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階段,語文老師擔子最重,尤其是作文教學,其重要性和艱巨性不言而喻。在具體的作文教學過程中,經(jīng)過老師的不懈努力,作文教學有了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一些誤區(qū),給老師們的工作加大了壓力。為了推動作文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走出誤區(qū),現(xiàn)將本人之拙見及具體做法與同仁共勉。
一、現(xiàn)象及成因
1.現(xiàn)象:有兩個弊端:一是難寫。學生談文變色,討厭、懼怕作文,教師伏案評判,收效甚微,喊破嗓子,學生置若罔聞。教師繁重的擔子,加上沉重的包袱,步履艱難。二是“雷同”,在學生的作文中,存在“編、選、抄、假、空、大”的現(xiàn)象,平時的小學生,說的是大人語,講的是政治話,缺乏童真、童趣、童情的表達。
2.成因:有四方面
(1)教師缺乏整體教學觀。一是缺乏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指導過多。認為習作是單純的寫作技巧的訓練,忽視了把習作與生活、做人及各學科的聯(lián)系,割裂了習作與認識、社會、生活經(jīng)驗、思考過程的協(xié)調性。二是缺乏對不同學段習作目標的把握,過度拔高。即教師對各學段的習作要求模糊不清,對不同學生統(tǒng)一要求,對學生的指導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造成孩子“沒有走好路卻要先跑步”,習作基礎不扎實的悲劇。
(2)教師存在急功急利的思想。教師囿于教學成績的評比,參賽作文的名次,對學生作文代為反復修改,或取而代之,到成品時面目全非,不知何處是出自學生之手。因此,成年味十足,失去了原有的童真、童趣、童情、稚拙樸實之美。我曾見有些老師為學生修改的作文,本來是質樸的孩子,修改的作文夾雜著令人費解的成語,匪夷所思。
(3)學生缺乏豐富的生活實踐。家校兩點一線的生活,使孩子活動少,該做的沒做,該玩的沒玩,缺少生活積累,加上社會上作文選鋪天蓋地,干擾了學生正常思考作文的活動。許多學生還未領悟到別人作文中隱藏的深層次的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奧妙而收到思維定勢的影響:套文、抄文、依葫蘆畫瓢,結果作文成了“假話、空話、大話”的滋生地。
(4)受社會一些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當今社會,許多學生家長認為學分不如錢好,加之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孩子變得又懶又嬌,養(yǎng)成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東拼西湊的不良習慣,加大了教師習作的難度。
通過以上現(xiàn)象的透視,探究其習作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這不能不引起語文教師慎重的審視,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得不更新觀念,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轉這種“勞而無獲”的局面。
二、改進措施
1.放下包袱,樹立信心
當今社會,時態(tài)在變化,教師的作文教學理應變化,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作文的興趣。
首先,把作文看成“平常事”。葉圣陶說:學習作文,必須依據(jù)經(jīng)驗,從實際生活中流注出來,那才合乎作文的本意。那什么是習作呢?《新課標》指出:小學生的習作屬于練習——練筆的性質。習作就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一種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也是孩子求知、好奇、尊重、競爭的需要,讓他們覺得有表達的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自然而然的寫出自己的經(jīng)驗、見聞、做法、情感或想象,心里怎樣想,就怎樣說,怎樣寫,“言為心聲”就是這個道理。讓孩子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
其次,把習作看作是“無定法”的事。習作無外乎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內(nèi)容決定形式。指導習作時,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確定內(nèi)容:是狀物還是寫事?是寫景還是寫人?然后再思考怎樣表達,如何組句,夠段,完篇,絕對不能再用老三段的死板形式:開頭總述——敘述事情——點明中心,形成新一代的“八股文”。
再次,明確各學段的訓練目標。我們可以閉目靜思:任何一個老師都是從學生過渡而來的,回想自己的童年,誰能寫出成本大套的作文呢?所以將心比心,知己知彼,成人的語言表達不了孩子的童心,萬不可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學生。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學生也提出了具體要求。當然,作文教學在內(nèi)容上的要求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但對初學者而言,只要把身邊的事物,圍繞一個意思,用適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即可。從一年級下學期“能說(寫)一句完整明確的話,二年級下學期能寫一個片段,三年級開始初步連段成篇,高年級逐步完善,這完全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如我教過的一位叫南祥麗的學生,三年級時作文毫不起色,但在畢業(yè)典禮會上的發(fā)言,卻洋溢著感人肺腑的情感,全校師生感動地熱淚盈眶。
2.指導學生,攝取素材
(1)學會留心觀察
習作教學源于生活,學習習作離不開生活并高于生活?!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庇^察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千世界,豐富多彩,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會觀察、樂于觀察的習慣和能力。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細心觀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來觀察身邊事物。從心理學角度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A、有意注意B、無意注意C、時不注意而注意D、注意的警覺性。只要抓住這幾方面的特點,不愁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有新的發(fā)現(xiàn)。
②全面觀察:蘇軾的《題西林壁》就很好的說明這一點,還有盲人摸象、三人同看一臺戲等。通過這種形式的觀察,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寫觀察之收獲,進而引導學生寫出別人沒想到的東西,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③長期觀察:事物都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如豆芽的生長,蝌蚪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沿著目標走下去,這樣學生不愁無話可寫了。
(2)指導活動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我常對學生說:學習語文,首先學會字、詞、句,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文內(nèi)容,然后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是技能。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文本,重要的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自然,進而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
通常我這樣安排學生:在校課間時間,盡情的玩,玩?zhèn)€痛快,回家?guī)图议L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晚上,在完成作業(yè)的前提下,多看一些課外書或看看適合本年齡段的電視節(jié)目, 擴大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利于他們掌握第一手資料。去年,利用重陽節(jié),學生在游覽了小香山后,寫了習作,胡永凱同學的作文獲全縣慶國慶征文一等獎。體現(xiàn)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真諦。
正如葉圣陶所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快活流個不停?!比绻W生缺少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作文將變成無水之源,無本之木。
(3)重視積累
許多學生怕作文,不是不愿意寫,而是感到無話可寫,無事可說,抓耳撓腮,筆桿千斤,根源在于平時的閱讀積累少,胸中無墨。因此,指導學生廣泛的閱讀,重視積累是重中之重。
我們知道,一個人僅憑直接經(jīng)驗,對社會事物的認識始終是有限的。特別是小學生,學會積累間接經(jīng)驗是必須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而獲得間接經(jīng)驗最有效的途徑便是閱讀?!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勤于讀書益于作文,是前人在讀寫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一旦需要,這些儲備便蜂擁而至,跳出來任你篩選、整理、應用。
根據(jù)課標要求,小學生作文應以閱讀為基礎,充分發(fā)揮課本文選和課外書的借鑒作用,走讀寫結合的道路。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超越文本和教材,適當提出閱讀和積累的要求,逐步培養(yǎng)邊閱讀邊圈點、批注和摘錄的習慣,經(jīng)常向學生推薦文質兼美的文章,讓學生在相互學習中學會閱讀積累,進而學會習作。許多學校設置的讀書筆記、日記、實踐材料就是落實閱讀的較好體現(xiàn)。
3.重視訓練,恰當評改
(1)訓練的指導
在習作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學生明確習作目標及任務時,教師要適當引導:提出一定的參考意見,但不是命令。當學生遇到困難,思維受阻時,教師要及時的搭橋鋪路,點撥引導。需要注意的是要講究語言藝術。葉老說:“語不驚人死不休。有老師講評習作時,目無學生,自己累得口干舌燥,學生卻各玩各的,其原因是臺上人之語,沒有打動‘聽眾’的心扉?!毕氘斈陝⑻m芳說評書《楊家將》,聽者如癡如醉。說明她的語言魅力在起作用。和諧的師生互動,能讓學生靜下來通過觀察、實踐,將積累的素材,通過合理的想象,有機的組合成較完整的作文,達到水到渠成之目的。
(2)修改與講評
眾所周知: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赌瞧G綠的爬山虎》的作者肖復興,之所以成為現(xiàn)代作家,與他在中學時期葉圣陶為他精心修改參賽作文中獎深受啟發(fā)分不開的。人們做事情,總想一次成功,成為現(xiàn)實卻不容易,特別是小學生作文,受基礎薄弱的影響,難免有些不足之處,理應進一步修改與完善。
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我歷來主張“師生互評共改”兩步走的原則。第一步:生生互批。將上交的作文分發(fā)給學生,基本上是優(yōu)劣對批,目的是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給學生講清批改的方法:批改符號的運用,眉批與總評的寫法,指出優(yōu)點、不足及改進的建議,為避免或減少學生間的分歧,首先讓批改人在作者的批語后注明自己及協(xié)助者的姓名,最后由作者簽署意見及理由后回收。第二步,老師復批與講評。小的問題采用分散的方法解決,大的問題師生共議,集中解決。這樣做能使優(yōu)秀生發(fā)揮特長,差生彌補缺陷,提高整體素質。
運用此法應注意:
①學生全員參加評改并不意味著老師貪圖清閑,而是為了增加學生鍛煉的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師不可放任自流,也不可統(tǒng)得過死,要靈活掌握。
②教師的批語要精當。即具備激勵性和指導性。二者不能平分也不能偏廢,而有些教師給學生的批語還是老一套,使學生無所適從。相反,有些教師的批語過于激勵:“太棒了”“你真了不起,簡直是小作家”,無形中使學生產(chǎn)生了驕氣,不再進取。
(3)建立融洽的師生情
小學生畢竟是孩子,他們的作文很可能有不少不順眼的情形,對此,教師可進一步指導,或建議重寫,但在任何情況下不能撕作文本。不管優(yōu)劣成敗,畢竟是他們的勞動成果,否則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甚至會產(chǎn)生敵對情緒,喪失情感。
三、“產(chǎn)品”的收集與整理
就學生而言,學習語文的依據(jù)主要是教材。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領悟教材的編寫特點:按單元分體系組合,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選材,學段間無外乎按“人、事、景、物”等方面,螺旋式重復上升。如果老師能留心引導學生注意將“自己”的產(chǎn)品集中收集,系統(tǒng)整理,會使學生形成自我對比分析,從成功處找經(jīng)驗,失敗處找教訓,對于提高學習成績和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對教師而言,注意搜集整理學生的勝利果實,既有利于今后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自身業(yè)務素質的提高,如果把本身當成教材販子,作文騙子,把教材用過就扔,到頭來兩手空空。那么將會碌碌無為,枉度人生,既然如此,何談教好學生?我深信:語文教師,振奮精神,走出誤區(qū),百尺竿頭,將會讓我們的作文教學更進一步。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