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建構主義為指導,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探索在地理課堂上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的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關鍵詞:建構主義 課堂教學現(xiàn)狀 學生主體課堂
一、“學生主體課堂”地理教學模式的提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diào):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chuàng)建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的責任在于設計真實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與問題環(huán)境,誘發(fā)、驅動并支撐學習者探索解決問題。
教育決定未來,課堂孕育未來,課堂不改教育沒改。 “學生主體課堂”地理教學模式是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的探索和總結,旨在形成一種完整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主體課堂”的地理教學模式
該模式具體包括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一)明確目標:提倡教學目標任務化。課前把要學生做的事布置成一個個任務,把這些任務分發(fā)到不同的學生手里,一個蘿卜一個坑,拿到任務的同學提前做好課堂展示的準備,任務發(fā)完了,教學目標也就明確了。
(二)課堂展示:把講臺讓給學生,本著“先學后教、生先師后”的原則,力爭做到先學后講,先練后講,先考后講,學生先講,教師后講。
(三)合作探究:學生在課堂展示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激烈的“矛盾”沖突,最常見的是突然講不下去了,多是對知識的認識出現(xiàn)了偏差。此時教師不要急于解答,最好的方法而是讓學生探究解決,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合作可以是兩人的討論,小組內(nèi)的相互討論,或是全班的合作討論等,形式不拘一格。教師要退到最后一步,學生們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再講也不遲。
(四)精講點撥:教師講什么、講多少,取決于學生掌握的情況,這實際上就是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教師的精講不僅是解答問題,也包括規(guī)范學生的一些概念、步驟等;另外教師還要注意教給學生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和方法,這一點很重要。
(五)練習達標:這里的練習是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進行的鞏固練習和基本練習,通過練習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課標是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果學生達到基本要求也就是達標了。課堂練習達標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如果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已經(jīng)達標了(比如習題講解課),就不一定再有一個達標測試題。
該模式的核心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走上講臺的機會,展示青春風采。
三、“學生主體課堂”地理教學模式的教學準備
(一)學習材料:包括教材、地圖冊、習題、導學案等,作用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達成目標;核心是學習的一般方法的指導和建議,并能引導學生生成屬于自己的個別方法;內(nèi)容不是告知、講授、包辦,而是引導、點撥、啟發(fā);要求是設置誘導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體現(xiàn)出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知過程。
(二)學生分組:主體課堂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研討,學而有法,但學無定法,分組是為了更好的學習,而不應該是一味的走形式,適合小組討論的,盡管去討論,需要統(tǒng)一認識的、強調(diào)提升的,教師必須要站出來加以指導。
(三)實施“學生主體課堂模式”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1、創(chuàng)設恰當?shù)膯栴}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是為問題驅動式關鍵的一步,難點在于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是否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同時新知必須自然地融入到為題解決的過程之中。為此,必須選擇現(xiàn)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豐富性的學科內(nèi)涵素材,作為創(chuàng)設的基本要素。
2、設計教學任務。任務要具有整體性,任務一般要能分成幾個子任務,要給學生較大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并找出哪些是舊知,哪些是新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任務要具有開放性,因為開放性的任務,能為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造的空間,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獲得發(fā)展。
3、選擇恰當?shù)姆绞竭M行問題交流。由于問題驅動式教學是將新知學習藏于問題解決之中,因而,問題解決過程中如果僅僅停留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那么既定的新知學習目標就無法達成。因而,選擇恰當?shù)姆绞椒椒ㄟM行課堂參與與課堂交流,并及時將課堂活動升華為顯性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四、“學生主體課堂”地理教學模式的研究意義
建構“學生主體課堂”地理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取向,指向人內(nèi)在思維活力與精神生命成長。其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學生一要會聽——聽老師講、聽同學講,在聽中學;二要會讀——讀教材、讀地圖、讀材料,在讀中學;三要會取——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知識體系,在取中學;四要會畫——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靈魂,重要的知識點的原理要會用圖說話,在畫中學;五要會用——對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要會靈活應用,舉一反三,遷移提升在用中學;六要會講——講給老師聽,講給同學聽,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在講中學。教學形式和內(nèi)容密度高,容量大,綜合性強,學生所學得的知識是多方面的、立體的。
總之,“學生主體課堂”地理教學模式最大限度的給學生創(chuàng)造走上講臺的機會,是學生實踐的一種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走上講臺,提高了自學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通過親身的授課經(jīng)歷,加深學生對教職員工工作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心;通過講臺上的演講和授課,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培養(yǎng)了正確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能力,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為走向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文是保定市市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論文-新課程背景下高三地理復習模式研究,課題編號為:XJKY—W2011009。
參考文獻:
《主體性教育》 北京教育出版社 張?zhí)鞂毦幹?/p>
《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王金霞 編著
《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龐維國編著
《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 鄭金洲編著
《走進高中地理教學現(xiàn)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林成策、程菊主編
《地理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澄主編
《教學方法應用指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鄭金洲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