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深入領會新課標的理念,轉變觀念,重視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以導學案為抓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新課標 語文教學 觀念 雙基 導學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發(fā)展報告》中指出,未來的教育,應該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我國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我們的教育教學要“面對全體、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盀榱艘磺袑W生”“一切為了學生”。面向全體的教育理念,就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新的實踐,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如何才能“幫助學生獲得內涵豐富的語文素養(yǎng)” “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呢?我認為應從轉變觀念、加強雙基、優(yōu)化教法上下功夫。
一、轉變觀念,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
眾所周知,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育;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中,教師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痹趥鹘y(tǒng)的教育教學觀念下,形成了“教師中心論”,教師自以為將軍,學生是士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僅僅當做受教育者,是被動的客體,是教學的對象,是貯藏知識的容器,學生被要求無條件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習自主權得不到尊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注入式灌輸法,對學生灌輸一系列理性的知識和規(guī)范。特別是語文課單純有教師講授,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不利于訓練培養(yǎng)其閱讀與表達能力。因此,單純的使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理念、新目標下的課堂教學。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毙抡n標下,主動、探究、合作將成為學生學習方式的三個基本特征,學生的學習,可能是獨立自主地學習,也可能是與同伴的合作進行學習,而教師只能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探究的合作者、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個性化教學的創(chuàng)新者和新課程的建設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改變觀念入手,強化為學生服務的意識。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展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的舞臺。
二、加強雙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高中語文課程中提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掌握這一交際工具,形成語文素養(yǎng),并在學習、工作、生活當中正確運用語文,發(fā)展語文能力。我以為,一定要遵循語文學科的規(guī)律,加強雙基(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新課標強調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具體教學中,我們過分地強調了新課程的變化,卻忽視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過分強調思想性人文性,忽視“雙基”落實。有的語文課確實是上得與思想品德課、主題班會課無異。我們過度地向外拓展,導致了很多基礎的東西沒有落實;重視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知識與能力”;重視了語文的人文性,卻忽視了它的工具性;重視了課堂互動的形式,卻忽視了語言文字學習這一基本要點。比如詞語的教學往往被我們視作小兒科而擯棄;或者錯誤地認為這是小學老師的事而不屑去做。重視語言材料的積累與訓練,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豐富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語文能力,提高交際水平,必須以課文作為依托,狠抓雙基的落實。今年八月份開始,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活動,在全國激發(fā)起一種書寫漢字的熱情。既讓人們重視傳統(tǒng)文化,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又給教學工作者也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因此,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標點等語文基礎知識以及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教學,讓學生熱愛我們的母語,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進而自覺的去使用好語言文字這一工具。
1、強化字詞積累與練習。每學習一篇課文正確認讀生字詞的字音和字形,加強成語的積累,運用詞語包括成語進行造句和擴展語句等練習。學習文言文更是要指導學生對實詞、虛詞和句式的準確理解、歸納積累。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
2、重視漢字的書寫、病句病因的分析、精彩句段的積累與寫作。讓學生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使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
3、重視默讀、背誦、聽寫、復述、演講等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基本能力”的訓練。
語文的學習,需要“無心插栁”的功夫,對語文基礎知識要進行長期的積累并加以有效的訓練,才能換來“栁成陰”的效果,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的基礎夯實了,才能更好去理解教材中那些包含著傳統(tǒng)的人生觀、價值觀,展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性格、精神品質的優(yōu)秀篇章,從中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使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三、實施導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從教學方法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實施導學案,不失為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導學案就是教師在課前為了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而設計的方案。導學案的內容設置既有知識的預設,又有知識的生成;既有知識的應用,又有知識的拓展。使用“導學案”既保證了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又留給了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究,又有師生間的互動;教師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勇敢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發(fā)揮,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變得比以前更加活躍,更加主動、更加積極,以前沉默寡言的學生,也開始變得興奮起來,信心大增,思維活躍起來,課堂不再沉悶,教師和學生彼此都感到輕松愉快,因而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總而言之,課程改革對我們每一位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質和技術水平,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全新的教學方法,適應高中新課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為新課程的行家里手。并以自己的努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