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人的祖先造字,以人的形體為基礎(chǔ)創(chuàng)造了許多漢字,這些字有涉及人類的行為、動作、姿態(tài)、處境、地位、技能、工作等義項。本文選取 “仁”、“信”、“從”幾個字,探索其含義。
關(guān)鍵詞:人;仁;信;從;本義;引申義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9--01
《周易系辭下傳》中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睆闹形覀兛梢钥闯?,中國人的祖先造字,其造字原理是“近取諸物,遠取諸身”,以人類自身為取材對象,創(chuàng)造了一批最早的象形文字,其中表現(xiàn)認(rèn)得側(cè)身形態(tài)的文字有:人、尸、夷、欠等;表現(xiàn)人正面形態(tài)的文字有:天、大、立、夭等;表現(xiàn)年齡、性別的文字有:子、女、老、身等字。
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特征之一是直立行走,特征之二是手腳分工。突出人上肢的勞動能力,是創(chuàng)造“人”字的理據(jù)所在。甲骨文、金文的“人”是典型的象形字,它取像于一個側(cè)身站立的人的形象,其形體從古至今都保持了這種簡潔明快的風(fēng)格,在古文字階段, “人”所站立的方位可左可右,這是中國古文字在小篆規(guī)范之前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即:偏旁部首的位置不固定,到隸書時“人”形成了兩種書體:“人”和“亻”。
“人”是部首字,以“人”( 亻)為部首的字大都涉及人類的行為、動作、姿態(tài)、處境、地位、技能、工作等義項?!柏椤痹谧蟮淖?,如:保、伊、何、俘等;“人”在字中間的,如:企、介。有些漢字雖然也從“人”,但它們的義項和人的義項無關(guān),如:倉、合、會、貪等字。
下面撿取從“亻”的“仁”、“信”、“從”進行分析:
一、釋“仁”
“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仁”的意義幾乎包括了一切美德。什么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即人和人之間要彼此相愛。有什么方法去“愛人”?就是“推己及人”,一方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把自己所想要的好處也給予別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不想得的東西,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于人。一個具備“仁”的人,必須“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必須“言忠信,行篤敬”。如果能做到這些,那么“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边@樣,一個人就具備了理想的人格。
“仁”字的古文字從人(亻)從二,“二”在甲骨文、金文中可以作重文符號。在仁字中“二”表示另外一個人,但這個人不能寫出來,如果寫出來就與古文字中的“從”字的形體混同了。
《說文解字》::“仁,親也?!笔怯H愛、親近的意思。何金松先生認(rèn)為:“仁”是親昵之“昵”字的省文,想兩個相愛的人親密無間的樣子。
人和人相互親近是“仁”字最初的含義,后來成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xué)說的核心,即《論語學(xué)而》中“泛愛眾”;《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君子以仁存心……仁者愛人”?!叭?,人心也”。韓非子:“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p>
二、釋“信”
“信”字的甲骨文寫法現(xiàn)在還不清楚,金文或從身從言會意,或從人從言會意,是言為心聲,人言為信的意思。古人造字時把言行一致,身心如一,誠實無欺,講求信譽看成是做人的倫理準(zhǔn)則。
禮儀制度為人得神性的自然延伸,是建立在互信基礎(chǔ)上的,“互信”就是讓如人得神性來說話,去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左傳莊公十年》:“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意思是說祭祀時用的牛、羊、豬以及玉器、絲織品,我不敢虛報夸大,一定以實話告訴給神靈。有學(xué)者認(rèn)為“信”字最原始的意義是指人們在祭祀時對上天和祖先神靈說的話要誠實無欺。
“信”字還有一個簡寫字,即異體字,從人從口會意。在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之前的古文字階段,意義相近的形旁可以互為通用,比如:口和言、心和言、音和言、人和身、人和女等等。高明編著的《中國古文字學(xué)通論》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歸納和論述。
“恁”是“信”字的異體繁文,從人、從壬(玉)、從心會意,是人心如玉的意思,古人尚玉,賦予玉石以多種品德:玉石光滑溫潤,是仁德的表現(xiàn);玉石所發(fā)出的聲音能傳揚很遠,是智德的表現(xiàn);玉石透明而不掩瑕疵,是信德的表現(xiàn);古人還認(rèn)為玉能驅(qū)災(zāi)避禍,延年益壽,是吉祥的化身,如意的象征。因此君子、貴人玉不去身,以玉比德,古人也把玉當(dāng)成是信物,把贈玉為信的史實固化在了“恁”字上了。
三、釋“從”
“從”字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金文都像一個人跟著另一個人的樣子。本義為跟隨。如《史記晉世家》:“偃從重耳在秦?!币馑际钦f狐偃跟隨者重耳在秦國。
由跟隨的意思,又可以引申為順從。如《荀子子道》:“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句中的“從”都是順從的意思?!皬摹笔恰皬摹弊值姆蔽?,加入了表示道路的“彳”和表示行動的“止”(腳),“從”和“從”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古書上以“從”為正體,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從者,今之從字,從行而從廢矣”。
漢字簡化過程中的以“從”代“從”是反樸歸真,1935年的《簡化字表》提出以“從”代“從”,并一直沿用至今。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2] 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
[3] 李樂毅.漢字演變五百例[M].北京:北京語言學(xué)院出版社,1992年.
[4] 李安綱.新編古漢語字典[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5] 王本興.甲骨文小字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6]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
[7]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8] 蔡連章.古文字基礎(chǔ)[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社百家出版社,2006年.
[9] 鮑思陶譯.論語/中華國粹經(jīng)典文庫[M].北京:崇文書局,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