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將模糊詞分為自身表意模糊的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筆者認為詞義的模糊性產生的原因為客觀對象的模糊性、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差異性、詞語數(shù)量的有限性和詞義的概括性等。
關鍵詞 模糊詞 詞義模糊 特定語境
詞義的模糊性是漢語的重要屬性。本文對模糊詞進行有序的分類,從現(xiàn)實對象的客觀性、人類認識的主觀性及差異性等各個角度探究漢語詞義的模糊性產生的原因。
一、模糊詞的類別
(一)自身表意不清的模糊詞
1、表示事物性狀的詞
在漢語里反映事物性狀的詞有許多,但這一類詞中的模糊詞數(shù)量有限,僅限于“一些對事物作兩項對立劃分的詞”,例如:“大—小”、“清—濁”。這些詞的意義程度都是相對而言的,而且在不同的人看來其意義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詞義呈現(xiàn)出模糊性。例如“清—濁”,“清”是相對于“濁”而言,沒有“濁”就沒有“清”。長江水相對于黃河水是“清”的,但相對于趵突泉是“濁”。
2、表示顏色的詞
漢語里表示顏色的詞,其模糊性十分明顯,人們能很容易地區(qū)別“紅—紫”,但對介于紅和紫之間的顏色卻很難分開。一般來說,一條光譜上有許多種色彩,可是漢語中表示顏色的詞一般只有幾十個,并且他們所劃分的顏色邊界部分存在著難以計算的分不清楚的過渡顏色。例如“紅—橙”、“青—藍”之間的邊緣部分就存在大量不同程度的過渡色,讓人難以對其進行分類。
3、表示時間的詞
漢語對時間的劃分多種多樣,例如“早晨、上午、中午”等。但對時間劃分的細致并不意味著時間詞不存在模糊性。例如早晨:從天將亮到八九點鐘的一段時間。有時從午夜十二點到中午十二點以前都算是早晨。上午:指從半夜十二點到午夜十二點的一段時間,一般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點的一段時間。
由此,我們看出,“早晨”和“上午”的起始時間和其延續(xù)的時間段都沒有確切的標準,并且“早晨”和“上午”兩者之間還有交叉。
4、表示人生理階段的詞
“一般認為,正如春夏秋冬一樣,由于實際上人的生理變化過程是漸進的,沒有明確的界限,所以這些反映人的生理階段的詞的界限是不明的,詞義是模糊的”。例如“少年、青年”所反映的人生各階段的界限是不明確的,因此這兩個詞是模糊的,不容易區(qū)分?!吧倌辍钡亩x是“人十歲左右到十三歲左右的階段”,而“青年”的定義是“十六七到二十三四歲”。兩個詞的解釋都是模糊的,我們無法判斷“十四五歲”屬于哪個人生階段。
(二)在特定語境中的模糊詞
漢語中的精確詞在一定條件下會向它的對立面模糊詞轉化,而這種現(xiàn)象大量存在于數(shù)詞的使用中。在漢語的運用過程中,表示明確數(shù)字意義的詞常常被用來表示模糊意義,例如“百、萬”等詞一般都表示精確的數(shù)字意義,但是其在“百變女郎”、“長命百歲”、“萬壽無疆”等具體語境中的意義都虛化了,表示的都是模糊意義?!鞍僮兣伞钡囊馑际沁@位女士的風格善于變化,而不是指女士的風格僅有一百種變化。同理,我們可知“長命百歲”、“萬壽無疆”的意思是祝福長輩長壽,而不是希望長輩僅僅活一百歲或活一萬年。
二、漢語詞義的模糊性產生的原因
(一)客觀對象的邊界不清
詞義所反映的客觀對象按照其自身規(guī)律不斷運動發(fā)展,所以人類無法找到精確的切割點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進行切割,從而導致詞義的范圍不清晰。例如“黑—灰—白”所反映的三種顏色本身界限不清晰,無法相互區(qū)別。這種客觀現(xiàn)實中的不明確性反映到漢語中就表現(xiàn)為詞義的模糊性。
(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有限
人類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有限性,使人類無法對客觀對象作精確的切割,導致產生詞義的模糊性。雖然人類的認識能力經歷了數(shù)世紀的磨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相對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人類目前還無法精確地認識客觀對象的每一特性,這使得人類對客觀現(xiàn)實難以做出非此即彼的劃分。例如“可能”、“大概”等詞的模糊性就部分源于人類認識的有限性。
(三)詞語數(shù)量的有限性和詞義的概括性
“詞是指稱一般事物的,不可能對世間每個個體、每種性質狀態(tài)、每個動作簡單點說就是每個具體情況,都有一個指稱或描述”。所以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把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來,形成詞義,這就產生詞義的概括性。由于受到詞義概括性的影響,語言符號的數(shù)量有限。所以,我們在用數(shù)量有限并且概括性極強的詞語表達某一具體意思時,詞義的邊界就顯得模糊不清。例如人們只用“清新”二字表達空氣的質量狀況,由于“清新”一詞概括性很強,我們不能據(jù)此知道空氣質量的具體信息。
(四)人們的認識存在差異
對同一個客觀對象,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使用同一個語言的人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因為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標準,標準的界限不完全一樣。使用漢語的人對漢語里的某些詞抱有不同的理解就是最好的證明。例如,唐朝“以胖為美”,而現(xiàn)代人則以瘦為美。這就表明了人們認識的差異性導致了“美”的詞義具有模糊性。
(五)人們語言交際的迫切要求
在交際的過程中,由于語言環(huán)境的需要或受到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制約,人們使用的詞語必須具有模糊性。例如,老師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有人睡覺時不是點出某人的名字,而是用模糊詞語“某同學”,“某”表意不清,但睡覺的同學知道說的是自己。這樣老師使用了模糊詞遵循了禮貌原則,沒有傷害到被指同學的自尊心。如果我們用精確性原則抹去漢語詞義的模糊性,漢語就會失去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使它的交際作用受到巨大的摧殘。
三、結語
詞義的模糊性是漢語的重要屬性,并廣泛存在于不同類別的詞語中。本文較為細致地對其進行分類并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關于漢語詞義的模糊性的研究將在以后的漢語研究中進一步展開。
參考文獻:
[1]夏玉寶,李萬勇.芻議漢語詞義的模糊性[J].岱宗學刊,2006,10(3):6-7.
[2]曹有鵬.詞義的模糊性初探[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999(1):116-120.
[3]劉穎.談詞義的模糊性問題[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0,13(3):24-29.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