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西民族性格各異,是其各自民族歷史,政治,文化環(huán)境的產物。本文經過中西民族性格對比,認為二者最大的差別在集體性與個體性方面,集體性要求統(tǒng)一性、恭謙、重視道德評價,但是,可能矛盾的是,我們是強調集體性的民族,卻缺乏集團生活,導致我們又缺乏公共觀念。
關鍵詞:民族性格;集體與個體;道德評價
作者簡介:向鵬(1988.1-),男,漢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9--02
國民性是national character的漢譯,這個名詞又可譯為民族性,是現代民族國家理論的術語,從歐洲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它是指國民共有與反復出現的精神特質、性格特點、情感內蘊、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的總和,是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心理—行為結構。一個民族多數成員共有的、反復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稱民族性格。
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提出,文化是維系民族統(tǒng)一而不破滅所必需的內在紐帶,是體現民族特點的東西,民族性格是根植于人的內心的文化模式。
一、前人研究觀點
古代中國,沒有思想家審視本民族性格。近代以來,中國掀起了三次大的反思民族性格的熱潮:一是19世紀末期,洋務運動改良派對民族性格弱點的剖析;二是20世紀初期尤其是五四運動前后,對民族性格批判的熱潮;三是80年代中后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中的自省。
對中國民族族性格最早進行直接研究的,是美國傳教士A.H.史密斯。他于1894年出版《中國人的氣質》一書,列舉了中國人愛面子、勤儉、保守、孝順等26種性格特點。
我們看中國人自己剖析出的民族性:嚴復提出“三民”主張:“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批判中國的國民性:“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于作偽,終于無恥。”孫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過各種論文和演講對中國人的民族性做了“守舊法,無變通”、“猶豫不決”、 “像一盤散沙”、“重視道德”等約17條概括。梁啟超在《 飲冰室文集 》中,對國人的民族性進行了“缺乏獨立、自由思想 ”、“缺乏公共道德觀念”、“愚昧、膽怯、欺騙”、“武斷、虛偽、不行動”等概括。最為我們熟知的還有魯迅的國民性批判:自高自大 、看重面子 、奴性、膽小、自私。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伴隨著文化研究熱的興起,“慕古派”興起,他們反觀傳統(tǒng)文化,希望利用傳統(tǒng)的思想價值來補救當今社會弊病。
我們對以上歸納的民族性格不能作簡單的好壞、是非、高低的判斷,稍微思考,你會發(fā)現這些民族性格特征都不難在中國歷代典型人物中找到反證。
二、中西民族性格對比
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有中國這樣的慣性與活力:其一,在文化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古文明未被中斷的國家,然而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全盤西化,傳統(tǒng)文化被徹底顛覆直至拋棄,近三十年來伴隨著文化熱的興起,又向傳統(tǒng)文化尋求力量。其二,在國際地位上,漢唐、宋元 、明清等中國顯赫世界,到近代淪落為西方的半殖民地,而晚近三十年來經濟飛速發(fā)展,中西交流加強,中國現在已是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這些對民族性格不無影響。所以立足于現今雙方共時面,并且也不會將他們放在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上研究,以免引起對比的錯位性。
(一)集體與個體
中華民族性格重視集體觀念,注重群體關系的和諧和群體利益的維護。這也是錢穆先生在《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一書中提出的“和合性”。中國有老話“國之本在家”和“積家而成國”,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農耕文明建立在血緣關系上,在家庭內部是以父權家長制為核心的親法等級制度,同姓氏形成宗族關系,宗族內部有嚴格的親疏等級關系,從各種稱呼語中可見一斑,一些宗族直接就形成大的地方行政區(qū)劃,成為政府的基層組織。家族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每個人成為這集體網絡中的一個點。家與家又構成君權制為核心的國家,使得整個社會處在集體這張網中,要維持自己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維護家族的利益,不得不拋棄個人不容于集體的一面。
另一方面,與西方社會宗教信仰提倡的“他救”不同,中國是一個提倡“自救”的社會。儒家講積極入世,道家的避世也是為保持自己內心的自然。處在集體中,就必須為集體的整體利益考慮,古代所謂“修、齊、治、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信念表達了漢民族以家、國、天下利益為重的集體價值取向。
正是有著強烈的集體觀念,也才會有民族性格中求統(tǒng)一、含蓄、恭謙以及后面將談到的重視道德評判。
在西方民族性格中,更加強調的是個體性,以個體為中心,倡導自我中心主義,個性觀念,自我行動自由,這是錢穆先生所說的“分別性”。在西方觀念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才是存在的重要體現,他們認為“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羅伯特·林德在他所列舉的20 種價值標準中,把個人主義看做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他把個人主義比作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個人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發(fā)揮自身的潛在能力,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二)道德評判與功利評判
儒家講治國,提出“為政以德”,堅持以德為本。自修身、齊家始,而達到治國、協和萬邦、平治天下,是儒家堅持的治國路線。做人有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品質。后世的儒家注解孔孟等的思想,闡述了大量的道德標準,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嚴重壓抑了人性??梢哉f,中國古代林林總總的道德條目,構成了中國的專制道德教育史。近代以來,對傳統(tǒng)道德我們矯枉過正,當下社會出現大量缺失道德現象。不論是從國家高度上提出的“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念,還是面對現在社會的誠信危機和道德缺失,提出的“道德力量” ;甚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用道德的標尺將別人衡量一番。
我們不能說西方沒有道德評判,在基督教義中也有很多道德標尺,只是在社會評判中,他們更看重實用與功利。早期航海時代,一批批的航海家冒著生命危險遠赴他鄉(xiāng),都有著功利的一面,之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更加看重功利,大多數人成功的評價直接掛鉤于其經濟實力。
(三)中華審美崇尚淡樸
“淡”是一種基本的審美心理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蘊含著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感受以及愛好的選擇方向。《莊子.刻意》明確指出:“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虛靜恬淡到極致,一切美的事物都會隨之而至。來看古代“美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2]曹植《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3]寥寥幾字,就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美人圖。
淡與樸在中國繪畫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在一張白紙上充分利用虛幻而簡略的手法概括具象和景深,利用“無”展示“有”,以有限的空間,表現無限的意境,可以說,中國審美追求的是不斷超越人生的精神志趣。審美客體并不是作為一個外在的對象考察,而是融入了主體的心智。
西方的審美中,他們有追求悲劇性和崇高感,在藝術作品中也更傾向于明麗的色澤,甚至不是審“美”,而是審丑,他們以扭曲甚至丑陋的畫面,來再現社會,這在中國民族性審美中極少出現。
三、結語
集團生活其范圍一般超過家族,且亦不依家族為其組織之出發(fā)點。如前敘述,集團生活在中國不能說沒有,只是缺乏,導致缺乏公共觀念,缺乏紀律習慣,缺乏法律精神,一言以蔽之,缺乏團體生活所必需的品德——公德,這是我們當代社會中每個公民必須要學會的技能。
《后漢書》記載光武帝收付燕趙失地,老吏或垂涕曰:“不意今日復賭漢官威儀”。發(fā)現“漢官威儀”的是長久生活在“化外”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社會主流總覺得自己是正常的,身處其中,很難發(fā)現本身的文化特質,此時,突出的是異文化,異鄉(xiāng)異族異己的人,我們總是認為其身攜怪誕奇異風格性元素。
就民族性格研究或者跨文化研究來說,可能身處一種異質文化中,通過反觀自己熟悉但平時很難感知特質,才能更好地發(fā)現它的與眾不同。
注釋:
[1] [德]馬克思、恩格斯著,陳望道、華崗等譯,《共產黨宣言》,中華書局,2011年12月版,第234頁。
[2] 楊柳橋撰,《莊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9頁。
[3]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第二卷),中華書記,2007年6月北京第一版,第32頁。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一版
[2]錢穆.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M].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版
[3][德]馬克思、恩格斯著,陳望道、華崗等譯.共產黨宣言[M].中華書局,2011年12月版
[4]楊柳橋.莊子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5]袁行霈.中國文學作品選注.第二卷[M].中華書局,2007年6月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