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荷塘月色》是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杰作,它以“文質(zhì)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魅力傾倒了無數(shù)讀者,使得一個個譯者將其譯成英文。其中朱純深的譯作最能符合原文的風格,本文通過對比原文和譯文,以文本出發(fā),從語言層面的時態(tài),銜接,句子結(jié)構(gòu),選詞和音韻等角度來分析朱的這篇英譯文,從而領會到散文翻譯的技巧。
關鍵詞:荷塘月色;英譯文;文本分析;音樂美
作者簡介:何亦可(1986.3-),女,山東曲阜人。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西方文論與英美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9--02
1、鑒賞《荷塘月色》英譯本的原因
“文學文體的主要功能在于抒發(fā)或寄托情感,以特殊的語言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給讀者帶來審美的愉悅與享受?!盵1]358所以,文學翻譯的首要任務就是尋找和轉(zhuǎn)達獨特語言表達形式所蘊含的深層審美意義,而這點決定了文學翻譯應該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要求譯者必須靈活運用譯文語言,在基本符合原文意思和文體風格的前提下,進行再創(chuàng)造。散文作為文學文體中的一種,往往以“散而不亂”為特點,“形散”而“神不亂”。由于“形散”,便造就了語言的多樣性,因“神不亂”,才吸引讀者從中尋找美的意境。散文文字優(yōu)美,富有文采,行文富有節(jié)奏,自然流暢為特點,此外,散文往往還有深邃的意境,虛實結(jié)合,情景交融,需要讀者用心揣摩,加以領悟。因此要翻譯這樣的文學作品,譯者不僅要傳達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傳達原文的深層審美意義。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中國眾多散文中非常精彩的一篇,其語言優(yōu)美,用筆縝密,脈絡清晰,詩意雋永,令人愛不釋手。荷塘月色的英譯本不下四種,其中朱純深的譯文被評價是最能體現(xiàn)朱自清寫作風格的一篇。他把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音樂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實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美感和韻味,將這樣一部美文佳作很好地展示給了西方讀者,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中國散文的魅力,是朱純深最大的貢獻。
2、《荷塘月色》及其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一手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作者當時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卻有太多的顧慮和猶豫;他選擇了逃避,卻又在矛盾中掙扎。在如此復雜的心情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股淡淡的憂愁,讓我們隱隱感到朱自清的隱遁之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也是被朦朧的氣氛籠罩著,處處體現(xiàn)到作者那種猶豫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開始寫出了去荷塘的動機是為了排遣“不寧靜”的心緒,然后道出了獨自踱步的感受:“便覺得是一個自由的人”。[2]17正因為作者晚上獨處,擺脫了白天理性的羈絆,面對荷塘月色美景,人自然的本性就得以復活,個人的情感才得到自然的流瀉,這為下文的寫景抒情就奠定了基調(diào)。
3、從語言層面分析朱純深的譯文
(1)從時態(tài)角度分析
譯文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時態(tài)用作過去時,而中間的主體部分是現(xiàn)在時。譯者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突出在荷塘欣賞月色下的景色這段描寫,前后兩段只是在講述出去的原因和回家的事實,起到起承銜接的作用。在讀譯文時,仿佛在看一部電影,一開頭的簡單敘述和最后的結(jié)尾是黑白畫面,而中間部分是彩色的,那美麗的場景鮮活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如此地真實和震撼。從這一角度來說,譯文對原文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得到的效果更好。
(2)從整體銜接角度分析
《荷塘月色》主要是寫景抒發(fā)感情,靠地點的轉(zhuǎn)換傳情。譯文達到了忠實的原則,如原文:“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居多…只在小路一旁...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2]18
譯文 “Around the pond, 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 only on the path side... Over the trees appear some distant mountains... Through the branches are also a couple of lamps.”[3]59
文中的around, on the path side, over, through是隨著作者的視角來觀察周圍事物所用到的,由遠及近,由近及遠。文字表述的流暢性也是通過這些描寫地點的狀語來體現(xiàn)的,譯文忠實于原文,讀起來行云流水。
(3)從句子結(jié)構(gòu)分析
“漢語與英語,從語言學角度來說,最重要的區(qū)別是意合與形合的區(qū)分”。[4]102漢語不重形式,句法結(jié)構(gòu)不必完備,重意合輕分析。而英語相反,高度形式化,邏輯化,句法結(jié)構(gòu)嚴謹完備,以動詞為核心,重分析輕意合。由于散文的風格較為靈活,自由度較大,不拘形式,句子短而多,要再現(xiàn)原文的節(jié)奏并非易事。朱純深的譯文有的按照原文的句子結(jié)構(gòu),但大多數(shù)是意譯,打破原有的結(jié)構(gòu)和句子成分順序,重新建構(gòu)。通過使用分詞短語,定語從句,同位語從句,實現(xiàn)句子成分的轉(zhuǎn)換,化散為整,這樣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同樣傳神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意愿。
原文:“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盵2]17
譯文:“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 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3]59
這句話的翻譯基本符合原文的結(jié)構(gòu),成分大致對等。地點狀語放在句首,中間是主句,只是最后一句譯文有些改動,原文是個并列結(jié)構(gòu),改為了分詞短語,處于附屬的位置。
原文: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2]18
譯文:“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which, in the floating transparency of a bluish haze form the pond, 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3]59
原文是三個句子,而譯文卻合并成了一句。原文第二句被處理為譯文里定語從句中的狀語,第三句的主語“葉子和花”在第一句末尾出現(xiàn)過,所以處理為定語從句由“which”引導。譯者化散為整,讀起來自然流暢。
(4)從詞的層面分析
在漢語中,動詞運用非常多,動態(tài)感強,而名詞較為凝滯,所以句子中動詞出現(xiàn)的頻率較多,且連用。英語里名詞占優(yōu)勢,很多成分都可以由名詞性詞語代替,而且名詞的優(yōu)勢導致了介詞的伴隨優(yōu)勢。所以漢語中很多用動詞表達的意思,在譯文里多轉(zhuǎn)換為了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介詞詞組。
原文: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想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2]17
譯文:...a tiny thrill shoots through the leaves and lilies, like a streak of lightning, straight across the forest of lotuses.[3]59
譯文用名詞thrill替換了原文中的動詞“顫動”, 用介詞 across代替動詞“傳過”。這樣更符合英語語法,避免使用更多的動詞,句子也多樣化了。
在翻譯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詞義不對等的情況,通常所采用的翻譯技巧是增詞或減詞。
原文: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有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2]17
譯文: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3]59
譯者把“一粒粒的”翻譯成 scattering pearls, 從表面詞義上來,沒有翻譯出來“一粒?!钡囊馑迹怯谩吧⒙洹边@個單詞代替,但仔細分析深層的意愿就會發(fā)現(xiàn),運用的是增詞的技巧。scattering表達的意思是散落在四處,既然珍珠不是聚在一起的,從外觀上看,自然就是一粒粒的了,這一個詞就表達了兩個意思,可以看出譯者已深深地領悟到原文的精髓,并且用另一種語言完美地詮釋了。
(5)從音韻角度分析
《荷塘月色》從選詞和安排上完美地營造出文章的音韻美,讓讀者在視覺,聽覺和觸覺上都有切身的感受。而譯文也在遣詞上著力于傳達原文的形象和音樂美,意在細節(jié)追求原文所建構(gòu)的氛圍。雙聲詞和疊韻是漢語的一種語言音樂化的表現(xiàn)手段,在這篇文章中的頻繁出現(xiàn)成了一大特色,疊字的使用共27處,僅第四段就有8處。這些疊字在英譯時基本上只能舍其形式而譯其意義,盡量通過英語的音律習慣來替換表現(xiàn)。
“英語以詞為構(gòu)成單位,漢語雙聲疊韻卻以字為構(gòu)成單位,漢語的字只相當于英語詞中的音節(jié)”[1]218,由于頭韻在英語中使用廣泛,就使得雙聲疊韻的聲音效果在整體上的傳達成為可能。
原文: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2]17
譯文:...and the dense shrubs above cast down gloomy ghostlike shadows of varying lengths and shades of colour. But the beautiful sparse shadows of the arching willows were like a picture etched on the lotus leaves.[3]59
“參差”,“斑駁”,“稀疏”等雙聲詞,使文章不僅有如畫的景色,還具有音樂的美感。譯文采用了頭韻gloomy、ghostlike翻譯了“黑影”,傳神地表達了一種陰森可怕的氣氛。并且用 shrubs, shadows 以及 shades 所形成的頭韻來彌補漢語里的雙聲,sh這個音形象地體現(xiàn)出風過,樹葉沙沙作響的動態(tài)畫面。
對于雙聲和疊韻聲音效果的彌補并不只局限于這兩種技巧,譯者還可以運用其他的英語修辭方法來替代,同樣能產(chǎn)生音樂美。例如,譯文里用一連串的現(xiàn)在分詞,體現(xiàn)文章的節(jié)奏感,讀起來極富韻味。在第一段里就出現(xiàn)了8個現(xiàn)在分詞形式disquieting, sitting, enjoying, rising, patting, humming, shrugging, closing, 這些連貫的動詞分詞充滿動感,極具節(jié)奏。
譯者通過使用押韻手法,第四段中l(wèi)ayers-leaves, with-white, lotus-blossom巧妙地對原文進行了修辭上的處理,營造出一種恬靜秀美的意境。或借助英語Secondary Onomatopoeia(間接擬聲)的辭格來傳達形象。英語間接擬聲并非對自然聲音的直接模擬,詞的發(fā)音并不直接喚起某種聽覺的經(jīng)驗,而是引起一種運動的感覺。譯文中使用了能引起主觀感覺的輔音組合fl-,如flow(流動)、flutter(振翼、飄動);譯文中通過in a flash,flared的狀語把不易察覺的、快速的動感形象地傳達出來了,把原文辭格中詞語的語義正確無余地再現(xiàn)出來。
4、結(jié)語
“《荷》文中,狀物表情的細膩,繪聲繪色的生動,如不作深層的,切實而細致的話語及文體分析,極易使人安于半個多世紀的案臼,閱讀中只停留于對耳目所接的表層欣賞”[4]82,因此通過從語言層面的各個角度來分析《荷塘月色》的這篇英譯文,看出朱先生以精湛的措辭、深刻的理解及巧妙的安排如實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美感和韻味,從整體到局部絲絲入扣,從修辭到一般的描寫都盡現(xiàn)原文的語言美,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也是刻意體現(xiàn)原文的意境美和音韻美,從內(nèi)容到形式保持了原文與譯文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tǒng)一。朱純深的翻譯借以模仿原作的氛圍和語氣,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
參考文獻:
[1]邵志洪. 《漢英對比翻譯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朱自清著,何子英編.《荷塘月色》[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
[3]朱自清著,朱純深譯.荷塘月色[ J].中國翻譯, 1992.58-60.
[4]朱純深, 從文體學和話語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學意義[J].名作欣賞, 1994 (4): 77-84.
[5]喬萍等編著.《散文佳作108篇》[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