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應如一首意境深邃、情景交融的詩,令人怦然心動,回味無窮。同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若要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興趣,讓課堂洋溢文化氣息,教師應盡量做到詩意化教學,充分發(fā)掘課本中的詩意素材、人性元素,再借助生動的教學語言與手段,喚起學生情感,激活學生智慧,放飛學生想象翅膀,并利用師生有效互動,創(chuàng)造詩情畫意、動靜結(jié)合的學習氛圍,營造高雅情趣的學習意境,蘊含詼諧幽默的交流對話,感染學生,洗滌心靈,提高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生命成長。
一、發(fā)掘詩意素材,感受詩意韻味
在語文教學中,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所選文章多是名家之作,蘊含著豐富的詩意素材。因此,在高中語文詩意化教學中,教師需要善于發(fā)掘教材中的詩意因素、人性元素、審美因素,讓學生感受如詩般的語言,如詩的意境,如詩的人性,以美激智,以美怡情,以美育德,以美啟思,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語文詩意殿堂。如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本身就蘊含著古韻之美、詩意之美。譬如《蝶戀花》、《雨霖鈴》,富有音律美,極具意境美、情感美。
再如沈從文的《邊城》,蘊含著人性民情、風物山水詩意化的特點,語言與整體結(jié)構(gòu)均流動著人性詩意,呈現(xiàn)出一種渺遠而清幽的氛圍,深深沉淀了詩意般的湘西社會與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細細體會本文的語言文字,感受本文的意境,領(lǐng)悟人性之美,發(fā)掘文章結(jié)構(gòu)之美,提升審美鑒賞能力,豐富文化底蘊。
第一、如詩般的意境。在《邊城》一文中,縈繞著悠然、唯美、淡雅的詩意,寂靜而美麗,古樸而神秘,散發(fā)出遠離城市喧囂的清新、明麗的純凈氣息,意境如詩。即便沒有去過湘西,讀著《邊城》,在頭腦中也會浮現(xiàn)出一幅優(yōu)美畫卷:層巒疊嶂,小溪環(huán)繞,潺潺流水,兩岸綠樹遮掩,樹枝輕掠水面。放眼水面,一條渡船橫躺其中,船上一位老翁手撐竹竿,一位雙眸清明如水晶的女子站于水岸邊,一只小狗尾隨其后……如此便構(gòu)成勾勒出一幅閑適恬然、寧靜優(yōu)美的湘西田園山水圖,蘊含簡樸而詩意的意境。
第二、詩意的文字語言。雖然本文語言平實,以簡單句式為主,卻引人入勝,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詩意盎然。因為這些通俗易懂的語言營造出了一個寧靜而美麗的意境,單純樸實的文字本身也是一種美。如人物語言的蘊藉蘊含詩意。本文中的人物對話雖較為口語化,看似簡單而平白,實則經(jīng)過了作者的精心選擇與加工,將人物情感與內(nèi)心沖突不露痕跡的融入到對話中,細細品味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比如老船夫押了一口酒,低低的說:“好的,妙的,這是難得的。”表面上是贊美酒不錯,實際上在老船夫心中要贊美的是二老儺送,借酒贊人,蘊含一語雙關(guān)之妙。同時,本文風俗與景物描寫也富有詩意。另外,本文的結(jié)構(gòu)也如詩。在《邊城》一文中,沈從文運用“反復敘事”的寫作技巧,使得這部小說具有詩化、散文化的特點。此外,《邊城》一文中,人性如詩、心境如詩,令人回味悠長。
二、組織詩意活動,激起情感漣漪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同樣,在高中語文詩意化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融合審美教育、情感教育與人文教育,善于靈活運用多種手段,不著痕跡地積蓄同學們的感情,激蕩情感漣漪,啟迪學生智慧,潤澤學生心靈,構(gòu)建美的、詩意的語文課堂。
第一、詩意動情的導語,引入入勝。如教學《聲聲慢》時,運用生動詩意的導語,吸引學生注意力:輕撫歷史塵煙,在那瑟瑟秋風之中,緩緩走來一位才華橫溢的宋代女詞人,但見她衣著素雅,而面容卻無比憔悴,其神情也愁苦萬分。當金人那無情的鐵錘砸爛了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時,也震碎了她繁華的夢,自此,她嘗盡了家國之恨,飽受亡夫之痛,歷經(jīng)顛沛流離之苦。此時,深處瑟瑟秋風中,看著那滿地的衰敗菊花、落寞的梧桐、綿綿的細雨,她怎能不百感交集,愁上心頭……而后播放相宜的音樂,深情并茂的吟誦本課所學的新詞——《聲聲慢》。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全詞沉郁凄愴、哀惋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第二、自由對話,真情交融,營造富有生命活力,充滿文學氣息的學習氛圍。詩意化的高中語文教學并不是說將高中語文當詩一般教,也不一定說非要教學語言如詩般美,而是一種和諧、充滿美好情感、洋溢著濃厚文化氣息的教育。如和諧寬松、意趣高雅、美感動態(tài)本身就是一種詩意。因此,在高中語文詩意化教學中,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意是否能夠喚起學生情感,是否可以營造美的氛圍。其中,自由對話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師生心靈對話、情感對話、文本對話的互動過程,也是實現(xiàn)動態(tài)生成、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徑。另外,還可通過豐富多樣的詩意活動來實現(xiàn)詩意情境。如學習《荷塘月色》中,教師可適當運用錄像、視頻、圖片等直觀手段,將同學們引入文本情境,如臨其境。同時,配上抒情音樂,利用如詩如畫的場景,讓學生和文本更貼近,營造詩意般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文本,熏陶情感。如學習《黛玉葬花》時,可播放相關(guān)影視劇,引導學生賞析,或者表演課本劇。學習《虞美人》等詩詞時,引導學生配樂誦讀詩詞,用筆寫出感想、畫出自己理解的意境等,如此,可激起學生情感漣漪,可靈動文本情境,營造出如詩氛圍。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中學)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