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豐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
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于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nèi)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
作為老師應該充分把握語文學科的優(yōu)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準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如教學《示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從而理解詩人陸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教育優(yōu)勢,通過對《霍金》《星夜》等一系列作品,讓學生了解霍金,感受他感恩生活和樂觀不屈的精神。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起來,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準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chǎn)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通過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發(fā)現(xiàn)其光輝,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馬思聰委婉低沉的《思鄉(xiāng)曲》中,筆者帶領學生走進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通過品味其中飽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愁緒,領會詩人渴望家園統(tǒng)一、回歸故里的赤子之情。
德育的滲透無處不在。作為教師,除了用語言對學生進行教育,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在課堂管理和與學生的日常接觸中,針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隨機教育,以自己的儀表態(tài)度、言談舉止,發(fā)揮表率作用,要求學生遵守日常行為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風、意志品質(zhì)和文明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zhì)。如在教《背影》這篇文章時,可分以下三步:1.誘發(fā)感情。先播放《游子吟》等古詩,喚起學生對父母的親子之情,為領會文章父子惜別情深作鋪墊。2.激發(fā)感情。利用教材,用“動情”的語言傳達“感人”的事,讓字字句句沖擊學生的心靈,以感情的火焰點燃學生的感情,使他們興奮起來,在強烈的感情驅(qū)使下,學語文,明道理。3.促使移情。文章中父子之間真摯感人的真情化為學生的“筆者情,筆者景”,讓每一個學生學會關愛自己的父母,體貼身邊的親人。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誠至真至愛的人格力量去影響我們的學生,激發(fā)他們的情感,讓他們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