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想寫好作文,老師想教好學生寫作文,總想找到作文速成的妙訣,各種作文選鋪天蓋地,各種快速作文應運而生,編書的、賣書的賺得盆滿缽滿,而學生作文水平低下的頑疾,并未藥到病除。究其原因,有老師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根據多年的作文教學經驗,就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要把學生當成真正的寫作主體,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語文寫作是學生借助自己對自然、社會及人生的理解,獨立完成的一種綜合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學生是寫作的主體,主體的濃厚興趣是寫作得以成功的前提。很多老師都習慣于讓學生按統(tǒng)一要求進行寫作,認為這樣老師好批改,也便于評講,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也可以使作文教學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但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這樣做對學生——真正的寫作主體,是極其不公平的,當然也不符合學生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換位思考一下,在一個比較固定的模式下作文,除非湊巧這一方面都有感情和積累,否則要寫出好的文章是不可能的。綜觀近幾年來的高考作文,大都盡可能地給學生更大的選擇自由和寫作空間。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多角度觀察生活,關注社會熱點,碰撞出寫作的火花,引發(fā)寫作的潛質。
“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從信息論來看,作文是一個外界信息的輸入、儲存、加工、編碼、輸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全仗學生積極而有成效的工作,離開了學生主體的主動精神,信息既不能輸入,也不能加工,更談不上信息的輸出了。這里說的主動精神,就是寫作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是學生要寫,而不是要學生寫,并讓學生從寫作中體會到樂趣與快感。然而在以往的寫作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遵命寫作,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為了應試我們也有很強硬的理由,學生沒有選擇余地,不能自主,寫作也不是一種主體內在需要。因此,必須轉變觀念,讓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激發(fā)學生作文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喜歡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寫我心”。要教會學生捕捉生活中的真實感受,那么日記、讀書筆記、小評論等應是學生練習的常用形式,或洋洋灑灑,或三言兩語。學生利用教師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動地進行感悟,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探索,而不是消極地接受任務。如果教師只滿足在課堂上傳授寫作技巧,收效肯定不好。因此寫作的經驗、技巧乃至規(guī)律都需要學生自己能動地去探索發(fā)現(xiàn),寫作的快樂也就在此,否則寫作的“成果”全成了別人嚼過的剩飯。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1)加強閱讀教學,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閱讀的積累,沒有寫作素材,再高明的作家也寫不出文章。所以,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觀察社會生活,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教師要給學生推薦作品,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開一個書目,既包括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包括當今的適合學生閱讀的報刊雜志,還要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或寫讀后感,或摘抄,或評論,或分析,并挑出寫得好的加以表揚,激發(fā)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
(2)帶領學生走入社會,關注現(xiàn)實,了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并且讓學生大膽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展開辯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寫作興趣。比如說,參加課外活動,參加社會實踐,利用假期走進社區(qū)等,總之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融入生活,指導學生多觀察。這樣學生寫出的文章不光有真情實感,還有自己的見解,再也不是以前的為完成任務而寫的空洞無物的文章了。
三、發(fā)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作文題目設計出來了,如果教師只僅僅要求學生去寫、去練,自己只是一個監(jiān)考官、觀察員,無疑會給學生一種隔膜感。作為教師,如果既指導學生學習寫作,又能親自“下水”,那么,學生就會有一種親切感、親近感,那種“我給你寫”的被動、抵觸情緒就會不知不覺地消失,以愉快、自愿的心情投入到寫作訓練中去。
在教學中,常常是學生寫的同時筆者自己也寫,兩節(jié)課講完,文章也寫好了,然后讀給學生聽聽,交給學生評評,學生的興趣、積極性就非常高漲。新聞學中講求新聞要有接近性和相關性。而且“接近性愈強,刺激點愈多”。人類對自己及自己周圍的一切永遠都有興趣,教師親自“下水”,提筆寫作,這一過程及其結果,毫無疑問具備了“接近性”和“相關性”。學生爭看老師的文章,看老師是如何寫的,寫得如何。這種熱情、積極性是學任何一篇課文、范文都無法帶來的。由于具備了接近性和親切感,給寫作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躍氣氛,也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寫作熱情。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