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已成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信息技術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于一體,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具有吸引力。經過近幾年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我深刻的感受到:應用信息技術改善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會使語文課教學更生動形象,魅力無限。下面是我在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的幾點認識和積累: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閱讀欲望
信息技術集文字、圖形、音頻、視頻等于一體,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更具吸引力。如何不失時機地把信息技術優(yōu)勢激發(fā)起來的學習興趣及時誘導到研讀文字教材上來,誘發(fā)學生較高層次的閱讀愿望呢?為了突破這個語文教學上的缺陷,教師必須加強導向、調控作用,結合畫面形象適時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研讀原文,高效的去完成閱讀教學任務。如:教學《春》一課,我利用信息技術,首先在屏幕上展現春天景物圖片,然后讓學生反復誦讀,并讓學生根據這些圖片找出文章所描寫的盼春頌春迎春的特點。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讀課文和查閱老師提供的資料尋找答案,于是把學生引到反復研讀課文中來。由于答案是學生自己找出來的,學生當然就有強烈的探究精神,學生經過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時的那種喜形于色的愉悅感,就是最好見證。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且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如在學習葉圣陶老先生的作品《蘇州園林》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蘇州園林的藝術美,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分別展示了蘇州園林的建筑不講究對稱,要求自然之美;栽種和修剪樹木要求層次之美;花墻和廊子注重“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深度之美。在展示園林“在每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的特點時,我設計了一扇開著的窗戶正對著一面白色的墻壁,學生看了感覺“有點欠缺”;“有點寂寞”;“太單調了”。這是我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巧妙地在白色墻壁上給“補”了幾竿竹子和幾棵芭蕉,學生們紛紛發(fā)表議論:“不錯,到位!”由此,我意識到:學生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真切的感受了美,體驗了美,從而也提高了他們對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文學作品,調節(jié)學生情緒
經常利用信息技術結合中學語文教材,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實現了教與學的“共贏”。如在學習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我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讓詩歌的意象、意境、意蘊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學生們也逐漸隨著音像與詩句,放下自己沉悶的心緒,進入了詩的意境?!澳呛优系慕鹆?,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康河畔邊的樹在夕陽的照射下鍍上了一層明麗的金色,那金色般隨風輕輕搖曳的柳條,倒映在康河的綠水之中像一位美麗嬌艷、嫵媚動人的新娘----啊,我的情感,我的夢想,在康橋幽雅的景色中徜徉!通過音像與詩句的融合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徜徉、暢想,使同學們情感愉悅,與詩人輕悄同步,將自己化為詩人,巡游與康河畔邊,漫步在康橋之上----悠然自得。
四、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啟發(fā)學生想象,發(fā)展學生思維
現在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范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在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較多的增加了語言優(yōu)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章。學習這些文章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發(fā)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但教這些文章時,如果僅靠老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干舌燥,學生一頭霧水,關鍵是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夠。如果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
總之,在信息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相整合,不但給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而且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產生很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晉江市南岳中學)
編輯/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