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一種特殊語言。它在表情達意方面,具有超越一般語言所“不可言表”或“言之不盡”的特殊功效。文章闡述了音樂語言的內(nèi)涵、特點及作用,盲生缺乏音樂語言聽說能力的原因,音樂語言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與方法等問題;強調(diào)了盲生具備音樂語言聽說能力的重要性。
關鍵詞:盲生 音樂語言 聽說能力 缺乏 反思
吉林大學哲學系孫正聿教授在他的《反思:哲學的思維方式》一文中指出,“反思,在其最直接的意義上, 就是思想以自身作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也就是黑格爾所說的‘對思想的思想’”。是“一種批判性的、理想性的、超越性的思想維度”[1]。筆者在運用思辨方式反思教學行為時,發(fā)現(xiàn)盲生“音樂語言”聽說能力缺乏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為探尋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筆者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思考和研究。
一、音樂語言的內(nèi)涵、特點及功能
何為音樂語言?有人說“音樂是人內(nèi)心情感的載體,是人類靈魂的直接語言”[2]。英國音樂學家、作曲家戴里克·柯克說“音樂是一種情感語言”[3]。當今的研究者認為,“音樂語言是以樂音為材料,以節(jié)奏、旋律、節(jié)拍、速度、力度、音區(qū)、音色、和聲、復調(diào)、調(diào)式、調(diào)性為要素,按照一定規(guī)律所構成的一種表情達意的體系。”筆者比較贊同這個觀點。
音樂語言有鮮明的特點。一是內(nèi)容的不確定性。比如,人們同聽《哀樂》,被激起的哀傷情緒是相似的,但內(nèi)容卻有千差萬別:或是生離死別的哀,或是失戀打擊的痛;二是形式的無形性。音樂是以樂音刺激人的聽覺來表情達意,而樂音與感受的無形無影,又是視覺與觸覺難以把握的;三是過程的時間性。音樂是在時間的進程中完整出現(xiàn),它不占有空間,是一種時間藝術[4]。四是發(fā)音的特殊性。音樂語言不是一般語言地自然發(fā)聲,它對音高、音色、速度、節(jié)奏都有特殊要求;五是功能的獨特性。音樂語言不像一般語言那樣重信息的傳遞與溝通,而重情感的宣泄與表達
音樂語言有諸多的功能。一有信息傳遞功能。比如軍隊的“起床號”,向軍人傳遞的是“起床”的信息;沖鋒號發(fā)出的是“向前沖”的行動指令;二是情感表達功能。對此,著名指揮家滕矢初作了很好的詮釋:“有言道‘言之不竭則詠之’”;“音樂能夠做到許多單靠人類語言難以做到的事情”;“音樂語言具有超出口頭語言表達的獨特優(yōu)勢”[5]。三是智慧開啟功能。法國作家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是數(shù)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碧K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音樂是思維的有力源泉,沒有它,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fā)展?!弊阋娨魳返拇_具有開啟智慧的功能。四是生活娛樂功能。我國儒家音樂理論專著《樂記》中“樂者,樂也”的記載,足以證明音樂的娛樂消遣作用古而有之[6]。
二、音樂語言聽說能力缺乏的反思
筆者是盲童學校的一名年輕音樂教師,由于對盲童用耳聽、手摸、心感來認識世界、感知社會的方式比較熟悉,對盲童比常人有更強的想象力、感受力和理解力等特點較了解,以為他們對歌聲或樂聲——這種從心底流出的、富于感情的音樂語言會比常人的理解更深刻一些,用音樂語言表達內(nèi)心感受的需求會更強烈一些。然而,筆者卻很少看到盲生運用歌聲或樂器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盲生不僅缺乏音樂語言的意識,而且還缺乏運用音樂語言的能力。在反思中筆者發(fā)現(xiàn),我國音樂教育中,缺乏音樂語言內(nèi)容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缺乏音樂語言的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人們一般是根據(jù)自身形成的觀念進行決策、計劃、實踐、總結(jié)的。因此,當教師缺乏音樂語言的觀念時,教學中缺少音樂語言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缺乏音樂語言的能力自然不足為怪了。
第二,教學缺乏音樂語言的內(nèi)容。雖然教師們的教學是:計劃規(guī)范、環(huán)節(jié)完整,實施嚴謹,但是,當出現(xiàn)把音樂作品看作是技巧的載體,把技巧看作是音樂學習的全部,把獲獎或升學看作是音樂學習終極目標等偏向時,教與學都缺失了音樂人文性。
第三,實踐缺乏音樂語言的訓練。缺乏音樂語言的訓練,學生既“聽”不懂音樂語言,又不會“講”音樂語言,所以,學生不理解音樂作品的內(nèi)容,不運用音樂表達內(nèi)心感受與情感就是一種必然。
三、音樂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與方法
培養(yǎng)音樂語言的聽說能力,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zhì)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有效的方法如下:
一是師生要樹立“音樂語言”的觀念。音樂這座文化寶庫里蘊藏著人類豐富的精神財富,掌握音樂語言的知識和能力,不僅能聽懂音樂講述的別人的故事,了解更廣闊的世界和文化,為了解世界打開一扇美妙的窗戶,還為表達自己的情感增添新的手段。
二是教師要承擔培養(yǎng)音樂語言的責任。即在教學中增加音樂語言知識的內(nèi)容,當盲生知道了,構成音樂語言的材料不是一般的聲音,而是樂音時,他們既明白了教師強調(diào)音色質(zhì)量的意義,還會產(chǎn)生自覺琢磨“音色”的主動性。在教學中加強了音樂語言知識的教學,當盲生知道了,節(jié)奏、旋律、節(jié)拍、速度、力度、音區(qū)、音色、和聲、復調(diào)、調(diào)式、調(diào)性是構成音樂語言的詞匯,是構成音樂語言體系的要素時,不僅對學習的內(nèi)容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而且會把它們當作必須掌握的知識,有助于提高音樂知識學習的自覺性。
三是實踐中加大音樂語言的訓練力度。加強“聽力”訓練時,一要把耳朵訓練成有欣賞力的審美器官;二是要提高耳朵聽懂“音樂語言”的能力;三要培養(yǎng)音樂的審美情趣與鑒賞能力。在加強“述說”能力訓練時,一要具備正確演唱或演奏音樂作品的能力;二是要掌握基本的音樂技巧;三是要掌握選擇和運用現(xiàn)成音樂作品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即運用歌聲或樂器述說自己的感受或表達自己情感。四要重點培養(yǎng)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以提高駕馭音樂語言的能力。
德國音樂家彪羅說“萬事之初先有節(jié)奏”[7]。.因為簡單的節(jié)奏就能充分表達人的感情,所以,在音樂中,節(jié)奏具有宣泄情緒,渲染氣氛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旋律感的培養(yǎng)。因為旋律有著更為豐富的表情達意作用。滕矢初先生在《超越時空的音樂語言(一)》中說,“即便沒有歌詞的輔助,純粹的旋律所帶來的感染力,也能夠讓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不約而同地陷入同一種思緒,體會到相通的感受”[8]。比如《國際歌》,它曾喚起了世界各國共產(chǎn)黨人為解放全人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節(jié)奏和旋律是音樂教育中絕不可忽視的兩大要素。
總之,運用思辨方式反思教學現(xiàn)象,不僅找到了盲生中缺乏音樂語言聽說能力的問題所在,而且,找到了社會上教師為學生不好好上音樂課而煩惱、家長為孩子不認真練琴而生氣、比賽評委為選手缺乏真實情感而遺憾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即音樂教育缺乏人文性,是導致音樂教育的技巧化、功利化和簡單化的重要原因。通過運用思辨方式反思教學問題,既可培養(yǎng)教師觀察、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yǎng)教師從主客觀兩方面尋找問題原因的良好的思維習慣,更可以拓寬教師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失為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式的好方法。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孫正聿.反思:哲學的思維方式[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1年第1期,第46頁.
[2](英)戴里克.柯克.音樂語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3]任愛華.音樂語言之我見[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11期.
[4]樓藝婷:音樂語言的特質(zhì)[J],民族音樂,2008年05期,第111/113頁.
[5][6][7][8]滕矢初.超越時空的音樂語言[DB/OL].新浪讀書網(wǎng).2006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