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時時以飽滿的精神、欣賞的眼光、鼓勵的話語去激勵學生,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教育教學的同時,要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個人意愿等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主題詞】興趣 情感 啟發(fā) 和諧
初中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筆者從事初中英語教學已經(jīng)很多年,通過教學實踐和調查了解到:學生進入初中后,隨著英語學習難度的增加,很多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大部分初中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著畏難情緒,在英語學習中表現(xiàn)出一種無能為力的現(xiàn)象。教育學家布盧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學習得更輕松、更加迅速?!?英語教學也是如此,學生如果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強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動機,就無法學好英語。所以,英語教師要結合本學科的教學特點,在教學中很好地誘導、啟發(fā)、激勵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從而改善其英語學習的效果。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筆者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正處在愛說愛動的年齡,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如果教學中忽視這些特點,單純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把他們純粹當成知識的容器,進行機械的講解,填鴨式的灌輸,他們很容易產(chǎn)生厭學心理。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象?筆者認為,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多層次的需要。
1.合理應用多媒體,優(yōu)化課堂模式。多媒體教學以其他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走進了英語課堂。這無疑給英語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傳統(tǒng)的“認知型、灌輸型、封閉型”的課堂教學模式轉化為“視、聽、說型”,它把錄像、錄音、幻燈、電腦等多種教學媒體融合在一起,通過編輯、加工處理、存儲和展示,極大地豐富了學習內容,擴大了知識領域,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供了最優(yōu)的課堂環(huán)境。
2.關注弱勢學生,平衡課堂教學。任何一個班級群體之中都有弱勢的成員,他們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在各方面的發(fā)展上和其他同學有差距,教師要重視這部分學生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中本著兼顧的原則,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
外向型的學生參加活動的欲望較強,教師在教學中應多提供一些有趣味的活動;接受能力不強、反應較慢的學生,教師可利用一些直觀教具、身體語言等來適應這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分心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需不斷改變學習活動,使他們始終處于一種“活動狀態(tài)”。
3.注重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由于英語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容易出現(xiàn)兩極分化現(xiàn)象。為了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優(yōu)化教學質量,筆者認為,針對各類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予分層教育和輔導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優(yōu)等生,教師應適當?shù)赝诰蚪滩牡纳疃群碗y度,拓展一些課外知識;對于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學生,可以制定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于后進生,可以進行課余時間個別輔導,為他們提供一個安靜、不受干擾的環(huán)境,讓他們靜下心來學習。實踐證明,這種分層次的輔導是行之有效的。
二、創(chuàng)設英語情境教學,塑造學生完美人格
孔子曾說過:“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背踔猩膶W習動機還不是很強烈,學習興趣、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感是他們學習的主要驅動力。因此讓學生對英語感興趣,在課上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是保證學生學好英語的前提條件。情境教學注意運用各種生動形象的語言、鮮活的事例、優(yōu)美的音樂、聲像一體的畫面、動靜結合的圖象文字以及充滿挑戰(zhàn)性的各種活動等多種手段進行英語教育,讓學生感覺到英語課是豐富多彩、充滿樂趣的,提高其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一些實際情境,如社會調查、制作教具、查詢資料、幫助老師制作教學課件、英語角色扮演等。同時,英語教學的課堂可以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產(chǎn)生活,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講、去說、去寫,使得課堂知識得到深化和補充,從生活中學習英語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蔡元培說過:“凡是學校所設置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初中英語課堂中的情境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的良好途徑。在英語課堂中運用“美”的教學手段和語言,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美的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美的情感體驗,從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達到教學的完美境界。
三、發(fā)展英語課堂設疑,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支點。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fā)學生思維,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設疑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提問,它不是要求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tài),進而激發(fā)解疑的動因和興趣。教師從多角度、多方位設置多種思考題,發(fā)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lián)想等發(fā)散思維,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的表層,而且能夠利用現(xiàn)學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創(chuàng)造、探索,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
四、構筑和諧師生關系,搭建師生對話平臺
筆者認為師生關系是一種動態(tài)的關系,它作為學校生活中的一個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不但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效果,而且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徑。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學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師的情感也同樣能感染學生。
1.轉變觀念,尊重信任學生。對于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而言,要改變傳統(tǒng)型的“師道尊嚴”,主動去接近學生,走進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古語有云:“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苯處煈搹木S護學生的利益出發(fā),立足于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徹底改變對學生進行“管”與“灌”的做法,引導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親其師,信其道”,就道出了平等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2.喚醒潛能,關注學生發(fā)展。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就像一座座等待開發(fā)的寶藏,擁有無限的可能性,教育的任務就在于把種種可能變成現(xiàn)實。“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來喚醒人所未能意識到的一切”。 喚醒學生潛能的任務除了學生在自我教育的嘗試中自我發(fā)現(xiàn)外,更多地在于擁有豐富經(jīng)驗的教師去完成。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每位學生,善于觀察學生和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幫助學生揚長避短。
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交往關系,以形成情感融洽的學習情境,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變單純的知識教育為素質教育,培養(yǎ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賀雙鳳.英語學習動機探討[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4(06).
[2]華惠芳.學習動機與英語教學[J].江蘇英語教學研究.1998(01).
(作者單位:昆山開發(fā)區(qū)青陽港學校)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