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簡稱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言文為例,通過對“復”、“游泳”、“青青”、“痛恨”、“國子姓”、“不齒”等詞語的具體分析,并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相比較,找出它們在古今①的區(qū)別,以期還原詞匯在古漢語中的真實意義,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語文》 古義 今義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學》(1994)說:“古義與今義只是相對的概念?!雹谏瞎庞谥泄哦允枪帕x,中古是今義;中古于近古而言是古義,近古是今義;近古于現(xiàn)代漢語而言是古義,現(xiàn)代漢語是今義。就本文來說,無論上古、中古、近古,我們都看成古義,只有現(xiàn)代漢語才是今義。古義與今義有的基本相同;有的差別很大;有的存在著一個交叉點,這種意義很難區(qū)別,容易混淆。③我們選取了《語文》課本中的一些例子來進行分析,并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找出它們的不同,力求還原它們在古漢語中的意義。下面我們分初高中來分別看看。
一、初中《語文》(人教版)
1、“復”
初中《語文》《孔雀東南飛》(人教版老版)“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中的“復”字。此字文中無注,學生容易按現(xiàn)代漢語理解為“再,又”,這是不對的。《新華字典》(第10版 2004)里有“回去,返”、“回答,回報”、“還原,使如舊”、“又,再”④等義,把這些義項套進去,我們發(fā)現(xiàn)都不恰當?!稘h語大字典》(1986 下同)中“復”下有一個義項是:“副詞,表示反問或加強語氣”,聯(lián)系上文的“兒已薄祿相”,再看“復”前的“幸”字,我們可以推知娶到劉蘭芝應該是焦仲卿的福氣,所以“復”當是強調語氣的作用,沒有什么具體的意義。教材應對“復”字加注?,F(xiàn)代漢語“復”很少單用,一般與其他字組成新詞。
2、“痛恨”
《出師表》(人教版新版九年級上)“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中的“痛恨”,文中無注?!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痛”字下注“痛恨”為“深切地憎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上冊《語文》⑤注“痛恨”為“痛心和遺憾”?!稘h語大詞典》對“痛恨”的注釋有三條,第一條注釋為“謂沉痛地引為恨事”,并接著舉了《出師表》中的此句為例。上述二者雖然意義不同,但詞性是一樣的:動詞。《說文·疒部》:“痛,病也?!薄墩f文·心部》:“恨,怨也?!薄稘h語大字典》“痛”字下有六條注釋:“疼痛;痛楚”、“悲傷;傷悼”、“恨”、“憐愛”、“極;盡情地”、“姓”?!昂蕖弊窒掠腥龡l注釋:“遺憾;后悔”、“怨恨;仇恨”、“通‘很’”。從所舉之例可知,上古典籍中“痛”“恨”二字單用的情況比較常見,連用少見。綜合分析之后,我們贊同蘇教版的解釋。《出師表》中的“痛恨”不是一個詞,而是意義并列的兩個詞,與現(xiàn)代漢語偏正型復合詞 “痛恨”不同,不可把它們混為一談。人教版應補出此注。
二、高中《語文》(人教版)
1、“國子姓”、“摩厲”
《勾踐滅吳》(第一冊)“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中的“國子姓”,課本注為“國君的同姓”,我認為此注不妥。朱東潤先生只注了“子姓”,“猶子民,即百姓?!雹蕖稘h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辭?!贰ⅰ掇o源》、《辭?!分袩o“國子姓”,但《漢語大詞典》可見“子姓”、“國子”?!白有铡毕掠腥龡l注釋:“①泛指子孫、后輩?!抖Y記·喪大記》:‘既正尸,子坐于東方,卿大夫父兄子孫立于東方?!嵭ⅲ骸有?,謂眾子孫也?!谥^子輩;子女?!痘茨献印さ缿罚骸啬鹿^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③特指孫輩?!秲x禮·特牲饋食禮》:‘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嵭ⅲ骸宰有照?,子之所生。’賈公彥疏:‘云子之所生,則孫是也?!睂Α皣印贬尀椤肮浯蠓虻淖拥堋薄T凇掇o源》中僅有“子姓”的注釋,第一條是:“子孫或眾子孫。也指兒子?!钡诙l是:“同姓。國語楚下:‘師其子姓,從其時享?!ⅲ骸有?,眾同姓也?!薄墩Z文》課本下的注釋“國君的同姓”應該由《辭源》中的第二條釋義而來。《辭?!罚骸皣樱汗糯F族子弟?!吨芏Y·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嵭ⅲ骸畤?,公卿大夫之子弟?!蔽艺J為應該把“子姓”放在一起解釋,然后再與“國”字一起理解,才能得出“國子姓”的正確意義,聯(lián)系上下文,前有越王勾踐“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蔽恼伦詈笥小皣私詣瘛8该闫渥?,兄勉其弟,婦勉其夫,……?!眹业拇嫱霾粌H僅是國君同姓和公卿大夫們及其子孫的事情,“三軍”也不單單由他們充當,可能平民百姓還更多一些,而百姓不可能都與國君或卿大夫們同姓,綜合各種因素,“國子姓”應注為“國家的百姓”更為恰當?,F(xiàn)代漢語不用“國子姓”。
在“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中,課文對“摩厲”一詞訓為“同‘磨礪’”,這固然不錯,但我認為直接訓為“切磋,磨煉”更直觀。《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辭?!肺词沾嗽~條,可見現(xiàn)代漢語中這個詞已經不再使用。而《辭源》收有,訓“摩厲”為“切磋,摩錬”,我覺得這個解釋比較接近?,F(xiàn)代漢語不再用“摩厲”,只用“磨礪”。
2、“不齒”
《師說》(第二冊)有“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一句,文中注“不齒”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我覺得此注有失妥當。《漢語大詞典》注“不齒”:“①不與同列;不收錄。表示鄙視?!吨芏Y·秋官·大司寇》:‘其能改過,反于中國,不齒三年?!嵭ⅲ骸积X者,不得以年次列于平民。’《禮制·王制》:‘不變,屏于遠方,終身不齒。’鄭玄注:‘齒,猶錄也?!追f達疏:‘以年相次是錄其長幼,故云齒猶錄也?!瘯x葛洪《抱樸子·擢才》:‘文種,大賢也,初不齒于荊俗,末雍游于鈞如?!谥^不依年齡排座次,分上下。……③指不從教化,不事勞作的游惰之民?!薄掇o?!贰阿俨皇珍洝!诓荒芡?,不與同列。表示極端鄙視?!稘h書·陳勝項籍傳贊》引賈誼《過秦論》:‘陳涉之位,不齒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亷煿抛ⅲ骸X,謂齊列如齒,’”《辭源》注釋一:“不與同列,表示極端鄙視?!蓖ㄟ^分析,我們認為“不齒”應該解釋為:不與同列,不與并列。用我們的話說就是:不跟他們相提并論,不與他們?yōu)槲椤,F(xiàn)代漢語很少用“不齒”。
3、“胡盧”
《促織》(第四冊)的“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一句中,注者釋“胡盧”為“強忍著以免笑出聲的樣子”?!掇o?!纷⑨尀椋骸昂黹g的笑聲?!犊讌沧印た怪尽罚骸l(wèi)君乃胡盧大笑。’”《古漢語實用詞典》⑦也釋為“喉間的笑聲”。這與文中的注釋大相徑庭,我們認為應該采用“喉間的笑聲”一說,聯(lián)系上文,應該是村中少年看到成名的蟋蟀那么瘦小,不由得想笑,但又不便大笑,只好閉著嘴在喉間發(fā)出幾聲輕微的笑聲?,F(xiàn)代漢語已經不用“胡盧”了。
《語文》課本是很好的教材,但其中難免會存在一些瑕疵,就如我們上面所舉的例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選有許多文言文語料,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們來說,這些語料是很難理解的,他們往往會以今律古,用現(xiàn)代的意義去解釋古代的詞語,這就會曲解了古人的原意。這時,作為一名語言教育工作者來說,肩負著重要的任務:教學時應當盡量還原歷史語言的原貌,在教學中應該多留心,及時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語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趙克勤 1994 《古代漢語詞匯學》,商務印書館。
3、《辭?!?1979 上海辭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