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德育工作存在著密切的內部聯(lián)系。幸福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礎和動力,科學研究中職生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助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更好的進行幸福感教育,進一步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職生幸福感;中職業(yè)德育;思考;實踐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主觀幸福感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等越來越關注的現(xiàn)代人的主觀體驗,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是指人們對自己生活所做出的總體主觀評價,由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兩個基本成分組成,前者是體格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即在總體上對個人生活做出滿意判斷的程度;后者是指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包括積極情感(愉快、輕松等)和消極情感(抑郁、焦慮、緊張等)兩方面。因此,主觀幸福感由對生活的滿意、積極情感的體驗和消極情感的缺乏所構成,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越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就越多、消極情感就越少,個體的幸福感體驗就越強。對于中職學生,有較滿意的主觀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
一、導致中職學生學習生活幸福感和尊嚴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作為應試教育失敗者所產生的挫敗感。在應教育的大背景下,進入職業(yè)學校學習也是家長和學生,認為是中職生成績比較差,考不上大學,不會有大出息,受其影響使得很多中職生產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在親朋好友面前常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常此以往,很多中職生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思想上產生抵觸心理,甚至于“破罐子破摔”,認為自己反正學習成績也不好,其他方面再怎樣做也得不到承認,常常處在懊惱之中。
(二)家庭情感溫室外的露宿者。中職學生中留守孩子、單親家庭孩子和家庭教育失當孩子所占比例很大,他們普遍欠缺家庭溫暖。有數(shù)據(jù)顯示:中職生的父母多數(shù)僅有中等學歷水平,工作崗位集中于工人和辦事員,且有11%的父親和13%的母親是下崗失業(yè)人員,60%的家庭的月總收入在3000元以下。父母們很看重孩子的學業(yè),75%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升學,但實際上58%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不滿意。這一矛盾狀況既反映了中職生教育期望與現(xiàn)實的落差,也預示著親子沖突的潛在危機。
(三)校園生活中的麻煩制造者。上課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出現(xiàn)遲到、曠課現(xiàn)象;平時上網成癮;處理各種關系易沖動、偏激,做事不計后果。在長期受到學校、老師、同學的漠視或鄙視后,他們逐漸因為各種問題和不良表現(xiàn)成為學校、老師、同學眼中難教難管的麻煩制造者。
(四)社會人眼中不應有的歧視。從中職生到中職教育,一直是被國家高看一眼而被社會低看一眼,就讀中等職業(yè)學校仍然沒有成為學生、家長、社會的第一選擇。思想上不求進取,對前途悲觀失望,認為上職中沒有出息;學習上得過且過,目的不明,缺乏動力;職業(yè)理想模糊,職業(yè)目標不明,認為現(xiàn)在學的不一定將來有用,對學習沒有興趣,只想混個文憑;有的是父母覺得孩子還小,在學校有老師管著就行,等等。突出表現(xiàn)為:意志消沉、無所事事、生活懶散、貪圖安逸、今朝有酒今朝醉、談戀愛、找對象、搞破壞等
(五)自己眼中的信心不足者。很多中職生由于過去在學習方面經歷多次失敗,就產生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整天無精打采,對什么事都提不興趣,完全陷在“無助、無望、無價值感”的“三無”狀態(tài)里。
(六)一些中職學校辦學理念、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陳舊。教師的人才觀、教育觀陳舊;教育方法簡單、缺少與學生心靈的對話、溝通和交流;全員育人意識不強、教學滲透德育少、關愛學生少;師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使中職學生產生不了、嘗試不到幸福感和尊嚴。
二、對目前培養(yǎng)中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幾點建議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密蘇里州立大學和伊利諾斯州立大學三所高校的心理學家通過分析調查275名自愿者的性格、健康條件和幸福感受等,結果發(fā)現(xiàn):學習工作中擁有幸福感的人比心情壓抑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比起其他人來講,擁有幸福感的人傾向于尋找生活和工作中新的奮斗目標,從而憑借其積極向上的情感動力,更容易接近成功的目標。由此看來,幫助學生擁有較高水平的幸福感對他們的成長和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1、全社會應對中職生這一群體給予積極關心。
從宏觀政策到具體辦學、從招生到就業(yè)給予大力支持,切實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精神,突出對中職生的職業(yè)培養(yǎng)方向,使學生從社會大環(huán)境中感受到關心和希望,不斷提高對當前生活的滿意度。2006年財政部、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職業(yè)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開始對貧困學生提供國家助學金的政策就體現(xiàn)了社會對中職學生的關愛。
2、學校在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提高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校應注重班級集體建設,創(chuàng)設良好的班級氛圍,使學生有一個溫暖、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并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體驗幸福感、激發(fā)幸福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尋找成功感。近兩年來,各校開展的感恩教育,其實也是讓學生體驗幸福感的一種方式。在批評教育學生時要尊重學生,注意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場合,對犯錯誤學生做出處理時要對事不對人,切實把握處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這一原則,耐心細致地做深入的工作,要讓學生心服口服。
中職生對學習并非毫不在乎,這與平時我們對中職生不要學習的看法有明顯的不一致,提醒教育者應該重新認識現(xiàn)在的中職生,在學習上給他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給予相應的學法指導和減壓輔導。幫助他們在學業(yè)上不斷進步。
學校應該充分發(fā)揮心理輔導的作用,從心理層面多關愛學生。通過開展團體訓練,幫助各類學生在團體中找到歸屬感。對個別生活中發(fā)生重大變故的學生給予主動關心,幫助他們在打擊中看到希望,提高抗挫折能力,走出困境。在各種心理教育中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學會了解他人及與人相處的技巧,幫助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
3、改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
家庭的穩(wěn)定、成員間的相互關懷、沒有明顯的家庭矛盾可以增強學生的幸福感。在家庭教育提倡教育的情感化、民主化的過程中,家庭應該成為愛的港灣,家長應該關心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對孩子提出合適的學習要求,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和感情聯(lián)系。家庭成員之間彼此信任、尊重,相互理解,促進子女在親密和諧的家庭氛圍中體驗幸福感,學會熱愛生活。
構建中職生的幸福感和尊嚴感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個方面長期共同努力。有一點毋容置疑,沒有中職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幸福感和尊嚴感,中職教育就不可能有輝煌而遠大的未來,構建中職生的幸福感和尊嚴感已成為職教工作者刻不容緩的義務和責任。
參考文獻:
1、鄭素君 中職生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查研究
2、劉利華 在德育教學中滲透成功教育 職業(yè)·中旬 2012年第7期
3、葉瀾 教育概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陳雯婷,女,廣東廣州人,廣東省海洋工程職業(yè)技術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職業(yè)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