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半新不舊的話題,多年來人們說過很多,討論過很多,但除了在社會上興盛著策展人外,似乎國內(nèi)的各個美術館,無論大小,都不太有策展人制度。這種制度不是印個名片,上面寫上“策展人”(curator)就萬事大吉了,而是實質(zhì)上在實行一種現(xiàn)代美術館的建制模式,根本的地方是完全理解了現(xiàn)代美術館是干什么的。
在美術館內(nèi)部的策展人制度,不是應景之需,而是切實的主導美術館發(fā)展與形象的動力源。問一問國內(nèi)的美術館有多少個頂梁的策展人?是某個領域、某個類型的專業(yè)策展人?這方面不加快建設、促成、完備起來,光談發(fā)展美術館的學術性、專業(yè)性都是一句空話。真正的美術館是有自己的各個領域的策展人專業(yè)人員,而不是搞個展覽就請外面的人來,這不是什么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的問題,而是涉及到美術館自身長期持續(xù)研究與關注點連貫進行的問題,是形成研究脈絡與建立起美術史關系的問題。美術館的展覽可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也不是外來的展覽全盤接納,即便有巡展,也是合作、彌補自身的欠缺,但絕不是主線。美術館自主策劃也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趕時髦。我見過的國際大牌美術館,如泰特、古根海姆、MoMA等都是自己的策展人做自己的展覽,原則上不會接受外來自薦來的展覽,這不是專業(yè)美術館走的路。想一想,外來的展覽,五花八門,滿世界都是,是做不完的,但自主策展的展覽則形成美術館的品質(zhì),積累的是學術資源,培養(yǎng)的是自身人馬的策展人隊伍,樹立的是自個的美術館的品牌。這方面,我們走過了幾年的路,是要反思反省了。
大牌美術館的策展工作方式,都是策展人構想、規(guī)劃、提出某一個展覽,經(jīng)過程序討論之后實施。而在提出構想方面,可不是閉門造車,相反是按圖索驥、滿世界地走訪兄弟美術館、訪問藝術家、見識新領域、參觀各類型展覽,尋尋覓覓地發(fā)現(xiàn)、留意、關注與自身工作領域、與本館策展方向相關的藝術作品、藝術家、藝術現(xiàn)象。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聽聞國外的美術館做一個展覽要提前計劃幾年,其實這幾年是留給策展人做調(diào)研、研究用的,真正實施執(zhí)行展覽不需要幾年。作品運輸交通方便、畫冊編輯設計計算機化、通訊聯(lián)絡瞬間完成,這些都不是做幾年計劃的障礙,而主要是策展人去研究、整理展覽該具備的要素等等。我們經(jīng)??吹絿H優(yōu)秀美術館的展覽畫冊做的好,那簡直就是研究專著,根本不是幾張圖片的羅列。我們經(jīng)常在北京接待來訪的國外美術館策展人,他們總是定期來看看,這可不是來觀光度假休閑的,都是工作走訪。不去看,怎么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作品不是聽說,是視覺感受,是知識考查。知識生產(chǎn)可不是印刷廠,只管印,不管印什么;而美術館的知識生產(chǎn)是策展人、研究人員的長期調(diào)研、案頭查閱、分類匯總、日積月累的結果。我們守在北京,卻接觸到滿世界的美術館策展人來,這是有原因的,道理就在這里。
這些美術館策展人形成一個國際化的藝術研究群體,不同于美術史系的研究人員的工作方式和性質(zhì),形成動態(tài)運動的工作流程,其交往的廣度、了解藝術現(xiàn)狀的密度、獲取信息的能力和人脈,都是其需要的,而單純的研究者也要調(diào)查,但不都是要做出展覽,而如果要做展覽,馬上成為有深度、到位的展覽,這就是研究的重要,積累的重要。這也是一旦那些國際大展舉行時往往是這些大牌美術館的策展人應約去策劃,如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Gioni是紐約新美術館的策展人,本身就在他們的館里策劃了“新美術館三年展”;2007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羅伯特·斯托(Robert Storr)是紐約MoMA的繪畫部策展人(1990-2002);泰特美術館的策展人杰西卡·摩根(Jessica Morgan)將擔任2014年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jiān)(相當于總策展人);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2012年)策展人卡羅琳·克里斯托夫·巴卡基耶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曾是紐約MoMA的PS1策展人,在受任擔任卡塞爾文獻展前是意大利的都靈市托里諾當代美術館主策展人(2002-2008),等等。從這些大展的策展人生成機制來看,他們都是從大牌美術館的策展人群體里尋覓,是因為這些人最為密集地接觸著國際當下發(fā)生的藝術,所以才越來越職業(yè)化地成為國際大展的策展人。
國際重要美術館之強不是口號喊得高,而是他們有一個交織在一起的策展人網(wǎng)絡和人脈,成為國際聯(lián)動的展覽生產(chǎn)體系,相互交流,但各自來做,又交往合作?;仡^來看國內(nèi)的美術館,因為沒有策展人制度、沒有策展人,結果是無法形成策展人交流網(wǎng)絡,只是館際交流、參觀,沒有再深一層面的職業(yè)交往。倒是中國的社會需要,促成了一批美術館之外的策展人群體的形成,成為彌補社會需要空缺的群體。
再來看美術館,如果要實施它立館的定位追求,就需要依賴美術館的完備的社會資源整合能力。這一方面是社會系統(tǒng)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美術館的館長要籌措資金、建立美術館資金來源聯(lián)盟要做的。去國際上這些美術館,常常無論大小,在其入口或重要區(qū)都有贊助人、支持機構的大名表,不斷羅列下去。這是對支持美術館的人和機構的功德的肯定和榮譽,那么看看國內(nèi)的呢?在上海博物館看過,有一面墻記錄了那些機構和個人贊助多了錢來建設、翻修其館。以前的今日美術館有過,即便尤倫斯藝術中心,也有這樣的一個榮譽墻列舉了那些支持者。這也是美術館的制度之一。
美術館的制度建設有很多,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絲絲相扣。但好的美術館又都是以擁有知名展覽為旗幟,我們知道的這些美術館也是因為它們舉辦了好的展覽。那好展覽怎么來的呢?都是誰在做策展?這不是很重要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