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定西市安定區(qū)東方紅中學, 甘肅 定西 743000)
構建地理高效課堂的策略
王 平
(定西市安定區(qū)東方紅中學, 甘肅 定西 743000)
新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其形成建立在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意識等多方面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目前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升學考試的壓力和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還普遍較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改革原來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合理利用課堂每一分鐘,大力構建地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1.教師準備
創(chuàng)建地理高效課堂,教師需完成課前準備工作。一是研究教學環(huán)境,具體包括硬件環(huán)境、軟件環(huán)境等。教學環(huán)境不僅決定著教學活動的實施,而且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特別是地理課程教學,其對教學環(huán)境的要求更高——更重視情境的構建,例如教學資源、教學媒體、媒體應用等。二是理解教材。要對照《地理課程標準》,認真研讀,吃透教材內容所占的地位、整體結構、主要線索、縱橫聯系,把握住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吃透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把握重點、難點、訓練點、創(chuàng)新點、能力點,把握教材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以實現“因材施教”。三是分析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學策略都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只有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和他們的學習需求,才能設計出比較科學的教學策略。分析學生要做到“五清”,即“知識底子清,認知心理清,學習態(tài)度清,接受程度清,環(huán)境影響清”。四是教學設計。在地理高效課堂教學設計上,教師應遵循學習主動、問題主線、活動主軸的原則,要有效借助導學案這一載體,充分發(fā)揮學案導學的作用,即以導學為方式,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指導或者輔導為主導,以達到師生共同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這種方式使教學過程由“教”變?yōu)椤皩А保伞耙覍W”變?yōu)椤拔乙獙W”,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習慣,而且有利于實現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價值。
2.學生準備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所以構建地理高效課堂還需學生進行課前準備。學生準備主要包括預習自學和問題探究。課前,教師要把文本或者多媒體學案及時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按目標要求開展探究性自學,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預習是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準備,有效預習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特征,在預習過程中學生能提出問題是其探究的開始,而只有廣泛閱讀、積極思考才能發(fā)現有價值的問題。有了疑問學生才能在課堂上尋求答案,生成知識,達成目標。通過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他們才愿意與同學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預習之后,由學生自主完成學案中簡單的內容,而一些綜合思考性題目要求討論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用紅筆標注,帶著問題走進課堂。
1.活用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廣泛搜集與教學相關的詩句、地理現象視頻、圖片、網絡文獻等資料,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提高學生對地理課程學習的興趣。比如“中國的降水和干濕地區(qū)”一節(jié),在講解季風活動時引用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中“春風”實際就是夏季風,使得大西北難以沐浴到夏季風帶來的雨露,結果就出現“大漠孤煙直”“平沙萬里絕人煙”的西北干旱沙漠景觀;半干旱氣候區(qū)降水較少,形成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半干旱草原景觀。受夏季風影響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六月初進入梅雨季節(jié),可引入古詩“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及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天無日頭”等來形象描述梅雨的特點——陰雨連綿。在引用詩句的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上述地區(qū)的景觀圖片,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對地理現象、地理事物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興趣。
2.利用問題式導學,活躍學生思維
問題式導學是將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遞進化,能力過程化,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形成一個個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既掌握了知識、活躍了思維,又培養(yǎng)了能力,形成由“問題”主導教學的全過程。如“中國的水旱災害”一節(jié)的教學,首先播放“1998年長江發(fā)生了特大洪水,軍民團結誓死保衛(wèi)長江大堤”的視頻,然后設問:特大洪水造成了哪些損失?軍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別感動的事情是什么?根據你學過的知識,思考洪水形成的氣候原因、人為原因是什么?對長江洪澇災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議?你能為災區(qū)人民做些什么?從而達到了以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探究、活躍思維的目的。
3.互動交流、合作探究,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
在地理教學中,互動交流、合作探究學習模式一般是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每個班級將學生優(yōu)化組合,分成6~8個小組,每小組由學習優(yōu)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組成,各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其基本操作要領是:提出學習課題→形成學習小組→分解學習任務→合作探究→形成學習成果→成果評價→學習過程反思。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成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在學生相互討論解決疑點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適時點撥,同時對學生的匯報展示進行點評,肯定是好的,指出出現的問題,激勵到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互動交流、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做學習的主人,一切都以利于學生的學會、會學、會想為前提。
如“中國的人口”一課的教學過程:①出示“中國人口密度圖”。②學生活動:找到黑河—騰沖一線,對照圖例觀察線兩側東南部和西北部人口的差異。③提問: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的省區(qū)有哪些?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的省區(qū)有哪些?④計算:該線兩側的面積、人口所占比例分別是多少?⑤討論:造成該線東西兩側人口密度差異的具體原因。⑥歸納: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匯報,全班評議,最后的結論讓學生來概括。⑦教師補充總結:黑河—騰沖一線是中國人口地理界線,我國人口密度東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區(qū),這是由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開發(fā)時間的長短而決定的。⑧練習:觀察課本中的“全國各省區(qū)市的人口數量圖”,找到江蘇、山東、新疆、西藏的人口總數,參考課本提供的上述省區(qū)的面積,計算四省區(qū)的人口密度,并比較東部沿海兩省與西部內陸兩自治區(qū)人口密度的差異。
這節(jié)課的教學實踐采用提問-討論-歸納-練習四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該模式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首先通過提問和討論解決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無需教師做全面的講解,也避免了課堂中過于沉悶的教學氣氛,同時也可使教師有時間解決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其次,在討論的基礎上做出歸納,要求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自己得出規(guī)律性的結論。
4.優(yōu)化講練,突出課堂的高效性
課時是有限的,突出高效率課堂教學必須優(yōu)化講練策略,做到精講釋疑,講練結合。精講,首先是內容要精,要有針對性。應根據教學重難點、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教師設計的問題展開,并以問題為案例,由個別問題上升到一般規(guī)律,以起到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歸納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啟發(fā)性。要克服“滿堂灌”“滿堂問”,在教師指導下,盡量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三,訓練要精,要加強有針對性的訓練。在緊扣教材的同時,針對各層次學生的目標要求和具體情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一,梯度不一的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對訓練中發(fā)現的問題要及時矯正,對容易出錯的地方及時進行反復、變式訓練,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縮小個體差異,力求各有所得
在課堂教學中要把縮小個體差異作為平衡點。高效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舞臺,人人都在自學,都在參與研討,都在進行展示,只是難易不同、深淺不同?!笆畟€指頭有長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一要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總是存在差異,我們不應該讓學生把精力過多地放在自己不擅長也不喜歡的項目上,而應該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放到他喜歡的、感興趣的項目中去。因此,在評價中,應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享受成功、得到發(fā)展。二要尊重學生的性格差異。對待同一件事,學生所持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在評價中,我們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多元的評價標準,讓學生的個性得以發(fā)展,讓課堂呈現豐富多彩的格局,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三要尊重學生的經驗差異。學生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有著不同的經歷,享受著不同的生活,他的生活經驗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也理應得到尊重。只有重視個性特征,因材施教,才能使每個學生得到發(fā)展。
高效課堂需要不斷的反思與創(chuàng)新——高效教學需要教師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并能進行持續(xù)的反思探究。課堂教學實施后效果如何,教學設計是否成功,教學行為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是否能夠解決現實問題,要在課后進行反思。同時要將本節(jié)課的心得體會、成敗原因、教學中的即興創(chuàng)造、對偶然事件的應變處理、不同班級的效果等及時簡要記錄下來,作為下一階段改進教學的參考。
中學地理是一門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學生的積極參與、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尤為重要,同時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為高效地理課堂的構建提供了條件??傊咝дn堂作為素質教育的最佳載體,在構建的過程中要以健全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習能力為目標,以尊重差異、關注生命為核心,從而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