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審美教育往往被排斥在語文教育之外,不受重視甚至被忽略。這不僅達不到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而且也失去了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一個有效手段;相反,如果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育,即語文教學有了審美教育這一靈魂,按照美的規(guī)律動作起來,將會更增加其形象性和生動性,更有效地發(fā)展人的形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一、在對比中感受形象美。
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是理解,只有理解了課文,才能打下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理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形象的美丑也在相互對比中顯視。如讀《落花生》時,理解父親的那段話“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使用的東西。”從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睂W生通過鑒賞,提高了認識,明白了心靈美的重要性。
再如,課文《奴隸英雄》通過奴隸主和奴隸英雄——斯巴達克的不同表現(xiàn),歌頌了斯巴達克的無畏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奴隸主們的丑惡。這個課文對人物語言和行為的描寫生動、感人,教學時可抓住人物的行為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和反襯與分析,剖析善與惡、美與丑。讓學生在反差中認識,體驗和評判。這樣學生不僅對形象美有了感受,而且通過體驗和評判,在精神上獲得一種愉悅。
二、啟發(fā)想象,體味意境美。
審美教育能有效地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發(fā)達的想象,聯(lián)想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發(fā)展學生感受美的能力。課文中的優(yōu)秀詩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馳騁想象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但是小學生畢竟受知識、閱歷的局限,要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1)憑借事物的特點展開想象;(2)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進行推理想象;(3)聯(lián)系自己的熟悉的有關情景展開想象。
如《草原》中寫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向老舍先生學生,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這樣的美景。學生思維活躍,有的說:“……像碧藍的天空中撒下千萬朵白蓮。”有的說:“……像蔚藍色的大海上飄著點點白帆?!?/p>
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xiàn)了深邃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可以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钡募僭O進入原有的意境;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fā)著芬芳,江面波浪翻滾,百舸爭流……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好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即使是學習較差的學生也能不同程度地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言外之喜。
三、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孔子說過“情欲信,辭欲七,”“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強調(diào)的是語言的技巧,文章的文采。在講求“達意”的同時追求藝術美,是中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yōu)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豐富語言庫存。
1、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人物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方法。它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征。在引導學生琢磨人物對話時思考,為什么這句話他講合適而別人講就不合適。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及至思想品質(zhì)之美感?!段业牟隔斞赶壬分杏羞@樣一段話:“四周圍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這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話,既表現(xiàn)了魯迅處境的惡劣,又暗示了他藐視反動勢力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欣賞優(yōu)美的句子。小語教材中的散文占了一定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審美教育的好素材,散文常以生動的語言取勝,而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yōu)美的句式表現(xiàn)。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錯落美。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在寫“山”“水”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工整的排比,把桂林山水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教學這類句子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lián)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yōu)美韻味。
3、推敲傳神的詞語。無論是古代的詩詞,還是現(xiàn)代的散文,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詞語的傳神,它的精妙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寫道:“一道殘陽鋪水中,”這里的“鋪”字不但形象地將夕陽斜照的情景寫話了,而且透過這個詞可以看到詩人一改前人悲秋之氣,抒發(fā)贊秋之情。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去尋找這些傳神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用這個字詞。
《鳥的天堂》中作者寫道:“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堆”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景象;“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鮮明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tài)的榕樹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詞語教師如不引導學生認真琢磨,他們就很難體會出其中的妙用。
四、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學習語言的內(nèi)在動力,貫穿于學習語言的全過程,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滲透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語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言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的能力,并且有機地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把知識與情感統(tǒng)一起來。
那么,怎樣誦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鞍駱印钡淖饔檬菬o窮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fā)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chǎn)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老師的一些朗讀技巧。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后,學生模仿自讀,去揣磨作者的情感,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fā)作者與讀者的真實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情感,從而舉一反三。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nèi)容為本的審美內(nèi)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guī)律——由理解到想象,由體驗到評判,才能更好地閱在讀中進行了美育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