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珊珊
(浙江省余姚中學, 浙江 寧波 315400)
“水稻種植業(yè)”一課的探究活動
史珊珊
(浙江省余姚中學, 浙江 寧波 315400)
所謂探究就是探索研究。在教育層面上,探究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的學習活動,其一般步驟包括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收集事實與證據、檢驗假設及表達交流。開展探究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建構科學知識體系,在學習和體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地理課堂中實施探究活動,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地理問題開展探究活動,教師準備好探究材料,也可由學生課前準備,條件允許的學??捎蓪W生在課堂上借助網絡查找相應材料,綜合運用地理原理和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表達交流。
在進行水稻種植業(yè)課堂教學時,按照“提問—假設—論據—論證—觀點”步驟實施。
探究活動:亞洲水稻種植業(yè)的形成條件
第一步:提問。請學生判讀教材中“圖3-21世界水稻主要產區(qū)”,了解世界水稻種植業(yè)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qū)。教師設問:“為什么水稻種植業(yè)集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與這些地區(qū)的哪些區(qū)位優(yōu)勢有關?”
第二步:假設,即選擇分析問題的角度。教師提供亞洲地形、氣候、人口分布圖像資料和水稻的生長習性文字材料以供學生自主探究,分析亞洲水稻種植業(yè)的形成條件。
材料一: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水稻土最好。幼苗發(fā)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相對濕度50~90%為宜。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yǎng),每形成1千克稻谷約需水500~800千克。
第三步:論據,即從資料中尋找相關信息。讀圖可知,水稻種植業(yè)主要分布在季風氣候區(qū),河流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區(qū),人口稠密地區(qū)。
第四步:論證,即用論據證明假設的真實性。如季風氣候區(qū),夏季或全年高溫,熱量充足,雨季降水豐富,雨熱同期,符合水稻喜高溫、多濕的生長習性。
第五步:觀點,即形成對該問題的看法和認識。
氣候—區(qū)位優(yōu)勢: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適宜水稻生長;
不利條件:季風不穩(wěn)定,多水旱災害,水利工程量大;
解決措施:興修水利。
區(qū)位優(yōu)勢:河流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地勢低平,便于水田管理,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有豐富廉價的勞動力,糧食需求量大;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稻米是當地人喜愛的糧食,市場廣闊。
不利條件: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生產規(guī)模小。
材料二: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全家6口人,上有兩位老人,下有兩個上學的孩子。李守田承包了8塊地,共0.5公頃,農活主要由他和妻子來做。李守田家與另外5家村鄰共同購買了一頭耕牛、一臺水泵、一臺自動脫粒機。其他小型農具每家自備。一般情況下,李守田用0.3公頃田種雙季稻,0.1公頃田種單季稻,0.1公頃田種其他作物。他家每年收稻谷3800千克(雙季稻產量為10500千克每公頃,單季稻產量為6500千克每公頃),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糧、飼料用糧及上繳公糧,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場上出售。
——摘自某教師“季風水田農業(yè)”公開課材料
探究問題:
1. 李守田家水稻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如何?商品率(出售的稻谷量占稻谷總產量的比重,用%表示)是多少?如果讓李守田家耕種的稻田擴大到5公頃,且全部種植雙季稻,其稻谷的總產量和商品率分別是多少?對于這種可能性,談談你的看法。
2. 李守田家要實現(xiàn)水稻耕作的機械化,有哪些限制性條件?
3. 為了保證每年水稻種植都能獲得高產,除精耕細作外,還應采取哪些措施?
本教學案例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的現(xiàn)實意義,協(xié)調教材與社會實際的聯(lián)系,還能體現(xiàn)學以致用的作用。在教學方式上,教師重視學生探究的過程,任務明確,過程完整,結論鮮明,實現(xiàn)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并運用一定的地理技能,主動建構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達到對抽象地理原理、規(guī)律的掌握和遷移運用,真正突出了學生主體性。
但是,地理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往往是坐而論道,課上完了也就談完了,缺乏后續(xù)的探究活動。為此可以讓學生設計有關水稻種植業(yè)的地理研究性學習的主題和實施研究內容,或建議學生走近大自然,關注過去到現(xiàn)在水稻種植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地理探究活動可以成為日常生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讓探究成為習慣。此外,地理探究活動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不妨建立校園專題學習網站,學生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搜集素材,查找論據,這樣給學生更多的探究學習的條件,節(jié)省課外學習時間,又能更為有效地開展課堂探究活動。
《中小學科學探索學習實施指南》中指出利用地理實踐活動開展探究活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形態(tài)。這種探究活動具有更強的實踐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有助于學生圍繞現(xiàn)實情境中的各種問題開展探究,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的整合、拓展與深化。
“水稻種植業(yè)”的實踐活動可以這樣開展: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參觀附近的水田,近距離了解水稻種植業(yè),并結合湘教版必修2教材第65頁課后活動,布置學習任務,學生合作探究。以下是某位地理教師設計的探究活動(見表1)。
表1 觀察水稻種植業(yè)的活動設計
本案例中觀察城市周邊的水稻田屬于地理野外觀察,是地理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和補充,實現(xiàn)了課內外的銜接和融合。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學生在稻田的觀察中,貼近現(xiàn)實的生活,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糧食的來之不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認識也得到了提升。學生對于農業(yè)區(qū)位因素以及水稻種植業(yè)這方面的地理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通過地理野外觀察,幫助學生獲得課堂中無法獲得的知識、情感和體驗,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好學生有序地開展活動,注意學生在課外的安全問題。課外實踐活動需要占用學生不少時間,在如今課時緊張的高中學習階段不建議經常開展。
實踐證明,地理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地理學習能力,培養(yǎng)地理素養(yǎng),對高中地理的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傊?,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活動要處理好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指導作用的關系,要處理好探究過程與形式的關系,在課內外合理開展探究活動將對地理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