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平時就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以寬容的態(tài)度、真摯的愛心、坦蕩的胸懷,蹲下來與孩子對話,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在與教師零距離接觸中進行心靈的溝通。
好的提問是解決問題的一半。課堂提問需要智慧,更需要愛心。課堂是學生求知解惑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展現自我的重要舞臺。教師充滿智慧、閃爍愛的提問既能幫助孩子們掌握知識,又幫助孩子們找到自信,更能幫助孩子們獲得成功的快樂,讓他們的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筆者的提問堅持三個原則:鼓勵的原則——提問要給差生一個被認可的機會;賞識原則,獎勵積極性——提問要給優(yōu)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公平原則——中等生在任何一個課堂都是最多的,提問要給他們自信的機會。在筆者的課堂上,問題永遠有三類:簡單的“愛心”問題、稍難的“知識”問題、靈動的“運用拓展”問題。
語文教學手段的選擇,應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現狀為依據,有很多教學方法、手段,如果運用得當,是能夠更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的。切不可錯誤地認為追求新奇的教學手段就是實施新課標的全部任務。 課堂討論,這本來是最能體現學習自主性、最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最能體現學生個體才能的教學方式,但如缺乏針對性,不分文體,不分知識點,不分難易,遇到問題(甚至不是問題的問題)就展開討論,且不說這課堂效率如何,但說學生,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整個課堂就只剩下熱鬧和嘈雜了,要談實際效果就得打個大問號了!比如在《荷花淀》一文的教學過程中,就有老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要寫白洋淀地區(qū)的這一群女人”這個問題,學生表達了諸如“女人參戰(zhàn),讓戰(zhàn)爭變得不再恐怖”“全民皆兵、萬眾一心、戰(zhàn)爭必勝”“三個女人一臺戲,更添生活情趣”等見解,教師還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實際上是對作品詩情畫意的曲解,最終造成了學生對文本的誤讀。事實上,語文教學中,根據文本的不同,教學目標的不同,教學手段也應有所變化,有時候的確需要討論交流,有時候卻需要凝神靜思,或朗讀體悟。語文課,怎一個“討論”了得。科技的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教育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運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須的。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動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出現,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狀態(tài)下才能得以充分發(fā)揮的結果。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從各種活動性的教學中獲得真知,獲得主動,從而獲得成就感,是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為此,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充分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的手段,挖掘學生身邊耳熟能詳的教學素材,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料的合理運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比如《斑紋》(江蘇版《現代散文選讀》)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借助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展示大自然神奇的一面,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從而通過直觀感受強化學生對作品主題的深層思考。
合作是人類相互幫助完成任務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及知識經濟的即將到來,需要人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但要有競爭的意識,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發(fā)展的意識。語文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yōu)勢,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需要把學生分成小組以完成教學任務。在分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取長補短。一般每小組由4人組成,每人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組長、記錄員、發(fā)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同時也可以多種小組形式出現。如把學生進行配對,一個程度高一點,一個程度低一點;或者一個擅長口頭表達,一個擅長書面表達等的同學組成“同伴”。通過小組的互相幫助,使成員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積極參與討論,可以在每組中確定一個發(fā)言人,總結本組各成員的回答。這樣分組更能幫助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學會獨立欣賞文學作品。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傾聽和口頭總結別人觀點的能力以及即興演講能力;培養(yǎng)個人和小組學習的能力。從而通過分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能力和集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語文課改的進行,“人本”、“人文”、“個性”等詞語不斷升溫。誠然,提倡語文的人文性本無可厚非,但有的教者卻誤把“人文性”作為全部語文課堂教學的統(tǒng)帥,于是或美其名曰“培養(yǎng)情感、追求價值”,對教學內容自做多情地拔高分析,甚至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或美其名曰“關注社會、關注人生”,以教學內容為由頭,進而切換成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上成了口頭作文課或時政講評課,真讓人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作者單位:河南省民權北關一中)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