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游戲是既有組織又有目的性的體育運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術能力,對其智力、體力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體育游戲教學法,增加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建立起團體合作精神,所以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為了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應該善于利用體育游戲化教學,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從而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fā)展。
一、小學體育游戲化教學的重要性
(一)拓展豐富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游戲化的教學方法,能使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應有的拓展和鍛煉,教師在開展游戲化教學時,要求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游戲有一定的聯(lián)想,同時在游戲中也能對思想再創(chuàng)造,使得抽象的想象落實到體育游戲中,有利于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增強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通過游戲化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良好的游戲設計,使學生在掌握體育活動技能的時候,還能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有著非常良好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體育課程的快樂,才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二、小學體育游戲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通過游戲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智育結合教育
體育教師應該在運用游戲教學法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智力和體育的雙重教育,在游戲教學中,不能忘了對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開發(f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小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教學過程中,開發(fā)他們的智力,通過體育游戲的教學方式,利用小學生愛玩的天性及較強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模仿能力,從而把多樣化的游戲教學法融入到小學體育教學中,寓教于樂。通過創(chuàng)設逼真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掌握體育運動的技巧,同時通過游戲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充分地發(fā)揮出自身的想象能力,開拓他們的思維,從而使他們建立起一種遵守紀律、勇敢果斷、團結合作的精神,使體育教學能夠達到智力結合的效果。
(二)掌握游戲教學的時機和活動時間
教師在教學課堂上講解完游戲規(guī)則和技術要領后,不應急于讓學生進行操作,應該先讓學生對體育項目多加練習幾次,使其盡量多的掌握運動技能,才能保證在游戲比賽中,減少他們操作失誤和犯規(guī)的情況產生,從而增加游戲進行過程的激烈性,提高游戲教學的實際效果。同時教師應該掌握好游戲法教學使用的最佳時機和持續(xù)時間的長短。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采用游戲教學主要為了調動學生對課程的積極性,并且活躍課堂氛圍,所以當學生厭倦了課堂練習或者是課堂教學氛圍不高的時候,可以利用游戲教學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如果學生情緒已經很高時,盡量少采用,避免學生因為過于興奮在游戲中運動太激烈,從而導致學生受傷,所以教師應該準確地掌握游戲運用的時機。同時也應該對游戲教學持續(xù)的時間有所控制,時間過長會使課堂產生枯燥性,但太短又不能使學生盡興,失去熱情,所以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堂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游戲教學法的運用時機和持續(xù)時間。
(三)注重體育游戲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學生認知眼界也非常的寬闊,思維能力也相對較活躍,甚至有些小學生已經對于網絡很熟悉了,經常玩一些游戲,所以小學體育教師應該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使得體育教學中的游戲能夠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性,從而增強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有助于建立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開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如果教學中的游戲一成不變,缺少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就會降低學生對體育運動練習的興趣,對教學課堂質量和效率都有著非常大的負面影響。教師可以在課下搜索一些有意思又非常有創(chuàng)意、適合教學內容的小游戲,也可以在原有的游戲基礎上,進行規(guī)則的改變等創(chuàng)新,也可以對一些游戲器材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畫個卡通人物等等,從而使其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四)重視體育游戲的安全性和學生運動的負荷程度
體育游戲教學之所以具有很大的趣味性,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其自身富有的競爭性。游戲中包含的競爭因素越多,學生參與游戲的積極性也就更高,游戲中競爭的場面很激烈,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都有著非常強的好勝心,導致他們很容易忽略了競爭中的危險因素,時常會有一些事故發(fā)生。所以教師應該在游戲組織中,重視分析游戲本身的安全性,并在游戲進行過程中,盡量采取一些安全措施給游戲以保證,為學生的安全著想,才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另一方面,老師在游戲進行時,應考慮到小學生不同年齡的身體負荷能力,從而制定合理的運動量和運動密度,防止學生發(fā)生運動損傷。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