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健徐婷婷,2石家銳
(1.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2. 武漢市第十六中學, 湖北 武漢 430017)
“云教育”環(huán)境下的高效地理課堂構建分析
宋 健1徐婷婷1,2石家銳1
(1.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2. 武漢市第十六中學, 湖北 武漢 430017)
將“云教育”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是教育創(chuàng)新與變革的一大舉措。結合武漢市第十六中學建設的地理“云教室”“地理學科基地”網絡學習平臺和“熱力環(huán)流”一節(jié)優(yōu)質課,對地理“云課堂”的構建作進一步分析,探討“云課堂”帶來的教學意義。
“云教育”;高效;地理課堂;教學意義
“云教育”是目前“云技術”快速發(fā)展后引入到教育界的產物,是“云技術”平臺的開發(fā)及其在教育培訓領域的一種應用。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育信息化邊界,實現(xiàn)了集教學、管理、學習、娛樂、分享與互動交流于一體。它可以為教師提供集備課、教學、測評、進修、交流為一體的一站式辦公空間服務;為學生提供集上課、答疑、測評、交流為一體的一站式學習空間服務;為家長提供全方位了解孩子成長的互助空間服務;為學校提供集信息發(fā)布、教學教務管理、資源管理為一體的綜合化管理空間服務(如圖1所示)。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影響下的地理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構建新型高效的地理課堂,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地理學習三維目標的達成。
圖1 云教育平臺結構關系圖
地理教師將“云教育”引入到地理課堂中,是一次大膽而又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嘗試。筆者以武漢市第十六中學為例,對如何構建高效地理課堂進行探討分析。
1.建立地理“云教室”
地理“云教室”是在“云教育”平臺基礎上打造的服務于地理課堂教學的現(xiàn)代化教室。它旨在打破傳統(tǒng)的教室格局,營造輕松的學習氣氛;運用國內外網絡資源,搭建寬闊的學習平臺;提供先進的多媒體設備,發(fā)展多維的教學方法。武漢十六中建立的“云教室”以配置的“全移動多功能探究平臺”為主,將投影儀、電腦、桌椅等設備的型號樣式、擺放位置等進行了重新的定義設計,減少外部環(huán)境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創(chuàng)設了一個便于協(xié)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如圖2所示)。同時利用單向玻璃將聽課區(qū)與課堂活動區(qū)分開,既保障了課堂不受外界的影響和干擾,呈現(xiàn)出最真實的狀態(tài),也為聽課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即時點評與討論的空間。教室還可以實現(xiàn)同步直播、全程錄制、刻錄光盤,便于教師診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改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這種嘗試是對傳統(tǒng)教室和傳統(tǒng)課堂理念的一種改造,突出了互動、探究的課堂新理念。
圖2 武漢市第十六中學建設的地理“云教室”
該校的探究平臺充分考慮教學實際需要,把全面性與實用性作為建設重點,以避免功能多而不強、多而不實的現(xiàn)象,具體可分為展示、交互與探究三個功能區(qū)(如圖3所示)。其中,展示功能主要是利用教師機展示投影與電子白板的操作內容,利用學生機展示學生操作情況及成果;交互功能主要是教師通過電子白板進行師生互動及重難點的突破,通過管理軟件與學生筆記本電腦進行交流互動;探究功能主要是讓學生利用筆記本上安裝的地理軟件和訪問校園網的學科資源進行探究學習,學生可以即時上網,獲取網絡資源,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上網情況進行監(jiān)控輔導。
圖3 武漢市第十六中學的“全移動多功能探究平臺”
為了滿足未來教育的需求,該探究平臺在設計時充分遵循了可移動的原則,具體表現(xiàn)為:①硬件設備的可移動,如電腦設備可在教室內自由移動。②師生之間的可移動,如學生利用便攜式筆記本自由安排分組與移動,教師也可在功能室內任意位置操作無線鼠標,以保證師生互動的自由與便捷。③學習環(huán)境的可移動,如學生可通過校園網訪問內部網絡服務器,隨時下載學科資源,實現(xiàn)學校、家庭學習的無縫銜接。
2.建立地理網絡學習平臺
地理教師不僅要學會適應并使用地理“云教室”,還要積極參與地理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武漢市十六中學地理組為此創(chuàng)辦了“地理學科基地”。具體表現(xiàn)在:第一,面向武漢廣泛收集整理優(yōu)秀地理教學資源,使網站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好幫手;第二,打造網站特色,網站除開設有“教學資源”“教學研究”“高考天地”“學法指導”“地理科普”等板塊外,還開設有“學生研究性學習”“學生成果展示”“地理在線測試”和“網上在線答疑”等板塊,力爭將每個板塊做細、做實,切合師生實際,形成網站特色;第三,全體地理教師各負其責,既分工又協(xié)作,保證每個板塊的建設和更新,確保每個板塊的質量。地理學科網站的建設始終將質量放到第一位,打造精品網站。
“地理學科基地”是一個專門為地理教師和學生量身打造的網絡學習互動平臺。首先,它有利于促進教學資源共享。地理教師可以在該平臺上展示自己的教學成果,也可以分享學習他人的優(yōu)秀成果;其次,它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在該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地理作品,進行在線地理測試,了解自己前期的地理學習水平,還可以及時了解地理新聞動態(tài),拓展地理視野,培養(yǎng)地理思維能力;最后,它為師生間的互動答疑提供方便。學生如果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存在困惑,可以在線對教師進行提問,教師會及時給予學生反饋,以促進學生地理問題的解決。這一網絡平臺很好地彌補了地理課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3.打造高效的地理“云課堂”——以“熱力環(huán)流”教學為例
本節(jié)課地理教師以“熱力環(huán)流”教學為例,借助學校建立的“云教室”和地理網絡學習平臺打造了一次高效的地理“云課堂”,具體主要包括課前預習、課堂活動和課后拓展三個階段的學習。
(1)課前預習階段
預習階段主要分“三步”走。第一,地理教師進行網絡課堂錄制、在線測試制作并將資料上傳到“地理學科基地”網站,供學生預習使用;第二,學生先登錄“地理學科基地”→“地理知識”→“熱力環(huán)流專題”→“預習”,預習基礎知識,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與制作“熱力環(huán)流”實驗,并將實驗結果通過網絡反饋給地理教師;第三,地理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驗進行整合,設計課堂活動的基本流程。另外,學生可以將實驗過程中存在的疑問記錄下來,在課堂中進行小組討論。
(2)課堂活動階段
在本節(jié)課中,地理教師首先通過3D動畫讓學生感知地球上運動的大氣層,建立一定地理表象。其次,通過三臺投影儀分別展示學生課前制作的三個關于熱力環(huán)流的地理實驗錄像,并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思考相關問題(如表1所示)。通過實驗觀察,學生對熱力環(huán)流形成過程與原因進行小組討論,并繪制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然后上臺展示討論結果,展示小組作品,教師作最后點評與補充;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熱力環(huán)流基本原理繪制“海陸風”和“城市風”示意圖,以促進學生及時進行知識遷移運用。在本節(jié)課即將結束時,教師通過呈現(xiàn)“熱力環(huán)流”示意動畫進行了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體系,明確熱力環(huán)流的基本原理與地理意義。
表1 課堂活動觀察的“熱力環(huán)流”實驗及思考問題
(3)課后拓展階段
教師指導學生登錄“地理學科基地網站”,進入“熱力環(huán)流”專題,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熱力環(huán)流與軍事、熱力環(huán)流與歌曲、熱力環(huán)流與能源、熱力環(huán)流與城市、熱力環(huán)流與詩詞、熱力環(huán)流與民間藝術),組長負責整理記錄,并組織發(fā)言。這樣的拓展學習能激發(fā)興趣,鼓勵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通過觀摩學習可以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是對新課改中“探究課”和“翻轉課堂”理念的一次初步探索,主要以師生互動為主,各小組展示實驗、提出疑問、討論結果和運用知識,教師在其中主要起到組織和引導作用,對學生能力達不到的重難點加以點撥。之后利用軟件平臺讓學生“動手畫、限時練、開口講”,從而落實知識點,滿足課程標準的要求。最后利用“地理學科網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案例,讓學生自由選擇并進行深入地分析,真正體現(xiàn)出“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教師不僅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課程進度,而且通過多種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開放式教學活動提升課堂教學品質,充分發(fā)揮“云課堂”帶給教師和學生的便利,很好地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堂優(yōu)質高效的地理課。
1.有利于促進多元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
“云教育”環(huán)境下,現(xiàn)代媒體技術的應用將使我們的學習環(huán)境更加豐富多變。教師在課堂活動中的選擇性更強,可利用的教學資源也更加豐富。隨著電子白板、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流行,交互性媒體正在改變著我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huán)境,我們可以在“云課堂”中運用黑板進行板圖板畫,運用交互平臺進行信息搜集與在線即時反饋,運用網絡進行信息的及時采集和發(fā)布,運用網絡學習平臺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拓展。但地理教師也必須考慮到不同學習環(huán)境可能支持哪些學習活動,以及支持的程度如何,并且把學習環(huán)境放到動態(tài)的學習進程中考察。
2.有利于實現(xiàn)地理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通過武漢市十六中建立的“地理學科基地”和“全移動多功能探究平臺”可以發(fā)現(xiàn),地理“云課堂”可以通過借助“云技術”所建立的“云教育平臺”,將地理教學方面的相關資源進行整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形成一個強大的“云”。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中隨時查詢所需要的資料,了解實時地理新聞動態(tài),還可以及時解決學習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自我測試。學生既可以在課堂上享用這些資源,也可以在課下繼續(xù)享用,從而實現(xiàn)學習的方便、高效、廉價,以節(jié)約時間成本,實現(xiàn)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3.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與行為的改變
由于“云技術”具有資源豐富、操作簡單、彈性高、擴展性強等優(yōu)點,所以對學生來說,有利于其從“云”端選擇自己所需的各種地理學習資源,也有利于其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地理學習進程、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因而,將學生從過去傳統(tǒng)的死板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有利于接受能力、認知能力強的學生縮短自己的學習進程,獲取更多的知識,還有利于其形成舉一反三、推陳出新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轉變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理念,適應并學會使用新的學習方式學習地理知識與技能,成為學習的主動研究者。
4.有利于推動地理教師觀念與角色的轉變
地理教學的關鍵在教師,教師專業(yè)水平決定地理教學質量的高低。教師的角色將不再是單純的地理知識傳播者和呈現(xiàn)者,而成為由“教”轉為“導”的課程的開發(fā)者、資源的先行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霸平逃本蜑榻處煹倪@種發(fā)展提供可能,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地理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學習和掌握先進教育技術,加強對課堂教學的研究與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滿足信息化影響下學生的地理學習需求。為此,筆者建議地理教師可以將課堂講授的內容轉移到課下,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以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云教育”在中學的逐步推廣運用,地理課堂也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地理“云課堂”的產生。它很好地將目前比較先進的教育技術進行整合,迎合了地理教學的需要。武漢市第十六中學通過借助“云技術”所構建的地理“云課堂”給當下新課程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特別是對“熱力環(huán)流”的教學觀摩,使我們認識到在新課程理念下要學會選取適合教學內容的教學媒體,合理運用與組合媒體以實現(xiàn)地理教學目標。我們在開展地理學習活動時要體現(xiàn)多樣化、多層次,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切忌為了迎合現(xiàn)行的硬件條件,而開展不符合學情的教學活動。當前,教學環(huán)境正發(fā)生從“現(xiàn)代教室”向“未來教室”的轉變,需要教師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學會運用數(shù)字化教室來構建高效地理課堂。面對教學挑戰(zhàn),地理教師需要整合網絡環(huán)境與教學內容,形成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新課程觀、學生觀、技術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思想智慧,應用現(xiàn)代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 王鶯.iPad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地理教學,2014,(7):33-36.
[2] 百度百科:云教育[OL]. http://baike.baidu.com/ view/2637583.htm, 2013-11-27/2014-6-28.
[3] 劉婉麗,王駿飛,趙可云.“云”背景下教育變革的意義與價值研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