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插圖一方面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歷史的某些片斷,圖文并茂,使學生從中了解到歷史的原貌;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某些歷史現象,補充了課文無法敘述的內容,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視性、直觀性、思辨性。然而,這些插圖在初涉史海的七年級學生面前,它們只是一些僅供欣賞的精美圖片,導致歷史課變成了美術課,我想這肯定不是編撰者的初衷。如何用好課本中的插圖,是當今歷史教師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一、巧用插圖,激發(fā)學生興趣
課本中直觀形象的地圖、表格、人像和場景,營造了良好的歷史情景與氛圍,給學生以強烈的感官刺激,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歷史插圖的巧用,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手、耳、嘴、眼等多種功能,進行積極思維。按照“知覺、思維、語言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要求,邊引導學生看圖,邊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邊作出語言的描述說明,實現“索象于圖,索理于書”的良性循環(huán)。歷史插圖隱藏著豐富的知識,我們應高度重視,充分發(fā)揮其功能,把觀察到的現象上升為理性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時,我利用課本中“河姆渡人干欄式房屋復原圖”和“半坡人半穴居房屋”兩幅插圖,設計了以下問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原始聚落的房屋建筑各有什么特點?成因是什么?這樣的特點各有什么好處?在對插圖的認識與理解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閱讀第1課第2頁“中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的地理圖,學生很快弄清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別是南方和北方農耕生活的代表,他們“干欄式房屋”和“半穴居房屋”建筑是根據地理環(huán)境而設計的,南方天氣潮濕,所以設計出“干欄式房屋”;北方天氣寒冷,所以設計出“半穴居房屋”,有防潮御寒的功能。最后提問:請仔細觀察這兩種房屋的建筑風格,想想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此問的設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歸納能力。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原始聚落的建筑說明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使我國原始人類開始步入原始農耕時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
又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7課《甲骨文與青銅器》時,我組織學生重點觀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銅象尊”“大盂鼎”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精品圖片,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從而確立正確的審美觀點,追求真正美的生活,進而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生對青銅工藝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標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以圖引問,讓插圖鮮活起來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學要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應積極運用教學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笨梢?,學習歷史要掌握歷史空間概念的重要性。歷史地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字和言語的延續(xù)、補充和發(fā)展。為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研讀插圖,通過對畫面的分析進一步認識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課本中的文字材料很難讓學生對“過去的事”產生興趣,而歷史插圖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歷史的原貌,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覺效率比聽覺效率高出30%。因此,應充分運用歷史插圖的直觀性和動態(tài)性,幫助學生記憶、理解歷史概念、歷史現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1課《我們的遠古祖先》時,我創(chuàng)設了三個情境。情境一:人究竟是從哪里來的?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人由神創(chuàng)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說”,像我國的“女蝸造人說”;一種是人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請大家觀察“從猿到人演化示意圖”,相信學完本課,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情境二:展示遠古人類“北京人復原胸像”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預習課文,觀看“人物頭像”和“中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插圖。情境三:播放一段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的課件,然后提問:該片段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請大家自學課文。通過三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初步感受歷史、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說、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又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10課《春秋戰(zhàn)國的科技和文藝》“藝術”時,首先,播放音頻《編鐘樂團演奏——屈原問渡》,請同學們猜想一下這首古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然后,展示《隨縣出土的全套編鐘》圖片,組織學生閱讀課本第47頁關于“編鐘”的插圖,并告訴他們剛才演奏的古樂曲樂器是戰(zhàn)國的編鐘。為了使演奏時的音色優(yōu)美、旋律和諧動聽、表現力更強,人們常常把很多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的鐘組合在一起,這就是編鐘。編鐘經常被用于宴會、祭祀的活動中。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了解編鐘音域寬廣渾厚,音色優(yōu)美豐富,這一史實反映了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音樂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圖文結合,與文本對話,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歷史教材中的插圖化抽象為具體,移遙遠于眼前,使歷史概念直觀化。通過對插圖的觀察、分析,使學生獲得整體認識,從而實現生命的對話、情感的交流。初中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插圖有良好的形象記憶,使學生能借助歷史插圖與所學歷史知識,形成知識框架,在記憶中產生“圖畫”。單純的文字教學和單純的插圖教學,都會使課堂教學顯得枯燥無味、單調乏力。因此,教師必須巧用插圖提取文字有效信息,同時又要將文字內容給以空間化、時間化和動態(tài)化。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6課《西周的分封》“分封諸侯”時,組織學生閱讀第27頁“西周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圖”,在地圖上,小紅點代表同姓封國,小圓圈代表異姓封國。重要的封國燕、齊、魯、衛(wèi)、晉、宋、楚、吳等都在地圖上有標示,并且對這些分封諸侯的身份進行了分類說明。通過對分封示意圖的分析,將本課歷史史實濃縮于該示意圖中,一個圖涵蓋了一課精髓,一個圖解決了一節(jié)教學內容。在觀察、分析中學生明白了西周為什么要分封,明白了分封諸侯保證了王室、貴族統(tǒng)治權力的順利進行,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不斷得到提升。
又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8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戰(zhàn)國七雄”時,對戰(zhàn)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的學習,首先組織學生觀看課本第37頁“戰(zhàn)國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圖”,根據地理——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戰(zhàn)國七雄進行識記。然后,讓學生臨摹《戰(zhàn)國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圖》,標出戰(zhàn)國七雄的位置和馬陵、長平兩個戰(zhàn)役的地點。這樣,學生不僅輕松地識記了這一內容,而且體會到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反對戰(zhàn)爭,熱愛和平”的情感油然而生。
總之,插圖教學的應用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種手段,利用插圖巧妙設問,圖文結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為打造充滿生命力的鮮活課堂奠基。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