題理解深度的增強,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仔細觀察課堂教學,當教師詢問前者是否有信心重新回答問題,并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分析該學生的回答,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可能更多的是在重復(復述)之前某個學生的回答而已。那如何提升學生的理解力,我覺得,除了上述做法之外,教師還需要給予一定的引導。在引導的過程中,兩種方法比較常用,也是比較有用的:第一,再讀文本,體驗感悟;第二,追問引領,促進深思。
在通常情況下,這兩種技巧可能為教師穿插使用。我的經(jīng)驗是,當學生普遍的理解與文本南轅北轍時,“再讀文本,體驗感悟”是必須的。文本的理解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文本內(nèi)容,一定是膚淺的。當學生的回答已經(jīng)似乎要到達核心的內(nèi)容,但是,似入“隔靴搔癢”之境地時,僅僅讓學生再讀文本,好好想想,可能不一定奏效。此時,教師應順著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使學生沿著教師指引的某個角度去思考。這樣,因為有了較為明確的指向,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可能就比較深刻。請看下面教學案例。
“老師,昨天預習《走路的奧秘》這篇課文時,我不清楚:第四自然段下面單獨列出的省略號屬于第幾自然段?”課前,小張同學就急急地叫住了我,“我覺得它應該不屬于第四自然段,但是,就一個省略號,能夠組成一個自然段嗎?我實在吃不準!”
“其他同學是怎么想的,你問過了沒有?”
“有的說是屬于第四自然段,有的說屬于第五自然段,意見不統(tǒng)一。”
“好,我們上課就重點解決這個問題!”
……
“小張在課前問我,第四自然段下面單獨列出的省略號屬于第幾自然段?說說你的想法和理由?!?/p>
“我覺得屬于第五自然段?!?/p>
“那你的理由是什么?”
“我,我……”幾個“我”字之后,就是一陣的沉默,平時滔滔不絕的小裴臉憋得通紅,但是,就是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這個省略號是不是緊跟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后面?”
“不是。”
“另起一行,并且前面空了兩格,你們說,應該算第幾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耶!我分對了!”
“那么,為什么在這里,一個省略號就組成了一個自然段呢?”
又是一陣沉默。
“聯(lián)系上下文看一看!”
“哦,我發(fā)現(xiàn),下文有個詞語‘議論紛紛,說明還有許多不同的意見。”
“上面兩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不同學生的回答,這里省略的是‘還有的說?!?/p>
……
學生在課堂中是一個學習者,一個參與者,他們在看待問題、理解問題的過程中出現(xiàn)任何膚淺的表現(xiàn),都是正常的。作為教師,不能當一個裁判者,判定誰的理解更精準,判定誰的理解能力更強,而是考慮如何幫助學生獲得能力的發(fā)展。學習中,當學生的理解表現(xiàn)出膚淺時,教師的示范與引領,能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支持,這是他們最需要的。
讓學生再讀課文,就是給予學生示范——理解必須依托語境。當大問題以追問的形式成為若干個子問題時,就是在為學生深入理解搭設“腳手架”。當然,并不是通過這幾個搭建好了的“腳手架”,學生就能夠?qū)崿F(xiàn)對這個問題深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類似的一次次強化,學生養(yǎng)成的是自覺搭設“腳手架”來理解問題的意識和習慣。久而久之,學生膚淺的認識必將越來越少。
三、錯時糾
人,總是在不斷地改正自己錯誤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學生的學習錯誤,作為一種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中是一筆難能可貴的財富。我們應以平和的心態(tài)寬容錯誤的存在,重新審視課堂,合理利用“錯誤”這一資源,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和諧發(fā)展。
(一)拋題引錯
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錯誤是正常的。面對錯誤,如果教師一味采用避而棄之或反復強調(diào)的方法,都不能達到糾正錯誤的目的。相反,如果通過“引誘”,使學生將潛在的錯誤呈現(xiàn)出來,再引導他們比較、思辨,則可以幫助學生在反思中深入思考,從而獲得成功。
課堂實例回放:
師: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下面句中帶點的詞語說明了什么?
出示: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然后在石頭邊找到氈笠兒,轉(zhuǎn)過亂樹林,一步步挨下崗來。
生1:這個詞說明武松打完老虎,很累,走得慢。
(學生哄堂大笑,教師笑而不答。)
生2:文中說是“亂樹林”,因此武松走路很小心,要一步步走下來。
(學生關于帶點詞語說明什么爭論不休。)
師:建議查一查“挨”的讀音。
生:“挨”有兩個讀音,在這里應該讀第一聲。兩條解釋,第一條是“依次,順次”;第二條是“靠近”。我認為是第一條。也就是說,此時的武松沿著臺階一步步、按次序走下來。
師:想一想:這說明武松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讀文章。)
生:處事不驚。
師:怎么說?
生:他剛剛打死了猛虎,卻仍然一步步按次序走下山崗,說明他很鎮(zhèn)定自若。
師:看來,這是作者為刻畫人物性格而精心安排的一個詞語。
教學實踐表明,經(jīng)歷過程往往比獲得結(jié)果更可貴,哪怕這個過程是錯誤的,有時卻能給人留下銘記終身的印象。課堂上,教師偶爾有意識地設計思維的陷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清楚無誤地知道自己“陷”在哪里,如何“陷”的,他們就會深入地思考,反思自己的行為,避免錯誤的再次地發(fā)生。
(二)將錯就錯
學生獲取知識,本來就是在不斷的探索中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學生的創(chuàng)新求異,難免伴隨著有悖常理的思考。教師不要輕易地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即使是一些看似錯誤的回答,也可能蘊藏著創(chuàng)新的火花。
課堂實例回放:
生:課題是“微笑著承受一切”,可見全文的中心應該圍繞“微笑”來寫。為什么我讀了描寫桑蘭受傷后的這一部分(第三、四、五自然段),文章自始至終沒有出現(xiàn)“微笑”一詞。
(學生詫異,并認真讀文。)
生1:受傷后的桑蘭承受著很大的痛苦,當然是笑不出來的。
生2:我想,這里的“微笑”不是指我們平時說的“微笑”。
師:那是指什么?
生1:應該是一種態(tài)度。
生2:對,她受傷后坦然地面對人生。
師:看來,這里的“微笑”應該從多個角度去理解。
有時,教師無心設置思維陷阱,只是因為學生有創(chuàng)新的思考帶來了思維“啟發(fā)劑”。教師若能巧妙、合理地利用“錯”這一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就能發(fā)現(xiàn)并解決隱藏在“錯誤”這一表象下面的理解上的問題,獲得另外的收獲。
(三)引領試誤
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是難免的。有時教師不急著解釋、下定論,而是把這種錯誤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爭論,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們在爭論中明理,在爭論中內(nèi)化知識。
課堂實例回放:
師:老師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在抄寫時將“暇”字的“日”字旁寫成了“目”字旁。請大家打開課本,一起來讀一讀帶有這個字的句子。
(學生齊讀:我注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一只又飛起來了。)
生1:在這個句子中,“應接不暇”的意思是眼睛來不及看。我覺得這個詞與“看”有關系,我把它寫成了“目”字旁。
生2:我認為,這里的“眼睛來不及看”是強調(diào)“來不及”,跟時間有關,應該是“日”字旁。
師:說的好像都有道理。那么到底哪一個更合理呢?請字典來驗證一下吧。
(學生翻閱字典。)
生:“暇”的意思是“空閑,沒有事的時候”。
師:現(xiàn)在你對這個“暇”字為什么是日字旁,是不是有了新的認識?
生:我知道了“暇”跟“目”沒有任何關系,而是跟時間有關,因此是“日”字旁。
師:請你用“應接不暇”來造個句子。
生:來超市購物的人很多,收款員都有點應接不暇了。
“試誤”本身是一種學習方式。即學生在出錯之后,教師引領他們一個個嘗試,通過有效方法來斷定哪一種結(jié)果更為合理,這是課堂教學中常用且應該倡導的方法。學生的嘗試是一種體驗、一種積累,更是一種思維的享受過程,因為它會帶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錯誤”,本不受教師歡迎,但事實上,學生的錯誤每時每刻都可能產(chǎn)生,它常常是教師始料未及的?!板e誤”,雖然要極力改正,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它潛在的價值。它有助于形成學生思維的過程,能逐漸減少學生在錯誤路徑上的徘徊,引導學生搜尋并向著正確的道路邁進,更能給學生以警醒的作用。
實踐證明:教師能有意識地設計思維的陷阱,引導學生在反思中認識錯誤的根源,進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就能避免一錯再錯。教師能將學生的錯誤當作一種資源,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必然能帶領他們走出“誤區(qū)”。教師若能引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試誤,在多次反復求證的過程中尋求合理的結(jié)果,成功就在眼前。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