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近幾十年國外普遍采用的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在國內(nèi)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從行動研究的起源、定義、行動研究的實施步驟和方法,以及行動研究與其他研究方法的區(qū)別等方面介紹了行動研究,期望加深對行動研究的理解,促進其更好地應用于實際教學中。
關鍵詞 行動研究 起源 定義 實施步驟和方法
一、行動研究的起源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近幾十年國外普遍采用的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教師直接參與,把教學理論和實踐結(jié)合起來,改善教學實踐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人J.Collier創(chuàng)造的,后由社會心理學家Kurt Lewin進一步發(fā)展,正式提出行動研究的概念。20世紀50年代初期,哥倫比亞大學的Stephen M. Corry和H.Taba首先提倡將行動研究引入教育領域,用行動研究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Lawrence Stenhouse和John Elliot研究的影響下,行動研究再一次興起。他們指出,行動研究是對教學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立足于解決實際問題。
二、行動研究的定義
在“行動研究”的諸多定義當中,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的是由Kemmis和Mc.Taggart(1982)提出的,“行動研究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方式,社會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他們對自身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事業(yè)的理性認識和正確評價:對自己的工作過程的理性認識和正確評價;對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的理性認識和正確評價”。
王薔(2002)把行動研究的定義歸納為以下四個要點:(1)行動研究是一種系統(tǒng)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動;(2)它由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直接參與和開展調(diào)查與研究;(3)行動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驟來完成;(4)其目的是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由此可見,行動研究是一種適合于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shù),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行動研究的實施步驟及研究方法
國內(nèi)外研究者根據(jù)行動研究的特點提出了研究的實施步驟。Wallace提出以下幾個步驟:教師通過對教學實踐中的感受意識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制定、實施教學方案以期解決該問題;評價教學行動結(jié)果;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重新確定教學問題以便進行下一輪的研究。Kemmis Mc.Taggart(1988)把行動研究描述為一個螺旋循環(huán)的動態(tài)互補過程,總結(jié)為以下四個階段:計劃(plan)、實施(act)、觀察(observe)、反思(reflect)。
McNiff提出了行動研究的四個步驟,筆者以為與Wallace提出的觀點十分相似,在此就不做贅述。王薔則將行動研究的實施過程分為: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調(diào)查研究;重新確認問題;制定行動計劃或措施;實施計劃;在實施中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計劃;觀察、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反思與評價效果和撰寫研究報告。
教學行動研究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包括了教學日志、學生日志、訪談和問卷調(diào)查等形式(Bums,1999)。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分為觀察性及非觀察性兩種。教學日志屬于觀察法,學生日記、訪談及問卷調(diào)查則屬于非觀察方法。教學日志是教師觀察其課堂教學的記錄,能讓教師重現(xiàn)并評估和反思其教學過程(Mills,2000)。學生日志主要是由學生對每次課堂的教學氣氛、教學方法、教學活動以及對老師課堂行為進行記錄。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日志的反饋和評價去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和對教學活動的改進意見。訪談是在與被訪談者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基礎上,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恰當?shù)姆绞竭M行的,能使被訪談者坦率地說出他們的真實觀點與態(tài)度等。通過訪談去收集與教學相關的信息,了解學生的偏好和觀點,探究學生的學習感受與動機(Drever,1997)。問卷調(diào)查是調(diào)查者以統(tǒng)一設計的書面問卷向被選取的調(diào)查對象了解情況、搜集資料的調(diào)查方法。
四、行動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區(qū)別
行動研究與應用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有以下不同之處:第一、應用研究強調(diào)“客觀性”,力圖控制某些變量,探究變量之間的關系,而行動研究相對比較“主觀”,探索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方法;第二、應用研究與行動研究都關心研究結(jié)果的應用,但行動研究的目的是解決研究者當時當?shù)貍€人所關切的問題;第三、應用研究所選的研究方法結(jié)構(gòu)性很強,中途不能更改,而行動研究的方法開放性高,研究者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對其進行調(diào)整;第四、應用研究從文獻出發(fā),形成理論假設,通過周密的設計,收集并分析數(shù)據(jù),最終檢驗假設,從而形成為實踐服務的理論,而行動研究關注能否尋找到理論來更好地闡釋自己的教學實踐(Anne Burns,2011)。
五、行動研究與反思性教學的區(qū)別
反思性研究只是行動研究的一部分,但是反思能力是行動研究的必備條件,同時也是行動研究繼續(xù)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行動研究中,“行動”是研究的核心,它既是手段又是最終的追求目標。教師的反思最終要落實到行動上,僅有反思沒有行動,就不能稱其為行動研究。
綜上所述,行動研究使得研究者能夠去探究實踐中出現(xiàn)的突出關鍵問題和實際狀況并嘗試新方法去進行改善(Kem-mis Mc Taggart,1988)。在自我反思的教學模式中發(fā)展起來的教學行動研究就是教師對自己課堂中的教學現(xiàn)象進行考察研究,并從中獲得知識、改進教學質(zhì)量的一種探索性活動(吳宗杰,1995)。在這種探索過程中,教師扮演著教授者和研究者的雙重角色,有助于把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領域中的新成果、新理論聯(lián)系起來。
參考文獻:
[1] 汪利兵.教育行動研究:意義、制度與方法[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7): 8-9.
[2] 周暢. 教師行動研究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 英語廣場(學術(shù)研究), 2012(7):85-86.
(作者單位:青島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